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
作者 | 云鹏
编辑 | 心缘
平均 9 天一款新眼镜出炉,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创企到全球手机巨头全都扎堆涌入,AI 眼镜的野蛮生长根本拦不住。
根据京东 8 月 26 日发布的智能眼镜半年报,2025 年上半年智能眼镜的成交量同比增长超过 10 倍,入驻品牌数增加了 3 倍。
来源:央视新闻
一边,AI 眼镜价格高、续航短、内容少等 " 要命 " 的问题仍然亟待破解,各家都在摸索阶段,找到自己 " 认为对的 " 解决方案;而另一边,AI 眼镜新品源源不断涌入市场,各种翻倍暴涨的数据似乎都在证明这一赛道的巨大潜力。
各类大大小小的 AI 眼镜相关行业会议、小范围行业内组织的各类参观研讨活动应接不暇。不少玩家似乎都迫切想要拿到车票,迫切想知道自己能在这股热潮中做点什么,生怕错过这班车就掉了 AI 新硬件的队。
据智东西不完全统计,今年前 8 个月时间里,被公开报道的相对有一定知名度的 AI 眼镜新品,就已经达到 25 款。
2025 AI 眼镜新品不完全统计,来源:智东西
从 999 元到 8999 元,近十倍的价格差距是否支撑得起十倍的体验优势?从 1 小时到 48 小时的 " 薛定谔的续航 ",是否已成为检验品牌 " 底线 " 的新角度?打着 " 解放双手 " 旗号的众多 AI 功能,又能做到 AI 手机体验和效率的几分?是真需求,还是真吃灰?
深入 2025 AI 眼镜大混战,我们发现真相远比想象中更加精彩,既有些意料之中,也有些出乎意料,在 2027 年苹果入局 AI 眼镜之前," 千万级 " 市场能否提前迎来,仍然是个问号。
Oakley Meta AI 眼镜
一、新老玩家混战,产品多线出击
从参与企业和发布节奏来看,1 月的新品主要是今年 CES 上首次展出的一些产品,当然,这些产品中有部分是国内产品的海外版,比如闪极的 Loomos AI 眼镜。
从 4 月开始,发布节奏逐渐加快,5 月新品是最多的,有 7 款,不过这 7 款产品只来自于联想、李未可、雷鸟三家厂商,厂商在发布 AI 眼镜产品时采用 " 多线出击 " 的方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策略。
这一方面当然可以覆盖更多价格段和用户群,但有行业人士告诉智东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无奈之举,以现阶段的供应链方案和软硬件技术条件,只能做 " 选择题 "。
比如产品是否要有显示功能,就是一道必答题——轻便和高素质显示暂时无法完美兼顾。
因此很多厂商都分别推出了带显示和不带显示更轻盈的款式,比如传音、雷神、联想、李未可、雷鸟等品牌。
从产品发布数量来看,专注于 AR/VR 领域的厂商仍然是新品发布的主力军,包括雷鸟、李未可、亮亮视野、大朋 VR 和 Meta,新品占比近 4 成。
值得一提的是,手机、PC 等硬件赛道的巨头入局 AI 眼镜成为今年市场的一大特点。
传音的 AI 眼镜虽然还没正式开售,但已经在今年 3 月发布并公布了价格,小米毫无疑问是手机赛道新入局的最重磅选手,其 AI 眼镜的亮眼首销表现对上半年市场的高增长有显著贡献。
小米 AI 眼镜
雷神和联想两大 PC 品牌则一前一后也发布了自家的 AI 眼镜和 AI+AR 眼镜。
电信巨头中,中国电信的入局并不令人意外,早在 VR 时代,中国移动旗下的咪咕视频就一直是 VR 内容的热衷支持者之一,中国电信希望抓住 AI 眼镜风口也是意料之中。
此外,Haliday、CyberSight、玄景、致敬未知等 AI 眼镜新势力的产品也在行业内引起了一定的关注,这些新势力往往会找到各自独特的切入点,比如 Haliday 选择近眼显示模组作为显示方案,CyberSight 则选择 HUD 显示,专注骑行,致敬未知甚至直接做出了 AI 眼镜和自行车的联动 AI 功能。
Haliday AI 眼镜
当然,还有一些比较 " 特别 " 的玩家,包括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仁和药业旗下的闪亮品牌,后者的 " 脑机智能眼镜 " 成为智能眼镜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一个代表性案例。
阿里巴巴的夸克 AI 眼镜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与小米像素级对标的定价和几乎 " 水桶机 " 般的无死角配置,令大家对其正式登场期待拉满。
夸克 AI 眼镜展示样机,来源:智东西
最近字节 AI 眼镜也多有相关爆料信息放出,互联网巨头们,来看对这个 " 新入口 " 都颇有兴趣。
