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部分删减】
泰金新能:2896 万元存货或矛盾,16 亿发出商品或提前确认收入,近 3 亿长库龄资产减值风险凸显
泰金新能保荐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保荐代表人郭尧 , 高枫(以下简称 " 中信证券 / 郭尧 , 高枫 ")、会计师事务所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签字会计师苗策 , 沙晓田(以下简称 " 信永中和 / 苗策 , 沙晓田 ")。
收入确认或 " 抢跑 ":超 16 亿元 " 未验收 " 商品背后的会计准则是否准确?
比数据矛盾更值得深究的,是泰金新能可能存在的或激进收入确认政策。公司大量发出商品为 " 已发出尚未完成验收 " 的电解成套装备(阴极辊、生箔一体机等),泰金新能招股稿(上会稿)显示:发出商品余额逐年为 96,892.30(2022)→ 201,660.33(2023)→ 165,624.39(2024) 万元,合同履约成本分别为 4,635.77 → 12,962.14 → 11,137.18 万元,因此合同履约成本 / 发出商品比例分别为 4.78% / 6.43% / 6.72%。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14 号——收入》,收入确认的核心原则是 " 控制权转移 "。然而,泰金新能自行披露,大量设备在运抵客户现场后,仍处于 " 试运行优化调整 " 阶段,尚未获得客户的最终验收。
物理上的货品转移,并不等同于会计准则意义上的控制权转移。只要客户尚未最终验收,意味着其尚未能主导设备使用并获得几乎全部经济利益,相关的重大风险和报酬也未完全转移。
在此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或存在高估当期利润与资产的风险。公司虽以较低的合同履约成本比例(2024 年为 6.72%)作为佐证,但这并不能充分说明风险已完全覆盖。以 2024 年末 165,624.39 万元的发出商品余额进行压力测试,若仅有 20% 的设备因未通过最终验收而发生价值折损,其潜在损失便高达 33,124.88 万元,这一数额远超公司当期计提的合同履约成本与存货跌价准备总和。这种会计处理方式,无疑将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留给了未来(仅为示例不代表任何观点)。
资产减值提示:长库龄发出商品去化率骤降与 2.9 亿元未消化存货
长库龄存货的积压,是企业经营与资产质量 " 下降 " 的明确信号。问询回复文件揭示了一个 " 差异 " 的趋势:问询回复明确披露: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 2023 年末和 2024 年末库龄 1 年以上的发出商品期后去化比例分别为 94.90% 和 39.24%(即 2024 年末的库龄 >1 年的大部分并未在期后被验收 / 去化)。同时,问询回复披露:截至 2024 年末,发出商品中库龄 1 年以上的生箔一体机金额为 48,049.87 万元(2024 年 6 月 30 日为 32,707.66 万元)。
以 2024 年末库龄 >1 年的生箔一体机余额 48,049.87 万元 为例,若期后去化率为39.24%,则:
已去化金额 = 48,049.87 × 39.24% = 18,854.77 万元。
未去化(仍存在)金额 = 48,049.87 − 18,854.77 = 29,195.10 万元。
以数据最为突出的
" 生箔一体机 " 为例,截至 2024 年末,库龄一年以上的该类设备金额 48,049.87 万元。按照 39.24% 的去化率计算,意味着在长达半年的期后时间内,仍有价值约 29,195.10 万元的设备滞留在客户端未能完成验收或销售。这部分资产的可回收性
或已然亮起红灯。
《企业会计准则
——存货》要求,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应基于 " 确凿证据 "。面对如此大规模、长库龄且去化缓慢的存货,公司仅以 " 项目处于试运行 / 优化调整 " 为由进行解释,并未提供逐项、审慎的减值计提测算与依据,这显然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审慎性原则。这近 3 亿元的存货,未来究竟是能顺利转化为收入,还是沦为巨额的资产减值损失,构成了公司业绩的
" 隐形风险 "。
免责声明:本文为,【基本面解码】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转载必究。本文所有内容参考资料均来自三方机构公开信息、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基本面解码】原创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信息仅为阅读者交流学习为目的,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依据该信息作出决策。【基本面解码】不对因使用本文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侵权请联系小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