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阿里巴巴(09988.HK)与京东(09618.HK)携重金加入外卖战局,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竞争强度骤然升级,形成了新一轮的 " 外卖三角大战 "。行业龙头美团 -W(03690.HK)为捍卫其市场份额这一核心护城河,被迫陷入一场高强度的补贴消耗战,这直接导致其季度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美团 6 月财季经调整净利润按年下滑 89.03%,至 14.93 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
这场全行业的利润挤压同样在阿里巴巴的财报上留下痕迹,其包含即时零售在内的中国电商集团业务板块经调整 EBITA 利润同比收缩 21.26%,反映出该公司为争夺市场而进行的战略性投入所带来的短期阵痛。
然而,战略上的取舍在此刻显得尤为清晰。阿里巴巴(BABA.US)似乎正以即时零售的短期利润为代价,换取更高频的用户触达和生态协同效应,结果直接体现在其核心基本盘上:在竞争环境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其电商业务(包括中国零售商业客户管理收入与直营业务)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增长动力,实现了 9.27% 的收入增长。这表明,通过外围高频业务引流、核心电商业务变现的战略模式,在当前阶段依然有效。
阿里巴巴 6 月财季表现及大变动
阿里巴巴截至 2025 年 6 月末止的 2026 财年第 1 财季业绩,尽管扣除非经常性项目后的经调整利润均出现下降,但在其公布业绩之后,阿里巴巴美股和港股股价均大涨,其中美股股价大涨 12.90%,港股股价大涨 18.50%,今年以来,其港股股价已累涨 69.18%,美股则累涨 61.91%。
有几个点备受市场关注:1)阿里刚刚宣布了新的业务结构调整;2)淘宝闪购深入美团腹地,市场对于阿里花巨资以此推进平台业务的做法有着憧憬;3)云智能业务的 AI 进展。
为推动 " 用户为先 " 战略和提升用户体验,阿里巴巴于 6 月财季将淘天集团、饿了么与飞猪实现战略整合,组建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并升级为大消费平台,以发挥更大协同效应。
阿里巴巴于 4 月底在淘宝 app 上推出 " 淘宝闪购 " 服务,所带来的订单量增长推动了即时零售业务收入按年增长 12.03%,至 147.84 亿元。阿里表示,通过提供高频次、即时配送的服务,淘宝闪购有效提升淘宝平台的用户活跃度,在 8 月前三周带动淘宝 app 的月度活跃消费者同比增长 25%。
与此同时,其中国电商集团进一步推出全新的淘宝大会员体系,全面打通电商、即时零售、出行等日常生活场景,通过提升消费者权益,进一步提升用户黏性及留存转化。
国际业务方面,AIDC 的跨境业务尤其速卖通和 Trendyol 表现强劲,带动分部收入增长 18.60%,至 347.41 亿元,分部 EBITA 亏损按年收窄 98.41%,至 59 百万元。
整体而言,于 6 月财季,阿里季度收入按年增长 1.82%,至 2,476.52 亿元,其中电商业务、即时零售和批发业务的收入分别实现 9.27%、12.03% 和 12.75% 的增长,部门整体收入增长达 9.71%;国际业务 AIDC 则实现 18.60% 的收入增长;云智能集团则录得 25.80% 的收入增长。
但是,由于即时零售等业务的投入,阿里的季度经调整 EBITDA 按年下降 10.61%,至 457.35 亿元;经调整 EBITA 按年下降 13.75%,至 388.44 亿元;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按年下滑 17.65%,至 335.10 亿元。
6 月财季,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 206.72 亿元,按年下降 38.54%;自由现金流为净流出 188.15 亿元,而上年同期为净流入 173.72 亿元,主要因为期内云基础设施支出增加,以及对 " 淘宝闪购 " 的投入。
于 6 月财季,阿里巴巴以 8.15 亿美元的总价回购了 5600 万股普通股,均在美股市场进行,于 2025 年 6 月 30 日,其获授权的股份回购计划下仍有 193 亿美元的回购额度,有效期至 2027 年 3 月,当前阿里的美股市值为 3,218.49 亿美元,这一回购额度相当于市值的 6%。
外卖怎么拼?
