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初,我独自踏上了前往北海道的观鸟之旅。这次的目的地根室是一座位于北海道东部的城市,因其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成为了鸟类的天堂,吸引着众多观鸟爱好者前来探寻。选择这里的另外一个原因是 8 月酷热的天气,就连北海道中心的札幌白天也能飙到三十几度,而根室面对着鄂霍次克海吹来的冷空气,是一个相对凉爽的舒适之地,也更有利于鸟类的活跃。
这次伴我一起出行的是富士中画幅相机 GFX100 II。高像素为野外拍摄远距离鸟类提供了足够的二次创作空间,而富士这枚 1.02 亿像素中画幅传感器让我对这次拍摄满心期待。我为这台相机搭配了 GF500mmF5.6 R LM OIS WR 超望远定焦镜头,和 GF1.4X 增距镜,最大焦距可达 700mm,这套组合,无疑是为野外 " 打鸟 " 量身定制的利器。
富士中画幅相机 GFX100 II 搭配 GF500mmF5.6 R LM OIS WR 超望远定焦镜头和 GF1.4X 增距镜
抵达根室的首日已近黄昏,我便选了市区内的明治公园当作 " 热身 "。虽然这个公园看似只是城市里的寻常绿地,但也是众多野生鸟类的栖息地。东亚石䳭应该是在北海道最为常见的繁殖鸟类之一,一进公园便见到了好几只在芦苇丛中活动,它们扇动着翅膀,在枝头不知疲倦地鸣唱,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是它们地领地。
东亚石䳭(原图大小)
野外的鸟类都比较机警,始终和我保持着安全距离,只要我稍一靠近,它们便飞向更远地枝头。在鸟类摄影里,最让人无奈的往往不是没遇见目标鸟种,而是明明看到了,却因距离太远,拍出的画面总带着 " 差一口气 " 的遗憾;要么鸟儿在画面里占比太小,要么多余背景抢了焦点。但富士 GFX100 II 的 1.02 亿像素中画幅传感器,恰好给了我们 " 弥补遗憾 " 的底气:它就像给照片预留了一大片 " 像素缓冲区 ",哪怕后期要大幅裁剪调整构图,也不用担心画质打折,既能把无用元素 " 修掉 ",还能把鸟儿的细节完整留住,让二次构图变成一场 " 重新创作 " 而非 " 画质妥协 "。
东亚石䳭
快门速度:1/1000 秒光圈:f/8.0ISO 1000 焦距:700 mm 曝光补偿:0 EV 白平衡:自动
这只东亚石䳭无论头部的黑色还是胸部的橙色,每根羽毛的纹路都没因裁切变模糊;甚至它爪子紧紧扣住叶子的力度、都完整留在画面里,就像是凑到近前拍的一样。
同样表现出色的还有 GFX100 II 的对焦和防抖性能。石䳭停在半人高的芦苇枝头上,风一吹,芦苇秆就开始细碎地摇晃,石䳭又总爱时不时转动脑袋、抖抖翅膀,连带着枝头的晃动更显杂乱。这种 " 动态场景 + 手持拍摄 " 的组合,本是观鸟摄影里的难点,可 GFX100 II 的优异对焦和防抖性能,却让这场 " 追拍 " 变得格外从容。先是对焦能力。东亚石䳭体型不大,羽毛又带着与芦苇相近的褐、白色调,很容易和背景 " 融 " 在一起。我开启相机的 " 鸟类眼部对焦识别 " 模式后,取景器里的对焦框很快就锁定了石䳭的眼睛;哪怕它突然转头看向另一侧,对焦框也能瞬间跟过去,没有丝毫迟疑,没有出现因在芦苇杆中快速移动而导致的 " 脱焦糊片 "。
东亚石䳭站在晃动的芦苇杆上:对焦录屏
再说防抖。我全程没有携带三脚架,还搭配着 GF500mm 这样的超长焦镜头,但 GFX100 II 的机身防抖系统格外给力,我透过取景器看石䳭时,画面始终保持着稳定的观感,没有剧烈的晃动。按下快门后回看照片,无论是石䳭收紧的羽梢,还是芦苇秆上的细小绒毛,都清晰得没有一丝虚糊,连它爪子紧扣芦苇秆的细微纹路都完整保留。这台相机的机身防抖能覆盖多档快门补偿,在这种 " 微风 + 枝头晃动 " 的环境里,恰好中和了手持拍摄的抖动,让 " 稳拍 " 不再依赖三脚架。
东亚石䳭
