" 生我者父母,育我者沙塘。"
2012 年 4 月,国家农业部原部长何康墨迹间浸染着 " 沙塘 " 的深情。他笔下的沙塘,正是柳州市北郊的沙塘镇。他还为沙塘题词 " 沙塘——战时农都 "。
在 " 农都 " 精神的激励下,柳州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如先生所愿,今天,柳州的农业发展越来越好。稻浪里融入工业基因,柳产大米,加工成柳州螺蛳粉,远销全世界。
八旬老屋 诉说农都峥嵘
走进柳州市江湾大道的广西农事试验场旧址,周边一栋栋黄墙灰瓦的房子,诉说着抗战烽火中农业科技救国的峥嵘岁月。何老的这份情缘,正深植于此。
广西农事试验场旧址。记者廖艳明 摄
1937 年以后,华北华东,华南相继沦陷,地处中国西南的广西柳州成为抗战后方。
此时,国内大批农业科技精英,随着广西大学农学院、中央农业实验室广西工作站等机构迁移,聚于沙塘,与广西农事试验场一起开展科教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沙塘,也因此而被人们誉为中国的 " 战时农都 "。
广西大学农学院旧址介绍牌。记者廖艳明 摄
在沙塘 " 战时农都 " 期间,农事实验场改育成功广西早禾系列优良品种,在广西中部各县推广种植,比农家种植平均增产 10% — 20%,被列为 " 全国主要改良稻种 "。同期,玉米、豆类、薯类等旱粮作物也陆续在柳州得到改良发展。
这个名噪一时的中国农业基地,走出了 " 三位部长、四位名人、五位院士 ",还又走出了一批仁人志士,投身救国事业抛洒热血青春。
何康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广西大学学生,抗战期间,曾在沙塘学习 5 年,开展农业研究。1993 年,他获得了世界粮食基金会颁发的第七届世界粮食奖,成为获此殊荣的中国第一人。
71 岁的柳州农科所退休研究员兰生葵,至今谈起沙塘仍心潮澎湃。他曾参与编撰《中国战时农都纪实》等著作,更多次陪同何康重返沙塘。
广西大学农学院研究室旧址外的奠基纪念牌。记者廖艳明 摄
兰生葵回忆,何老晚年重返沙塘,仍能细数每位恩师讲授的课程。何老曾感慨:" 要说我做农业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底子就是在沙塘求学时打下的。"
抓牢饭碗 稳定粮食供给
火热的 8 月,正是柳州收与种的 " 双抢 " 紧密接力期。乡村稻田收割机轰鸣离去,完成金黄收割的使命,新一波晚稻移栽种植,稻田换上了绿色新装。
柳州地处广西桂中腹地,冬暖夏热,雨量充足,益于农业生产,柳州很早就是两季稻的主要产区。
柳产水稻。记者廖艳明 摄
新中国成立后,柳州农业一直在迅速发展,确保粮食生产成为柳州农业人员的首要任务,他们时刻牢记 "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2024 年,柳州全市粮食播种面积 223.06 万亩,产量 74.94 万吨,单产 335.95 公斤 / 亩,全年粮食实现播种面积、总产、单产 " 三增长 "。这一年,柳江区杂交水稻国际育种中心综合试验基地开展优种筛选。
此外,柳州糖料蔗增产增收,蔬菜、水果生产稳步增长。
根据《柳州市水稻增密增穗三年行动方案(2024 — 2026 年)》,柳州要着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锚定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目标,持续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提高增密增穗技术到位率,辐射带动柳州市水稻大面积均衡稳产增产。
农业 + 工业 柳州火遍全世界
近些年,柳州凭螺蛳粉出圈。街头小米粉,嗍出百亿元大产业,香飘全世界 30 多个国家,这源于工业思维对农业的重塑。正是这种思维,让一粒稻谷,在工业化链条中脱胎换骨。
螺蛳粉生产车间。记者廖艳明 摄(资料图)
柳州螺蛳粉要选用软韧爽口的米粉。柳州一直在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螺蛳粉专用米粉稻培育与产业化应用。鱼峰区、柳江区、融安县、柳城县大稻田,成为柳州螺蛳粉最坚实的 " 米粉后盾 "。
此外,柳州还正在打造一批竹笋、豆角、木耳、螺蛳等柳州螺蛳粉原材料连片种养殖基地,提升柳州螺蛳粉原材料产量与品质。
有了优质原材料产业的支持,加上强大的工业支撑,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越来越强大。
生产线上的电流与齿轮,将乡土食材转化为标准产品,文旅融合的 " 螺蛳粉 +" 研学路线,更让工厂变景区、农田变打卡地。
2024 年,柳州市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为 759.6 亿元,同比增长 13.4%。其中,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 169 亿元,实体店营业额 396.9 亿元,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收入 193.7 亿元。远销全球 30 多个国家。
农都精神在稻浪间传承,工业智慧于舌尖绽放。从 " 中国战时农都 " 到 " 世界传奇 ",处处可见柳州人不服输的劲头。
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
柳州人将带着这份坚韧,继续创造 " 柳州惊奇 "。
来源 | 南国今报记者廖艳明
专题策划丨陈 枫
值班编辑丨卢方诗
值班主任丨陈建春
总值班丨朱凌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