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数字品牌榜
困在 " 标准 " 里久了,偶尔冒出来的 " 非标准 ",总是让人眼前一亮。
最近,一网友发布了一条小红书,引起热议。她发现安踏门店里的女模特能看到明显的腹肌和手臂上的肌肉线条,和过去在女装店里看到又高又瘦的单薄形象完全不一样,打破了人们对 " 女模特 " 的固有想象。
来源:小红书截图
在这条内容的评论下,不少网友也跟着晒出了不一样的女模特:有的肌肉线条清晰,力量感拉满;也有的腹部不见马甲线,而是隆起的小肚子;还有电商平台上肉肉的真人模特,大方明媚的笑容感染力十足。
来源:小红书用户发布
从 " 白幼瘦 " 的流行审美来看,这些女性形象似乎都是不理想或有 " 缺陷 " 的,但却意外受到许多人的追捧:
" 喜欢这种血气十足的状态 ";
" 这才是普通人的身材 ";
" 作为一个医生想告诉女生这才是最健康的 ";
" 突然觉得世界变得好宽容,真好 ";
……
这不仅是女性力量的觉醒,也是对品牌 " 非标准 " 营销的正向反馈。
如今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想靠功能优势突围越来越难,品牌之间的竞争便上升到了精神和文化,即:你为何存在,又代表什么?
" 非标准 " 营销恰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它不盲从当下的流行规则,而是锚定用户未被满足的深层需求,提出或践行一个独特的价值主张,让品牌内核足够清晰、不同且充满感召力,自然能吸引一群三观契合、身份认同的忠实用户。
产品基础,价值观就不基础
一个品牌,始于一个好的产品,成长且成就于一个有生命力的价值观。
品牌与白牌的核心差异,在于价值可持续性。白牌追随短期潮流,市场流行什么就生产什么,营销热点是什么就跟风什么,看似灵活,实则始终处于被动变化中,从未建立真正的用户认知。
反观品牌,若同样被潮流裹挟、随波逐流,就会陷入 " 形象碎片化 " 的困境——今天是 " 年轻化 ",明天是 " 性价比 ",后天又追 " 国潮风 ",最终让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模糊不清,难以形成稳定的信任联结。
而 " 非标准 " 营销的价值,就在于能帮品牌沉淀消费者的长期认同。消费者不会轻易因为潮流变了就离开,因为他们认同的是品牌的内核,而不是一时的外在表现。
正因如此,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跳出 " 卖货思维 ",主动关注社会议题,试图用品牌宣言、行动实践,助力打破各类偏见与不合理的刻板印象。
其中,女性向议题的探索尤为突出——从呼唤女性 " 打破年龄焦虑 "" 拒绝身材规训 ",到支持女性 " 职业发展平等 "" 自我意识觉醒 ",品牌对女性价值的关注逐渐泛化与内卷,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带着真诚与独特视角的 " 非标准 " 故事,依然拥有打动人心的强大力量。
以新锐护肤品牌 PMPM 偏偏为例,自 2024 年 5 月开始,创始人闪烁发起了 " 偏偏女孩在闪烁 " 计划,通过与不同领域、不同年纪、却同样勇于打破常规的女孩们对谈,用一个个具体的人和故事,温柔却有力地打破那些既定的定义。
在品牌的镜头下,我们看见有人 60 岁选择去上海当 " 沪漂 " 重新开始,打破了 " 年纪大就该安稳度日 " 的惯性轨迹;也有名校毕业生转行走上厨师路,推翻了 " 高学历就该做白领 " 的职业偏见;还有从小镇走出、曾高考失利的女孩,最终成了中国第一个兼具大洋深潜与南极科考经历的女科学家……每个真实个体的探索,都在打破 " 女性该是什么样 " 的固有印象。
来源:品牌官方微信号
在一个个故事的渲染下,PMPM 这个原本基础的护肤品牌,有了专属和鲜明的 " 偏偏精神 " ——忠于自己,勇敢探索,不畏惧与众不同。也让品牌圈粉了一批忠实粉丝,她们不只是产品使用者,更是价值共融者。她们,被品牌归属为 " 偏偏女孩 "。
今年 8 月,PMPM 延续这一价值叙事启动了 " 偏偏女孩在闪烁 " 第二季计划,让 " 偏偏精神 " 在持续生长中,完成从理念到行动的闭环,构建起独特的用户认同体系。