快门速度:1/1000 秒光圈:f/8.0ISO 2500 焦距:700 mm 曝光补偿:0 EV 白平衡:自动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坐公交巴士去了第一个鸟点:春国岱。春国岱是一座离根室市区不远的 " 砂之岛 ",夹在太平洋与风莲湖的中央,沿途拥有阔叶树林、针叶树林、草原、湿地、沼泽、河川、潟湖和盐湿地等七种林相风貌,为鸟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这里是众多候鸟的中转站和栖息地,据说能观察到约 370 种野鸟,是名副其实的观鸟圣地。我沿着步道漫步,一边欣赏着周围独特的自然景观,一边留意着天空和枝头的动静。一路上,各种鸟类的身影不断映入眼帘,其中就有作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个国人都熟知的仙鹤:丹顶鹤。
丹顶鹤
快门速度:1/500 秒光圈:f/8.0ISO 3200 焦距:700 mm 曝光补偿:0 EV 白平衡:自动
湿地还有许多在这里的繁衍生息的小鸟,比如芦鹀,日本灰头鹀,还有下面这只红喉歌鸲幼鸟。在拍摄它时,富士 GFX100 II 的 1.02 亿像素优势尽显。幼鸟尚未丰满的羽毛,根根分明,绒羽的纤细质感以及羽毛上细微的色泽变化,都被细腻呈现。幼鸟眼睛中那清澈又透着懵懂的光泽,还有嘴角淡淡的稚嫩皮肤,在高像素的加持下,也清晰可辨,为画面增添了生动而真实的细节,回看这张照片依然能感受到幼鸟的鲜活生命力,如同回到现场一般。
红喉歌鸲(幼鸟)
快门速度:1/640 秒光圈:f/8.0ISO 3200 焦距:700 mm 曝光补偿:0 EV 白平衡:自动
天空中,白尾海雕展开近两米的翼展,乘着气流盘旋滑翔时,我知道必须靠连拍才能抓住它的动态。把 GFX100 II 切换至高速连拍模式后,8 张 / 秒的连拍节奏稳定流畅,持续按快门也无卡顿,完整抓下海雕盘旋、转向、振翅爬升的全动态,从双翼平伸悬停,到尾羽调整角度,再到飞羽透天光的细节,每帧都没错过。
白尾海雕追焦连拍
更惊喜的是,高连拍没牺牲画质与对焦:每张照片里海雕眼部都锐利清晰,翼下覆羽纹理、被风吹起的细羽都完整留存,连快速振翅时也没虚糊。对拍猛禽来说,这种 " 快节奏 + 高解析 " 的平衡,刚好能锁住最具张力的飞行瞬间。
白尾海雕
快门速度:1/1600 秒光圈:f/8.0ISO 5000 焦距:700 mm 曝光补偿:0 EV 白平衡:自动
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有草地上随处可见的虾夷鹿,就是梅花鹿的北海道亚种,这里的鹿因为是野生的,所以天生就知道和人类保持着社交距离,也正是因此让人更能体会自然的魅力。
虾夷鹿
快门速度:1/500 秒光圈:f/8.0ISO 4000 焦距:700 mm 曝光补偿:0 EV 白平衡:自动
富士 GFX100 II 的 16 bit 色彩深度,能精准捕捉鹿皮毛上各种从深棕到浅褐的微妙色彩过渡,海量的色彩层级呈现出细腻的色彩层次,让皮毛颜色自然逼真。在质感展现上,它能清晰呈现毛发的光泽度以及毛发疏密、走向等细微纹理,让皮毛毛茸茸、顺滑柔软的质感尽显。同时,它还增强了画面立体感,让鹿与周围色彩的交互关系细腻呈现,让鹿更立体生动,仿佛触手可及。
虾夷鹿
快门速度:1/500 秒光圈:f/8.0ISO 5000 焦距:700 mm 曝光补偿:0 EV 白平衡:自动
能在如此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与众多鸟兽相伴,感受它们的活力与生机,也是一种极大的享受。然后天公不作美,就在这时开始下起了大雨,也让观鸟变得困难,不过林子里的地面上跳过的一只北海道林蛙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当时林子里的光线已经非常昏暗,我不得不把 ISO 适当调高到 12800,相机输出的照片虽然有点暗,但因为 GFX100 II 的宽容度很高,原图经过后期调整。暗部细节可以很好地保留,依然能得到纯净度颇高的画面。