对于淘宝闪购所取得的成就,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分享了一组数据:日单量最高的一天有 1.2 亿,8 月份,其日均订单量达到 8000 万;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整体月交易买家达 3 亿,较 4 月前高出两倍,期内有许多新用户和新商户加入淘宝闪购;淘宝闪购的日均活跃骑手数量已经达到 200 万,较 4 月高三倍。
管理层表示,其闪购的初期阶段是聚焦用户规模和用户心智,当前的目标已经超预期完成。
闪购对于电商业务的影响: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淘宝闪购扩大了用户规模,也提升了交易活跃度,增加的流量带动了广告及用户业务增长;其次,由于活跃度增加,阿里能够降低对市场营销的投入,管理层认为中长期而言,这将为电商业务带来更为显著的回报。
淘宝闪购与电商业务的协同效应方面:闪购推动了整体用户增长,提升了用户黏性,闪购的高频消费也推动了每用户每日的购买频次,有利于推动其电商收入增长。
阿里提到,过去在许多省份和城市,其外卖订单量仅相当于同行的三分之一,市场份额甚至低于 20%,如此巨大的市场份额差距,根本谈不上效率,但现在,随着闪购所带来的业务增长,阿里将可快速提升运营效率,并认为效率的可改善空间巨大,主要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用户结构的优化,在过去四个月,阿里巴巴吸纳了许多新客户,接下来是提高留存率和黏性;第二是优化订单结构,增加高定价订单的比重;第三是优化履约效率和成本,在初期,订单增加了四倍,阿里的首要任务是保障用户体验,由于短期运能不足,阿里于 7 月和 8 月增加了大规模投资,随着平台订单稳定扩容,物流成本将显著下降,进一步优化平台效率。此外,线下商户也有很大的可改进空间,规模是决定效率的首要因素,管理层认为,随着扩容和市场份额的提升,阿里有望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对于非餐饮业务,天猫超市升级为 " 闪购 +B2C" 混合模式,盒马鲜生接入闪购后,订单超 200 万,同比增长 70%。同时闪购也带动了本地生活服务的扩张,闪电仓库数量超 5 万个,订单量同比激增 360%,其中 25% 供应链来自阿里生态。
管理层表示,未来本地生活服务将继续探索多种服务场景,包括到店与团购券模式,部分城市已经进行试点,目标实现全面业务整合和提升用户服务。
AI 业务扩张
在公共云业务收入增长带动下,阿里的云智能集团收入达至 333.98 亿元,按年增长 25.80%,为三年多来最快增速,其中 AI 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的同比增长;云智能分部 EBITA 则按年增长 26.40%,至 29.54 亿元,分部 EBITA 利润率按年提升 0.04 个百分点,至 8.84%。
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AI 对各行业的变革性影响,加上 AI 与云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十年科技行业最重大的机遇。6 月财季,阿里在 AI 与云基础设施领域的资本开支达 386 亿元,而过去四个季度,累计投入已超千亿元。
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6 月财季,由于 AI 需求持续快速增长,AI 相关收入占了外部客户收入的 20% 以上,AI 应用正推动着传统产品的高速增长,包括计算和存储。
SAP(思爱普)与阿里达成了一项聚焦于云和 AI 的战略合作,作为思爱普的全球云计算合作伙伴,阿里云将赋能思爱普客户在阿里的平台上运行和管理其核心软件系统。思爱普也将借助阿里的 Qwen 模型,为其企业客户提供 AI 转型服务。
阿里表示正持续提升 AI 基础模型的能力,自 7 月以来,阿里已发布升级版 Qwen3 模型,其中包括基础响应模型、推理模型以及 AI 编程模型,此外,阿里还开源了多款模型,例如视频生成模型万相 2.2(Wan2.2)和文本生成图像模型 Qwen-Image。
