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 09-01
业界共话机器人落地:工业场景要算经济账 “数据鸿沟”仍待跨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科创板日报》9 月 1 日讯(记者 张洋洋)在资本热潮与展台光环背后,机器人产业的现实问题依然存在:订单数量虽多,但真正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场景仍然有限。

在 2025 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产业大会与吴文俊人工智能创新大会上,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多名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管认为,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更广义的 " 具身智能 " 产品,要从概念走向产业,核心在于技术与商业逻辑的双重验证——产品必须 " 用得上、用得起 ",并能持续产生数据闭环。

其中,工业场景因其封闭环境、成本可控、需求刚性,仍是当前机器人落地的首选战场。但客户更看重 ROI(投资回报率),单价与稳定性成为决定成败的核心指标。

相比之下,养老护理、教育等被视为增长潜力巨大的民生赛道,其对算法稳定性要求极高,且干扰因素多、成本压力大,短期难以形成真正的商业化突破。

▍工业制造场景起量 但更要算 ROI

" 今天无论订单多大,本体数量依旧偏少,数据积累不足,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距离。"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微亿智造董事长兼 CEO 张志琦表示,机器人行业要真正跨越从 " 量变 " 到 " 质变 " 的门槛,必须形成可持续的数据与成本闭环。

" 制造业仍是中国最具底气的产业领域。" 谈及机器人的起量场景,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认为,借助云边端协同和具身智能技术,可以将 " 中国模式 " 输出为自动化工厂,既提升生产效率,又规避国际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

然而,工业场景有其自身的 " 铁律 " ——成本和可靠性。张志琦表示:" 客户不关心你背后用什么技术,只关心你能不能帮我解决问题,并且把账算过来。"

一个典型的工业客户会进行严格的 ROI(投资回报率)计算:如果一个工人的年成本是 10 万元,那么替代他的设备成本必须在 1.5 年内收回,即售价不能超过 15 万元。此外,工业生产对误操作的容忍度极低,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整条产线的停滞。

这道 " 经济题 " 是对所有机器人厂商的终极考验。随着 3C、汽车等行业产品迭代加快,对 " 柔性化生产 " 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的自动化设备已难以为继。具身智能机器人虽能应对 " 不同物品、不同工序流程 " 的复杂任务,但其高昂的成本和部署周期,常常让客户望而却步。

" 机器人渗透率低并非因为买不起,而是因为用不起。"张志琦举例,在 PCB 板上下料及烧录等混合工位中,全自动化方案无法覆盖数百种规格的工件,也无法应对随时变化的物料摆放。" 客户买得起机器人,但没法用。"

辛顿人工智能 CEO 李科频认为,从 " 自动化 " 到 " 智能化 " 的演进,本质是让机器人真正替代部分人工劳动,尤其是柔性生产环节。" 过去机器人解决重复劳动,今天则要在多变场景下协助甚至统筹生产流程,这是具身智能的核心目标。"

张志琦认为,工业客户关注的核心是成本与稳定性。一台机器人售价过高或误操作率高,就不可能被工厂大规模引入。因此,软硬件必须协同优化,不能单靠堆砌传感器或算力提升来解决问题,而应通过算法改进在有限硬件条件下达到工业级标准。

" 要让客户算得过账,这是一切商业化的前提。"

▍仍需跨过 " 数据鸿沟 "

尽管工业场景被视为 " 现实主义 " 的选择,与会专家同样看好机器人在民生领域的长期潜力。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孙富春看来,民生领域的巨大需求不容忽视。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超过 3.6 亿的 60 岁以上人口构成了庞大的养老护理市场。" 为老人花钱 " 的意愿以及对高品质、可靠服务的追求,为服务机器人的应用打开了广阔空间。

最后,教育是另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孙富春认为,中小学教育本质上是 " 具象教育 "。许多抽象的科学概念,如微分方程,学生难以理解,但通过机器人的具象化演示,可以极大地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为孩子的教育投入,是中国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为教育机器人的商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些开放场景的商业化之路远比工业复杂。张志琦坦言,生活场景的 " 数据鸿沟 " 是最大瓶颈。与自动驾驶依赖海量真实路况数据类似,服务机器人也需要在真实环境中持续积累交互数据以提升 AI 能力。

但目前人形机器人本体数量稀少,数据采集标准不一,难以支撑模型的有效训练。

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认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对算力需求极高,端侧 AI 具有低时延、安全性强的优势,但云端依然承担大模型训练与 OTA 迭代的核心任务。随着车规级芯片普及、算力价格下降,机器人硬件成本曲线正快速下探。

" 柔性化生产是具身智能的核心目标。" 辛顿人工智能 CEO 李科频表示,从 " 自动化 " 到 " 智能化 ",机器不再仅是执行重复劳动,而是与人协作完成高精度、多变工序,形成 " 越用越好 " 的数据驱动闭环。这种能力不仅决定了产品能否落地,也决定了企业能否从试点走向规模化。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科创板 自动化 渗透率 机器人产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