北海道林蛙(原图)
北海道林蛙(调整后)
快门速度:1/640 秒光圈:f/8.0ISO 12800 焦距:700 mm 曝光补偿:0 EV 白平衡:自动
林蛙背部的纹理、脊背上细微的色泽差异,以及湿润皮肤表面反射的微光,都被清晰记录下来,没有因高 ISO 产生过多噪点而模糊细节。周围林间地面上的苔藓和枯枝等环境元素,也在高感模式下保留了丰富的质感,暗处不过分昏暗,亮处不过曝,很好地平衡了画面的明暗对比,让这只林蛙在略显昏暗的林间环境中,依然能成为画面的焦点,生动展现其在自然栖息地中的状态。
大雨中,GFX100 II 的环境耐候性和画质稳定性很让人安心。机身和镜头都有防尘防滴溅设计,雨水顺着机身流淌也没影响操作,按键、拨盘依旧灵敏,不用担心进水导致故障。也正是因此,突如其来的大雨并没有打乱我观鸟拍摄的节奏,还让我拍到了一些难得的画面,比如这只在枝头试图把淋湿的翅膀晾干的白尾海雕,是那种想象中老鹰该有的帅气模样。
白尾海雕
快门速度:1/800 秒光圈:f/8.0ISO 2000 焦距:700 mm 曝光补偿:0 EV 白平衡:自动
大雨过后,下午坐巴士来到了另外一处鸟点:纳沙布岬,这里是日本本土最东端的地方。大雨后天气对于观鸟还是不够理想,冷暖气流的交织让这里水汽弥漫,但如此潮湿的大雾环境也并没有让 GFX100 II 受到任何影响。海边的灌丛里,北蝗莺很活跃。拍过蝗莺的鸟友应该都知道,由于这些鸟非常善于在灌丛中 " 躲猫猫 ",听到它非常容易,但拍到就很难了,让人惊喜的是 GFX100 II 在复杂的灌丛环境中也能比较好的识别到鸟,并且锁定对焦。
北蝗莺
快门速度:1/640 秒光圈:f/8.0ISO 1250 焦距:700 mm 曝光补偿:0 EV 白平衡:自动
当然,海边最多的要数鸥类了,它们羽色多变,给野外辨识造成了不小的难度,有些远看羽毛完全不一样的鸟,其实都是同一种鸥。海边的石块上,就是这样一个黑尾鸥家族,羽色非常齐全,覆盖了从幼鸟,到过渡夏羽,到成鸟夏羽的各种形态,是一个学习鸥类发育的好地方。
黑尾鸥幼鸟
快门速度:1/640 秒光圈:f/8.0ISO 640 焦距:700 mm 曝光补偿:0 EV 白平衡:自动
富士 GFX100 II 的高像素就像放大镜一样,将黑尾鸥不同年龄的羽色细节纤毫毕现。幼鸟和过渡羽色阶段,羽毛上斑驳色块间细微的边界,被精准定格,毫无遗漏。对于成鸟,高像素把它们灰白两种羽色在阳光照射下产生的微妙明暗变化,从高光处的明亮耀斑到阴影里的柔和过渡,全都细腻记录,羽毛纹理根根分明,仿佛能触摸到羽毛的质感。
黑尾鸥第一年夏羽
快门速度:1/640 秒光圈:f/8.0ISO 1000 焦距:700 mm 曝光补偿:0 EV 白平衡:自动
而 16 bit 色彩深度在其中更是功不可没。黑尾鸥从幼年到成年,羽色跨度极大,16 bit 色彩深度能够精准捕捉细腻的色彩变化,可还原出幼鸟斑驳质感中蕴含的丰富色彩层次,让其看起来柔软且真实;对成鸟夏羽鲜亮纯净的灰色和白色,能细腻呈现出从冷色到暖色的自然过渡,毫无色彩断层感,将黑尾鸥羽色的鲜活与生动完美呈现,赋予画面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在纳沙布岬,我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海岬风景,还与众多鸟类来了一场亲密接触,无疑是此次观鸟之旅的一大亮点。
黑尾鸥成鸟夏羽
快门速度:1/640 秒光圈:f/8.0ISO 640 焦距:700 mm 曝光补偿:0 EV 白平衡:自动
第三天是我在根室的最后一天,也是此次行程的重头戏,我参加了落石港的 Nature Cruise。这是一次独特的海上观鸟体验,坐着船只缓缓驶出港口,向着大海深处进发。海面上首先出现的是白眶海鸽,在 GFX100 II 高宽容度的记录下,白眶海鸽眼睛周围标志性的纯白色眼圈,与接近纯黑色的羽毛形成鲜明对比,哪怕是在海面上如此大光比的环境中,色彩也非常纯净且过渡自然,层次丰富又不失真实。
