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至今,减重和相关产品话题一直热度不减,今年亦是国家多个部委联动启动的体重管理年。与此热度一样的则是多年来家长们一直关注的与儿童生长发育相关的生长激素产品,从不久前的第二十四届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术会议期间人头攒动的维昇药业和其它国内外长效生长激素厂商的展台即可窥见一斑,长效生长激素已经是本次会议上来自全国的儿童内分泌医生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这次会议的 " 从 TransCon 技术平台看全球长效生长激素研发新进展 " 专题会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首席专家陈晓波指出,生长激素类药物的进化发展一方面在于降低给药频率,从每日一次发展到每周一次,即从短效到长效,以方便患者的使用,提高依从性;另一方面则是追求与人体自身分泌的内源性生长激素完全相同的替代治疗,无论短效还是长效制剂,都经历了 从 " 非天然 " 到 " 天然 " 的过程。
此前有行业调研显示,短效生长激素需要每天注射,患儿的漏针率接近 20%,长效生长激素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这也让长效生长激素有更广阔的空间,在 2025 年国内长效生长激素市场亦是 " 热闹非凡 "。
今年 3 月,维昇药业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港股唯一一家专注于内分泌领域且研发长效生长激素的生物医药企业。2024 年 3 月,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公布,维昇药业的长效生长激素产品隆培生长激素(lonapegsomatropin, TransCon hGH)上市申请获受理,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GHD)。从过往审评时间来看,有望在 2025 年下半年获批。就在今年 5 月,由特宝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 Y 型 40kD 聚乙二醇长效生长激素怡培生长激素注射液(益佩生)正式获批上市。
国内长效生长激素市场正逐渐从单一参与者变为维昇药业、特宝生物、金赛药业、安科生物、诺和诺德等多方竞争的格局。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预计国内长效生长激素市场规模将在两年内超过短效生长激素,并在 2030 年占据生长激素全市场 73.8%。同时根据国家医保局官网信息,金赛药业和特宝生物的长效生长激素产品均已通过 2025 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的初步形式审查,若成功被纳入医保,长效产品的降价会或许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压缩短效产品的市场空间,释放长效产品市场潜力。
相比于国内 GLP-1 长效制剂百条管线激烈角逐的盛况,长效生长激素的竞争相对缓和。据梳理,除了已上市的金赛药业和特宝生物的产品,以及即将上市的维昇药业的长效产品隆培生长激素,诺和诺德、天境生物、安科生物及千红制药等企业的 8 个长效生长激素产品均已经处于 BLA 或临床阶段。
在这一发展趋势背后,其实与企业的高研发投入、临床价值、医生认可、依从性提升以及市场战略等因素息息相关。
其中维昇药业的隆培生长激素尤其值得关注,该产品早在 2021 年及 2022 年就已获美国 FDA 及欧盟 EMA 上市批准,在国内获批后将成为中国市场唯一的活性分子是未经修饰的、活性成分具备天然结构的人生长激素长效产品。隆培生长激素在实现每周注射一次的同时,保留了人体内源性生长激素的天然结构和完整的生理功能,既通过肝脏产生 IGF-1 促进骨骼生长,又对骨骼生长板(骨骺)直接产生促生长作用,刺激生长激素缺乏症儿童患者的骨骼生长。同时,隆培生长激素由于其活性成分与天然生长激素完全相同,排除了人为改造活性分子的结构而带来的潜在安全性风险。
另外在今年 6 月,维昇药业与药明生物达成合作,推进本地化生产,努力以价优高值的产品满足国内患者临床需求。今年 7 月,维昇又与安科生物达成合作,共同推进产品的商业化,未来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 长效元年 "
近些年,生长激素类药物不断进化发展,为 GHD 患者带来更多更好的选择,不断增长的市场数据则是最好的佐证,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已由 2018 年的 40 亿元迅速增至 2023 年的 116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23.9%,预计 2025 年达到 145 亿元,2030 年将持续增至 286 亿元。
在专题会上,陈晓波教授介绍了生长激素产品历经的从 " 非天然 " 到 " 天然 " 的过程。1985 年,采用大肠杆菌包含体技术生产的生长激素在 FDA 获批,这是全球首个获批可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治疗的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需要每日皮下注射给药,但因其分子结构比天然生长激素多了一个蛋氨酸,属于 " 非天然 " 的生长激素类似物;1987 年,基于大肠杆菌分泌型技术生产的生长激素获批,其与人体自身分泌的生长激素完全一致,是具有天然生长结构的生长激素日制剂。过去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研发可以降低注射频率的长效生长激素,并在近年来逐渐开发出基于脂肪酸侧链技术、融合蛋白技术、PEG 化永久连接技术等的多种不同类型的长效生长激素,这些药物分子为了实现长效化,均对生长激素分子进行了各种结构上的改变或修饰,而更高的追求是兼具长效(每周一次)和天然结构(与内源性生长激素完全一致)的生长激素,隆培生长激素便是此类。