不论如何,AI 眼镜赛道大混战,玩家种类是真够丰富,竞争态势真够热闹。
二、1500-2000 元成最主力价格段,价格 " 两极分化 " 或成后续趋势
随着小米、雷鸟这两大国内 AI 眼镜出货主力品牌新品价格的下探,AI 眼镜市场的产品均价也随之下降。
根据京东智能眼镜半年报,2025 年上半年智能眼镜均价从 2000 元以上下降到 1500 元左右。
据智东西统计,在 25 款 AI 眼镜中,千元以下的产品占比 12%,仅有 3 款;1000-1500 元价位段有 2 款;1500-2000 元价位段有 10 款,占比 40%,占比最高;2000-2500 元价位段有 3 款;3000 元左右的有 3 款,万元左右的机型仅有 1 款。
2025 AI 眼镜新品价格情况,来源:智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1500-2000 元价位段也是当下智能手机次旗舰机或高性价比机型销售的主力价格段之一。
价格的下探势必会降低消费者尝鲜的门槛,有利于推动品类市场渗透率的提升。
从价格段的分布我们也可以大致判断产品的类型,受限于方案和成本,主力的 2000 元以内机型几乎都没有显示功能,不带屏幕,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AI 拍摄眼镜,千元以下主要是 AI 音频眼镜。
正如前文所说," 兼顾 " 就意味着成本的大幅提升,雷鸟 X3 Pro 是国内 AI 眼镜新品中价格较高的,官方售价 8999 元,但同样,这款产品兼顾拍摄、屏幕显示和各类 AI 功能,是相对功能体验更全面的。
根据京东电商平台前台显示数据,这款产品在京东的销量约为 1000+,带图或视频的评价有 18 个。相比之下,小米 1999 元的 AI 眼镜前台销量为 4 万 +。
在京东智能眼镜热卖榜中我们可以看到,TOP5 产品有 4 款价格都在 2000 元以内。
京东智能眼镜热卖榜,截至 8 月 27 日上午 11 点
整体来看,价格的 " 两极化 " 或许会成为后续 AI 眼镜发展的趋势之一,供应链方案的成熟、成本的下降、行业整体出货量的提升,会带来价格的进一步下探,但同时,AI+AR 眼镜受制于技术成本的限制,价格很难有明显下跌。
三、硬件方案同质化严重,体验难以拉开本质差异
正如前文所说,AI 眼镜整体均价的下降,部分受益于产业供应链的成熟,各类方案经过多轮迭代和落地实践,不断打磨,成本下探。但同时,供应链方案的 " 拿来即用 " 也或多或少会造成产品硬件方案的同质化。
2025 AI 眼镜新品芯片和摄像头方案情况,来源:智东西
比如纵观这 25 款产品,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高通骁龙 AR1 芯片 +1200 万像素索尼 IMX 681 摄像头已经成为 AI 眼镜的一个 " 标准模板 "。
看到 1200 万像素镜头,大概率就对应着高通 AR1 方案。雷鸟、小米、雷神、联想、李未可、阿里巴巴、中国电信都是如此,与 Meta 基本保持一致。
诚然各家在拍照、录像算法层面可能有些不同,但硬件的底子确实相似度极高。
很多用户反应 AI 眼镜在拍照录像环节耗电较多,这与芯片和摄像头之间的调优、协同密不可分。缺乏 AI 眼镜专用的定制化摄像头也是拍摄功耗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AI 眼镜芯片方面,炬芯科技、展锐、恒玄、物奇等国产半导体企业也有相关产品布局,并且已经落地量产。
小米、阿里巴巴等公司则直接采用了更难但上限更高的 " 高通 + 恒玄 " 双芯片协同方案。
除了芯片和摄像头,屏幕和光学方案也呈现出 " 绑定 " 态势。
目前轻量化 AI 眼镜的显示方案主要是 Micro LED+ 光波导,与 MR 头显中的 Micro OLED+Pancake 有较大差别。
2025 AI 眼镜新品屏幕和光学方案情况,来源:智东西
在 25 款产品中,带显示的产品有 9 款,占比 36%,9 款中有 7 款都是 Micro LED+ 光波导方案。在光波导的具体实现方式上,各家会有所区别,例如雷鸟的纳米光刻蚀光波导、联想的树脂衍射光波导。
2025 AI 眼镜新品分类,来源:智东西
可以看到,虽然各家都在发布会上多少会亮出一些自家独有的优势特性,但在基础硬件规格和方案上的趋同,让各家产品很难在显示、拍摄体验上拉开根本性差距。
从产品类型大方向来看,AI 拍摄眼镜和 AI+AR 眼镜仍然会长期并存,并且两者主打的价格段、人群、场景定位本就有所区别。以当前供应链技术方案的水平,想要同时兼顾全天候佩戴、实时 AI 陪伴和高素质显示,仍然是一道几乎无解的难题。
四、平均 8 小时续航 +38g 重量,AI 眼镜真能 " 全天候 " 了吗?