与此同时,阿里也在持续推进自研的原生 AI 应用。高德地图启动全面 AI 转型,推出高德地图 2025 版本及全球首个原生 AI 定位应用。此次升级将空间智能融入动态现实场景,高德地图有望成为未来生活服务领域的全新入口。钉钉也完成最新升级,打造出全球首个智能代理驱动的工作信息流,探索下一代办公应用模式。
展望乐观
对于未来,管理层表示阿里面临两大历史性机遇:一是打造以 "AI+ 云 " 为核心的技术平台,二是构建涵盖购物与日常生活服务的全方位消费平台。2 月份,阿里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 3800 亿元,持续用于建设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自其 4 月推出淘宝闪购后,阿里于 7 月宣布投入 500 亿元,以把握由大消费带动的市场机遇。
管理层透露,其目标是未来三年内覆盖 10 亿消费者,触及 30 万亿零售市场规模,同时构建 "AI+ 云 " 技术平台和一站式消费平台。
结语
综上来看,当下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 " 外卖三角大战 ",既是行业格局重塑的关键交锋,也成为阿里巴巴战略落地的重要试金石。尽管短期内在即时零售领域的高强度投入,导致其经调整利润等盈利指标承压,自由现金流也因业务扩张与基础设施建设转为净流出,但这场战略取舍的价值已逐步显现——淘宝闪购凭借超预期的订单量、用户规模与骑手运力增长,不仅为淘宝 App 带来 25% 的月活用户增幅,更通过高频引流助推电商业务实现 9.27% 的稳健增长,同时新整合的会员体系与业务协同效应,进一步夯实了用户黏性。
而在技术赛道上,云智能集团交出了三年多来最快增长答卷,AI 相关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且与 SAP 的战略合作、Qwen3 系列模型的升级及开源动作,印证了阿里在 "AI + 云 " 领域的技术积淀与生态构建能力,超千亿元的累计投入正逐步转化为行业竞争力。
但在 " 消费 + 科技 " 双赛道的进攻姿态背后,潜藏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从核心业务来看,国内电商基本盘正面临多重挤压:拼多多(PDD.US)的低价策略、京东(JD.US)的自营物流优势,再加上抖音内容电商对用户时长的抢占,持续分流阿里的用户与商家资源,这不仅导致其电商业务需在价格竞争与商家扶持上加大投入,更直接承压利润率,若不能守住市场份额与变现效率," 高频引流反哺核心 " 的战略逻辑将失去根基。
即时零售战场虽凭借淘宝闪购打开局面,但高补贴、高履约成本的模式短期难改——日均 8000 万订单背后,是持续侵蚀利润的投入,若未来用户留存率不及预期、单票履约成本降不下来,不仅会拖累中国电商集团整体盈利,更可能陷入 " 补贴停则增长停 " 的被动循环,与美团的份额拉锯战将成为长期现金流负担。
在科技赛道,"AI+ 云 " 的高投入虽构筑了技术壁垒,却也带来了现金流与回报周期的风险。过去四个季度超千亿元的基建投入,已导致自由现金流由正转负,而云智能业务虽增速回暖,但 AI 商业化仍处于爬坡期,若后续企业级 AI 需求不及预期,或 SAP 等合作落地效果未达目标,巨额资本开支恐难快速转化为盈利,反而会加剧财务压力。
国际业务方面,速卖通、Trendyol 的增长虽亮眼,但地缘政治变动、海外关税政策调整等外部风险随时可能扰动收入,且当前仍未彻底摆脱亏损,一旦外部环境恶化,恐拖累整体业务增速。
综上,阿里能否突破当前困局,关键在于能否平衡短期风险与长期目标:既要在电商与即时零售领域守住份额、控制成本,避免利润过度透支;也要推动 "AI+ 云 " 技术快速商业化,让高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盈利;同时还要应对好外部监管与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