维昇药业招股说明书提到,目前全球市场已获批准的短效生长激素药物有 30 多款,国内有 10 款,多为本土企业。其中在国内短效粉剂领域,安科生物以 44% 的市占率位居榜首,联合赛尔和金赛药业分别占据 31% 和 16% 市场份额,短效水剂领域金赛药业相对具有优势。
相比之下,2025 年之前,长效生长激素产品国内仅有一款获批,国外市场中也仅有 2 款上市产品,可以说是一片蓝海。
《中国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诊治指南》明确指出,长效和短效生长激素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相比短效生长激素,长效生长激素可以降低注射频率,有助于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以及家庭的照顾负担,从而提高患儿及家庭的依从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医师李文京也曾分析称,短效生长激素因需要长期每日注射,给儿童及家长的依从性带来挑战,多项研究发现,依从性更佳的患儿身高标准差积分、生长速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明显更优,进而影响患儿的终身高。
与短效生长激素在体内的组织分布相同、药代动力学指标相似的长效生长激素产品的出现,无疑是医生们更喜闻乐见的发展方向。
在此趋势下,各大药企都看到了不容错过的长效生长激素市场机遇,集中在 2025 年 " 大施拳脚 ",今年已经成为长效生长激素市场高速扩张的 " 元年 "。
百亿市场谋变
在业界看来,未来生长激素市场的 " 硝烟 " 将更多出现在长效产品市场,安全性或将是各产品比拼的重要维度,也是未来市场格局的关键决定因素。
据梳理,过往在长效生长激素研发过程中 " 摔跟头 " 的企业不在少数。
例如如使用聚乙二醇(PEG)化人生长激素剂型的 PHA-794428(由辉瑞开发)和 NNC126-0083(由诺和诺德研发 ) ,及使用生长激素融合蛋白的 TV-1106(由梯瓦开发),分别在 2009 年、2011 年和 2016 年终止临床开发。
具体原因包括注射部位脂肪萎缩率高、缺乏疗效的剂量相关性、IGF-1 水平的峰值及持续时间未达预期以及预计风险和收益比不令人满意等。
长效生长激素按照制剂的制备方法,可分为贮库 / 微球制剂、分子结构永久修饰技术以及前药技术等。
贮库 / 微球制剂是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微小球形或类球形微粒中,进而实现蛋白类药物缓慢释放,但是通常需要粗大针头注射,容易在注射部位产生疼痛、硬结、红斑,同时药物释放曲线也不理想。例如 Genentech 开发的贮库剂型长效生长激素,虽然曾在美国获批上市,但是由于其技术路径的局限性,上市不久即退市。
分子结构永久修饰技术也可以实现长效化。对于在国内处于开发阶段或已投入商用的长效产品,多数采用这种方式,其活性成分为经过永久改变分子结构的生长激素。这种活性结构的改变可能会改变人生长激素的效价、组织分布、渗透力、和受体亲和力,并可能对药物疗效及安全性产生影响。
前药技术如 TransCon 技术,将原形药物与惰性载体临时连接,进入体内后,未经修饰的原形药物以可控的速度缓释,延缓药物分子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未经修饰的人生长激素分子结构与人脑垂体分泌的内源性生长激素完全相同,保留了其天然的作用机制。据了解,隆培生长激素是全球唯一一款活性成分是具有天然结构的、未经修饰分子激素分子的长效生长激素。
从商业化角度,维昇药业的隆培生长激素颇具潜力。隆培生长激素分别于 2021 年 8 月 25 日及 2022 年 1 月 12 日获美国 FDA 及欧盟 EMA 的上市批准,是第一款同时获得美国及欧盟批准用于治疗 PGHD(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长效生长激素疗法。其在欧美市场的表现也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临床价值和商业价值。根据财报数据,2023 年和 2024 年,隆培生长激素的海外销售额分别为 1.79 亿欧元和 2.02 亿欧元,折合人民币分别为 15.02 亿和 16.95 亿元。
该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潜力同样不容小觑。今年 6 月,维昇药业宣布与药明生物合作,隆培生长激素的商业化生产技术转移项目正式落地,该企业推进本地化生产,努力以价优高值的产品满足国内患者临床需求;今年 7 月,维昇药业与安科生物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强强联合整合优势资源,提前为产品上市后的商业化铺路。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隆培生长激素是全球唯一经临床试验数据证实,疗效优于日制剂的长效生长激素产品。在从短效到长效、从 " 非天然 " 到 " 天然 " 的发展过程中,隆培生长激素基于创新的 TransCon 技术实现了 " 长效 + 天然 " 双重优势,突破了长效生长激素研发过程中无法兼顾延长药物半衰期和保持生长激素天然结构的技术难点,是生长激素长效化历程中的重大突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