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芯片史不是爽文,而是市场需求倒逼技术发展的编年史。
1979 深圳这个人口不足 3 万的小镇,仅有一家深圳无线电厂,年产值仅 121 万元。可是,头脑灵活的深圳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借着 " 三来一补 " 模式为后来电子产业的腾飞打下地基。
当时的华强北柜台堪称大型信息交换中心,他们用最原始的分销代理模式,把芯片的市场脉搏摸得比谁都准。分销商们发现哪颗芯片畅销,转身就成立设计公司搞反向研发,自家渠道直接出货。草莽英雄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只有 "市场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 的紧迫感。
2001 年,当 " 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 落子深圳时,这片土地早已用最野生的方式,完成了市场教育的第一课。由此,深圳的芯片设计异军突起,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前三,与北京、上海齐名,诞生了海思半导体、汇顶科技、国民技术等龙头企业。
近几年,深圳意识到自身在芯片制造领域的缺失,开始投资金、招引企业,以芯片设计为核心,补全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环节短板。
随着中芯国际、华为、比亚迪等公司落地生根,深圳的车规级芯片生态开始初见雏形,AI 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悄然崛起," 设计 - 制造 - 应用 " 全链条逐渐完备。截至 2024 年底,深圳集成电路企业增至 727 家,较 2023 年增长 11.2%,其中设计企业占比超 50%(约 360 家),制造企业增至 35 家,设备材料企业突破 100 家。
从华强北到半导体装备的国产化突破,深圳半导体的每一步,都写着四个字:市场倒逼。这里没有预设的赛道,只有 " 需求在前,解法在后 " 的生存哲学 ——毕竟在深圳,市场永远是最硬核的产业催化剂。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