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躺姐
不久前发布的滴滴二季报中,呈现出一个有意思的对比画面:
表面上看,公司 Q2 净亏损 24.82 亿元,与去年同期 8.61 亿元的盈利形成鲜明反差;但剔除一次性因素后,公司的实际经营表现相当亮眼。这种表象与实质的差异,恰恰反映了当前复杂经济环境和出行市场高度竞争的状况下,优质企业所展现的经营韧性与抗风险能力。
核心平台交易总量达到 44.6 亿次,同比增长 15.2%,延续了一季度 13.4% 的增长势头,且增速有所加快。更为重要的是,平台销售收入达到 207.7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23.4%,这一增幅不仅超过了交易量增长,也明显快于毛交易额 13.7% 的增长速度。收入增长明显快于业务量增长的现象,意味着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和盈利能力的增强。
将视线转向调整后的财务指标,滴滴的盈利表现就一览无余。Q2 调整后 EBITA 达到 25 亿元,调整后净利润为 30.7 亿元,这些指标更能反映公司核心业务的真实盈利水平,也表明滴滴在提升运营效率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造成财报表面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为此前披露的股东集体诉讼案件计提了和解准备金。虽然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作为一次性法律成本,它并不影响公司核心业务的经营表现。而它也代表着滴滴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只会为未来发展和价值重估扫清障碍。
滴滴的传统强项——现金流能力在 Q2 得以延续,经营活动现金流为 32.72 亿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 19.06 亿元,增幅超过 70%;截至 Q2 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总计 625.55 亿元,较年初的 535.83 亿元增长约 90 亿元,财务安全边际进一步提升。
在这些亮眼数字的背后,是今年上半年滴滴国内国际两大业务板块的协同发力。
01 规模效应与运营效率驱动
滴滴的核心业务支柱,依然是中国出行业务。
Q2,该业务 GTV 达到 825.23 亿元,同比增长 12.2%;平台销售收入方面,达到 180.19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24.6%,不仅延续了一季度创下的高速增长趋势,也远超 GTV 的增长幅度。这种差异背后反映的是公司运营效率的显著改善和商业模式的持续优化。
盈利能力方面,Q2 中国出行业务调整后 EBITA 达到 36.23 亿元,去年同期为 23.7 亿元。这种盈利能力的持续改善,不仅体现了规模效应,也反映了公司在精细化运营方面的努力成果。
众所周知,中国网约车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趋于稳定,滴滴凭借其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在市场中建立了相对稳固的地位。虽仍然面对来自其他平台的竞争压力,但滴滴在品牌认知度、司机网络覆盖、技术积累等方面的优势依然明显。更重要的是,为了顺应消费者出行服务的分层需求,滴滴下了很大功夫。
相对新兴的出行业务方面,推出更多元化的产品,城际大巴、市内小巴、携宠出行、包车等多元化产品陆续上线,覆盖全国 300 多个城市。传统的约车出行业务方面,除了基础的快车服务外,滴滴专车、豪华车、MPV 等高价值服务不断深入,再加上拼车等价格敏感型服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矩阵。
这种差异化的产品策略不仅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也有助于提升平台的整体收益水平。平台销售收入增速显著快于交易量增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价值服务占比的提升。
从供给端来看,滴滴在司机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也获得了明显成效。财报显示,公司二季度日均交易量达到 3710 万次,创下历史新高,这既反映了需求的旺盛,也体现了司机供给的充足。在当前就业形势下,网约车司机作为灵活就业的重要形式,为众多劳动者提供了收入来源,这也是滴滴在国内业务中重要的平台价值。
对于新加入的司机,滴滴提供三大权益:完单可获百元现金奖励;可领取 7.5 折充电加油优惠券,节省成本;收入可随时提现,保障收入稳定。此外,2025 年将追加 10 亿元用于乘客补贴,并发起多项优惠活动,以提升用户出行频率,带动关联消费活力。
供需两端背后,技术创新在中国出行业务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出行业务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未来的增长更多依赖于服务质量的提升和运营效率的改善,而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这要求公司在精细化运营、技术创新、用户体验等方面持续投入,以维持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的稳定增长。
02 国际业务在快速扩张中探索
相比中国业务的稳健表现,滴滴的国际业务虽然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展现出了强劲的成长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Q2,公司国际业务交易量达到 10.9 亿次,同比增长 24.9%,增速显著快于中国出行业务的 12.4%,体现出海外市场的旺盛需求。更令人瞩目的是 GTV 的表现,达到 270.5 亿元,同比增长 18.6%,按固定汇率计算则高达 27.7%。
