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2025 年 8 月号,月刊
1930 年前后,一群美国年轻人聚集在北京,他们或是美国政府委派的外交文职官员,或是哈佛燕京学社等资助的学者学生,或是美国报社派驻的记者,他们虽职业身份有异,从事领域不一,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了解中国。顾立雅(1905 年— 1994 年)正是这群人中的一个。最新一期《书城》杂志对顾立雅及其代表作《中国之诞生》中译本予以了介绍。
顾立雅是 20 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专注于中国上古史、古文字学及早期思想文化研究。1932 年,27 岁的顾立雅在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下来到北京留学。与很多到中国后才学习中文的美国人不同,他在留学之前就打下了中文基础:1928 年前后在芝加哥大学,开始向攻读比较文学博士的陈澧孙子陈受颐学习中文;1930 年又到哈佛大学跟随中国学者梅光迪学习,在两年中大量阅读中国文献。到北京后,顾立雅在梅光迪等人的介绍下,很快融入了中国学术圈。
出于个人研究兴趣,以及私人藏家和古董商的影响,顾立雅收藏了一批甲骨、青铜器和雕件。这些都成为顾立雅写作《中国之诞生》时的第一手资料。他在书中写下观察时的情形,并将遗址、文物和考古人员的观点引为论据,使之成为当时最早一部向世界系统讲述商周考古成果的著作。他在该书的自序中写道:" 每当我提到一份甲骨文或青铜器铭文时,原件的复制品都摆在我面前的桌子上。引用中文书籍时,我会查阅现存的中文善本。平均下来,这本书的每一页背后都包含着约二十五个我笔记中的单独条目,在写作时我都会查阅它们。" 可以说,正是上述训练和经历,帮助顾立雅打下了研究中国古文字、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坚实基础,并在当时中外古史研究潮流的影响下,建立起了关于早期中国的观念。
《中国之诞生》一书于 1936 年出版,对西方汉学家和大众读者了解中国产生了重要且持久的影响。此书分为上编 " 最新发现 "、中编 " 商代 "、下编 " 周代 ",共二十八章。上编主要讲甲骨文的发现、殷墟考古和新旧石器的考古成果;中编结合出土文物和考古遗址,论述商代的都城、生活状况、手工制品、青铜器、社会与国家制度、战争、文字、神祇、卜筮、祭祀;下编结合青铜器、考古遗址和传统文献,论述周的起源、周克商、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演变,以及文学、婚姻、家庭、生计、娱乐、宗教、法律、官僚制度和周的治国理念。已故史学大家许倬云曾给予评价,认为《中国之诞生》" 大纲大目都没错,写得很全 "。
郑文丰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