以 " 非标准 " 价值观为根脉,不仅可以让用户感受到个性化和归属感,还能成为品牌开拓市场的突破口。
杰士邦就是一个大胆的例子。作为两性健康用品品牌,过去行业多聚焦男性用户,营销传播也偏隐晦,而杰士邦却敢于做品类中第一个做女性营销的品牌,不仅专门研发女性适用产品,更主动关注女性的健康诉求与悦己需求,成功在同质化竞争中撕开了口子。
今年三八妇女节之际,杰士邦携手三位先锋女性:博主 @olga 姐姐、情趣玩具测评师 @吴征大飘飘、亲密戏指导 @蔡嘉茵,以纪录片形式呈现她们在亲密关系、职场规划等场景中的主动叙事,分享了各自关于爱、欲望、自我表达、自我满足等思考,将产品从狭隘的 " 性 " 场景中抽离,升维成 " 主动选择权 " 为女性带来的力量,直抵社会议题的广阔土壤。
除了女性营销,品牌也在其他方向展开着 " 非标准 " 营销实践。
比如无印良品,也是因假人模特出圈被网友点赞。2024 年 11 月,无印良品在门店内设置男模特身着围裙、手持拖把和手套的 " 暖男套装 " 造型,通过无声的陈列传递 " 男性做家务同样有范儿 " 的信息,打破了 " 家务是女性专属 " 的传统观念,引发女性消费者的共鸣,被视为 " 好男人营销 " 的典型代表。
还有长城汽车,聚焦 35+ 岁职场年龄歧视,为中年群体发声。2025 年 7 月,长城汽车发布 35 周年态度短片《年方 35》(长城汽车成立于 1984 年,魏建军在 1990 年才正式接手的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亲自上场,聚焦 35 岁职场困境这一社会话题,呈现当下 35 岁群体面临的职场焦虑与外界成见,并对 35 岁进行重新定义:不是 " 年龄坎儿 ",只是开场而已。随即自然衔接 " 长城汽车也 35 岁 ",让品牌与消费者站在同处 35 岁节点的共情立场。
与此同时,长城汽车还落地了实际行动,面向 35 岁以上群体开启人才招聘专场,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多个城市开放多元化岗位,用 " 职场没有保质期,人才不分有效期 " 的主张,抵御职场年龄歧视,让品牌从商业实体升维为中年群体的精神代言人。
" 非标准 " 意味着差异化,通过这种营销方式,能给原本普通的品牌和产品,加上一层不普通的 " 价值滤镜 "。放到当下的情绪消费时代,正好契合那句流行话:产品基础,价值观就不基础。
" 非标准 " 不等于非命题
" 非标准 " 营销常带着叛逆感,有时甚至要颠覆常规——毕竟品牌得抛出足够有冲击力、能打动人的主张,才能实现标新立异。
但是," 非标准 " 不是无命题的乱拳,而是精准点穴式的价值输出,它需要品牌以敏锐的洞察力穿透表象,将隐性的痛点转化为显性的价值主张,再通过 " 非标准 " 的表达形式传递出去。一旦偏离这个核心,很可能适得其反:不仅消费者不认可,还会败坏品牌好感。
在这方面 " 翻车 " 的,首当其冲的就是女性营销。毕竟,越卷的地方,越容易陷入 " 为了标新而标新 " 的误区。比如 SK-II,就因用力跑偏变成 " 自我感动式营销 ",让消费者觉得敷衍、不真诚,甚至引发反感。
今年临近妇女节,SK-II 推出短片《素的,我敢》,邀请全新的品牌代言人张钧甯、运动博主 @粉红霏菲、化妆师时一、创意总监 Gabby 等共同 " 素颜 " 出镜,鼓励女性 " 勇敢做自己 "。
这支广告逻辑看似清晰:通过谐音梗 " 素的 "(是的)串联产品功效与女性精神主张,呼吁用 " 敢于素颜 " 打破容貌焦虑。但广告中出镜的女生,不管是妆容还是皮肤状态,都被大众质疑是精心设计过的 " 伪素颜 ",与品牌主张自相矛盾,更有制造容貌焦虑的嫌疑。
其次,广告将 " 素颜 " 强行等同于衡量自信的标准,用 " 素的,你敢吗?" 的质问,既未能引发素颜人群的情感共鸣,也冒犯了化妆群体,落得两头都不讨好。
比喊错口号更费力不讨好的,是不顾消费者需求,忽略实际使用场景和体验的 " 自嗨式 " 产品创新,被社交媒体 " 讨伐 " 的 ABC 比基尼安睡裤就是典型的例子。
安睡裤作为女性生理期的刚需卫生用品,核心价值从来都是安全防漏、贴身舒适、方便实用,但 ABC 的 " 比基尼安睡裤 " 却打着 " 别出心裁 实现穿衣自由 " 的口号,把本应宽松贴合的安睡裤,设计成类似比基尼的低腰窄裆款式,还打出一个 " 经期性感 " 的 slogan,精准踩中了女性消费者的雷区,引发集体吐槽。