然而,国际业务在盈利方面仍面临挑战。Q2,国际业务调整后 EBITA 亏损 7.48 亿元,较去年同期 5.27 亿元的亏损有所扩大。这主要源于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而在用户和司机激励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平台销售收入虽然实现了 16.4% 的增长,但落后于同期 GTV 的增速,显示出公司的核心策略仍然是以扩大规模为主,而非业绩质量。
对于一个起步不久、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期的业务来说,这种战略决策是正确的。
从地域分布来看,滴滴的国际业务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市场,特别是巴西和墨西哥这两个人口大国。而这些市场具备几个重要特征:首先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为移动出行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用户基础;其次是传统出租车服务的相对落后,给了网约车等新兴出行方式更大的发展空间;再次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平台型应用创造了技术条件。
同样,国际市场也非常具有挑战性。首先是监管环境的复杂性,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网约车服务的监管政策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公司在合规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其次是支付体系的多样性,相比中国相对统一的移动支付环境,国际业务支付方式更加多元化,这增加了平台运营的复杂度。最后是汇率波动的风险,发展中国家地区尽管人口巨大,但汇率波动较大,对财务表现造成了一定影响。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在这些市场中通过本土化运营,滴滴推出了各式各样的适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在巴西,滴滴旗下出行平台 99 出行重启了外卖业务 "99 Food",在巴西城市戈亚尼亚上线 45 天就完成 100 万单,2025 年 8 月 12 日已覆盖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圣保罗州有 2 万家餐厅入驻,超过 5 万名摩托车骑手加入送餐队伍。99 计划到 2026 年年中,将外卖业务拓展到巴西的 100 个城市。
在墨西哥,滴滴已从最早的出行平台拓展至金融和外卖业务,服务该国 70 多个城市、超 3000 万用户,已经具备一个成为超级应用生态的雏形。综合来看,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相比中国更加分散,除了一些本土企业外,主要的全球性竞争对手相对有限,这为滴滴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会。
更重要的是,公司在中国市场积累的技术和运营经验,也为其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技术输出是滴滴国际业务的重要差异化优势。公司将在中国市场验证过的算法、系统架构和运营模式复制到海外市场,这不仅降低了业务拓展的成本,也提升了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在中国的智能派单系统、定价机制等等技术,在合规的情况下同样适用于海外市场,这为公司建立技术壁垒提供了基础。
从财务角度来看,国际业务虽然目前仍处于投入期,但其现金流表现正在逐步改善。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和运营效率的提升,单位经济效益有望逐步改善。更重要的是,国际市场的巨大潜力为公司提供了长期增长的动力,一旦实现规模效应和盈利平衡,这部分业务有望和中国本土业务一道,成为滴滴价值的支柱。
03 结语
从长远来讲,滴滴的未来仍然受益于新技术的对老范式的替代和革新,这是许多国内平台型企业不具备的优势。
而这个技术就是自动驾驶。
今年 4 月,滴滴自动驾驶在发布了新一代前装量产 Robotaxi 的硬件平台,与广汽埃安合作的首款 L4 车型也一同亮相。通过将滴滴自动驾驶全新升级的硬件平台、多维度安全冗余体系,与广汽埃安可支持 L4 自动驾驶全球化的安全冗余平台相结合,该 L4 车型具备全球化适配能力,计划 2025 年底量产交付。
熟悉资本市场的人都清楚,Robotaxi 业务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车辆资产利用效率方面究竟有多大的商业前景,车辆销售业务屡屡碰壁的特斯拉就是凭借这块业务,股价始终都有上涨动力。
滴滴在全球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其自动驾驶技术有基础更好地学习和优化,进一步提升技术的可靠性和适应性;同时,也具备将搭载自动驾驶技术的车辆快速、规模化投放到应用场景中的能力。而这,就是公司未来增长的最大动力。
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欢迎点赞、在看、转发,您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加星标关注躺平指数,不错过每一次硬核推送。
关联阅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