白眶海鸽
快门速度:1/2000 秒光圈:f/8.0ISO 500 焦距:700 mm 曝光补偿:0 EV 白平衡:自动
角嘴海雀是另一种北海道海岛上的繁殖鸟,所以也比较容易遇见,虽然之前来北海道已经看见过这种鸟,但还是第一次遇见这种绒毛还没有褪干净就已经在海上漂浮的幼鸟,真的是一种只有在繁殖季才能遇见的难得画面,当然 GFX100 II 也把它身上绒羽的细节都鲜活地记录了下来,甚至可以通过照片想象到这样地羽毛有着什么样的防水效果。还有就是当天出海海浪非常大,船颠簸得非常厉害,不过开启了防抖的相机,还是让我轻松地手持拍到了鸟在波涛中沉浮的瞬间。
角嘴海雀:难得一见的从绒羽到成鸟的过渡时期
快门速度:1/1000 秒光圈:f/8.0ISO 640 焦距:700 mm 曝光补偿:0 EV 白平衡:自动
得益于富士采用的轻量化设计, GFX100 II 搭配 GF500mm 镜头与 1.4x 增距镜这套组合,在中画幅装备里算得上轻便。机身约 900g,镜头仅 1375g,整体重量控制得好,其实和我在用的其他全画幅拍摄装备的重量并没有什么太大差别。全程手持徒步观鸟,长时间举着相机拍摄也没有觉得累,哪怕是在这剧烈晃动的观鸟船上,也不会有沉重负担,依然可以拿稳相机跟着鸟类移动的方向,不用因器材笨重拿不住而错过抓拍时机。
本次船旅的一大目标鸟种是簇羽海鹦,也被称为花魁鸟,一种长相既怪异又美丽的鸟类,在根室地区甚至整个亚洲都较为罕见。一路上都没有它的身影,本以为要空军,但在最后时刻还是非常幸运地在海面上发现两只。簇羽海鹦是世界上潜水本领最强的鸟类之一,它能轻松自如地潜入几十米,并且可以在水下潜待 20-30 秒。拍它的时候经常是还没把相机对准它,鸟就潜下去了,然后下次也不知道从哪里浮出水面,既是一种野拍的乐趣,也是一种对快速对焦能力的挑战。
簇羽海鹦
快门速度:1/2000 秒光圈:f/8.0ISO 800 焦距:700 mm 曝光补偿:0 EV 白平衡:自动
拍摄簇羽海鹦时,GFX100 II 的 1.02 亿高像素,再一次展现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完美复刻。繁殖季的簇羽海鹦,头部那两束标志性金黄色羽冠,从根部暖黄到末梢浅黄的渐变自然流畅,没有丝毫色彩断层,仿若真实触碰到柔软羽丝。其面部白色羽毛的纯净质感,与黑色身体羽毛的深邃光泽,对比鲜明又和谐统一,每一处细微的色泽差异都被精准记录。硕大的鸟喙,红、黄、褐等色彩交织,丰富色彩层次将喙的立体感与材质感完美塑造,连喙上细小的纹理都因精准色彩过渡而清晰可辨。而其橙色的脚,哪怕是在水面以下也清晰可见。簇羽海鹦在画面中生动鲜活,如同跃出屏幕一般。在海上,我们一船人和向导一起观察到了许多在陆地上难以见到的鸟类,它们适应了海洋环境,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了我们所在的这颗蓝色星球。
回顾整趟行程,富士 GFX100 II 搭配 GF500mmF5.6 R LM OIS WR 镜头与 GF1.4X 增距镜的组合,无疑成为了我最可靠的伙伴。它的 1.02 亿像素中画幅传感器不仅能应对远距离拍摄的裁切需求,后期放大后依然能看清羽毛的纹理与细节;识别 + 追踪性能更是远超我对中画幅相机的预期,无论是白尾海雕在空中的滑翔、蝗莺在灌丛中的跃动,还是颠簸船上的海鸟穿梭,它都能快速锁定并稳定跟焦。高感表现同样让人惊喜,即便在弱光环境下不得已把 ISO 推到极高,噪点控制得也恰到好处,再加上整套器材兼具轻便性与耐候性,无论是春国岱的大雨、纳沙布岬的浓雾,还是落石港的海浪,它都能稳定工作,从未掉过链子。可以说,正是这套器材,让我得以将根室的每一个观鸟瞬间,都转化为清晰而鲜活的记忆,也让这场一个人的道东之旅,更加圆满。
蜂鸟网微信公众号:fengniaoweixin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