来源:品牌发布
" 非标准 " 营销的另一个常见误区,就是在有明确行业共识的领域,强行打破 " 标准 "。今年 7 月,白酒品牌今世缘的一则广告成了朋友圈的 " 调侃对象 "。起因是其新推出的 " 淡雅国缘酒 " 海报宣传语写着:"3 年?5 年?10 年?原浆、真年份?无论年份多少,好喝才是王道。"
乍一看,像是站在 " 为消费者务实 " 的高地上发声,但仔细琢磨便会发现经不起推敲。要知道,白酒行业早就有个金规玉律:年份越久的酒,口感越醇厚,也越稀缺。今世缘这种绕开年份谈好喝的说法,更像在暴露品牌自身的短板——因不能支撑 " 真年份 " 的核心竞争力,只能用 " 好喝 " 这样模糊的表述,回避行业公认的品质评判标准。
说到底," 非标准 " 营销从来不是 " 为了不同而不同 " 的任性,它允许品牌打破常规、跳出同质化,但这份 " 叛逆 " 必须扎根在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里,依托在对行业本质的坚守中,才能真正成为品牌突围的利器,而非引火烧身的陷阱。
如何打造 " 非标准 " 营销
到这里,大家更为关心的问题出现了:
· 如何提炼出一个 " 非标准 " 主张?
· 怎样讲好一个 " 非标准 " 的故事?
榜女郎的答案是:踩中情绪痛点 + 搞对真实需求。
一个有穿透力的 " 非标准 " 主张,从来不是品牌坐在办公室里 " 拍脑袋 " 想出来的,而是从用户没说出口的困扰和被忽略的渴望中挖掘出来的。
首先,要学会 " 逆向拆解 " 主流认知。很多时候,大众默认的 " 标准 " 背后,其实藏着部分个体不敢言说的不满。比如过去母亲节营销长期主打 " 为母则刚 " 的无私奉献,却很少有人关注妈妈作为 " 个体 " 的需求——她们也会累、也有自我成长的渴望,而非只能围着家庭转。
这时若有品牌能第一个跳出 " 牺牲式妈妈 " 的固有框架,提炼出 " 妈妈先是自己,再是妈妈 " 的主张,就能精准踩中妈妈群体 " 被身份绑架 " 的情绪痛点,自然成为 " 非标准 " 的亮点。
其次,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聆听、搜索关键词分析、消费数据观察等,定位用户行为的显性特征。用户的需求往往是零散的、模糊的,他们不会对品牌直接说 " 我需要一款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产品 ",但会在行为细节中留下线索。品牌可以主动出击,以用户行为的显性特征为入口,顺藤摸瓜拆解那些未被言说的模糊需求。
最后,主张要绑定品牌基因,避免 " 为了非标准而非标准 "。" 非标准 " 主张不是孤立的口号,必须和品牌的核心能力、价值观相契合,否则会显得空洞。
提炼出主张后,更关键的是如何让用户相信并认同,这就需要讲好 " 非标准 " 故事。不同于传统营销里 " 完美主角 " 的套路," 非标准 " 故事的核心在于 " 真实感 "。
其一,故事主角要 " 去完美化 ",选择有缺点的普通人。用户对 " 完美人设 " 早已审美疲劳,反而更容易被 " 和自己一样有困扰、有挣扎 " 的普通人打动。从这里再回看开头提到的那些非标准身材的假人模特,之所以能够收获共鸣,就是因为再现了普通人的真实身材。
其二,品牌要放下 " 自我视角 ",钻进用户的生活场景。好的 " 非标准 " 故事,从不直接喊 " 我们的主张是什么 ",而是通过侧写让用户自行感知。正如 PMPM 通过发起 " 偏偏女孩在闪烁 " 计划,用一个个真实的她力量的故事,来让 " 偏偏精神 " 更加具象化。
其三,故事结尾要 " 留出口 ",让用户成为故事的延续者。" 非标准 " 故事不该止于品牌的单向传播,而要能激发用户的参与感,让用户觉得自己也是 " 非标准 " 主张的践行者。
对品牌而言,打破标准从来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打破,找到更贴合用户需求、更具差异化的价值路径。毕竟,跳出框架,才有机会引领新的潮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