谈及消费电子产品,价格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 AI 眼镜品类,相比价格,续航和佩戴体验也同样重要。
很多厂商都在发布会上提到一个观点,AI 眼镜,首先必须要做好一个 " 眼镜 " 的属性,也就是要真正能够让我们无感的全天候佩戴,这就需要长续航和轻量化。
2025 AI 眼镜新品续航和重量情况,来源:智东西
在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家对于产品续航的描述有几个共性,首先非常强调配合充电仓、充电盒或备用电池可以实现 " 超长续航 ";其次在描述日常续航时,几乎都没有明确提及是否涉及 AI 功能的使用。
回到具体数字,25 款产品的日常续航,通常在 8 小时左右,带显示功能的产品与不带显示的产品在续航上并没有明显差距。
有些品牌会特意标明视频拍摄的续航时长,比如闪极 Loomos AI 眼镜的 2 小时视频拍摄、致敬未知 BleeqUp Ranger AI 智能眼镜的 1 小时持续录制、雷鸟 V3 Slim 的 30 分钟视频拍摄、小米的 45 分钟持续录像。
视频拍摄毫无疑问是 AI 眼镜的耗电大户。
虽然大部分 AI 眼镜产品配合充电盒的续航都可以达到 24 小时以上,可以实现 " 全天候 ",但中间如果还需要摘下来充电,用户体验必然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对重度近视用户来说。
在重量方面,有公开重量数据的 19 款产品(去掉一款 79g 特殊值)的平均重量为 38g,普通眼镜的重量以 20g 左右居多。
虽然 AI 眼镜瘦身明显,但相比普通眼镜仍然有着 1 倍左右的重量增加。
有少部分纯 AI 音频眼镜可以做到 30g 以内,比如李未可的 City 系列和华为、小米的 AI 音频眼镜,这需要建立在牺牲拍摄和显示功能的基础上。
整体来看,轻量化、长续航是各路玩家优化迭代的两个重要方向,也是 AI 眼镜当下发展的主要趋势,但从实际落地产品的表现来看,优化空间仍然存在。
五、2025 年了,AI 眼镜还是 "AI 弱智眼镜 " 吗?
AI 体验是 AI 眼镜的核心,也是目前提升空间最大的一块。
XREAL CEO 徐驰曾在采访中提到,他认为当下的 AI 眼镜都是 "AI 弱智眼镜 "。
AI 方面,AI 视觉多模态能力的融入是今年 AI 眼镜新品突出的常见主打功能之一。
AI 可以通过眼镜上的摄像头看到我们所看,可以告诉你眼前的事物是什么、可以帮你翻译眼前看到的文字,还可以根据眼前的食材为你规划菜谱,教你怎么泡咖啡。
总体来看,各家在 AI 功能方面的同质化同样比较明显,这与 AI 手机的发展极为类似。或许初期各家都会有各自的尝试,但在一段时间后,基本的主流 AI 功能都会固定下来,比如 AI 识物、AI 翻译、AI 语音交互、AI 问答等。
并且目前行业中几乎没有专门为 AI 眼镜的硬件、软件以及场景而设计的专用模型,如果直接把通用模型 " 拿来即用 ",通过云端算力实现 AI 功能,其体验的流畅性、稳定性、安全性都很难有充足保证。
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厂商选择与大模型厂商去做定制,优化模型在眼镜端侧的表现,进而实现一定的体验优势。
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 AI 眼镜与 AI 手机的关系,AI 眼镜上可以实现的所有 AI 功能,AI 手机几乎都可以实现,并且手机有更高素质的摄像头、更清晰宽阔的实体可交互大屏,以及更长的续航。
我为什么需要一款 AI 眼镜,AI 眼镜有什么 " 非他不行 " 的体验?这是所有 AI 眼镜玩家都需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
目前来看," 解放双手 " 确实是一大优势,在一些场合的确可以提供极大便利。
但与此同时,目前绝大部分 AI 眼镜都不支持手势交互,需要通过语音和触控来操作,语音这种交互方式在公共场合或一些不便说话的场景同样存在 " 不方便 " 的情况。
虽然解放了双手,但又多了一张嘴。
并且 AI 眼镜通过语音操控、AI 识别完成任务,是否真的会比用手机通过手点一下、滑一下来完成更加高效,仍然要画个问号。
AI 眼镜从 " 能做到 " 到 " 能做好 ",做的高效、省心、放心,仍然任重而道远。
结语:AI 眼镜混战,火爆之下仍需冷静看待
深入 2025 年 230 多天里的 25 款 AI 眼镜新品,相比火爆销量带来的直观冲击,这些产品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行业的思考。
AI 眼镜赛道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AI 眼镜领域新玩家和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品的迭代逐渐从供应链方案整合迈向产业联合研发、定制化和关键技术自研,但从落地产品体验层面来看,各家产品的差异化并不明显,同质化趋势仍然突出。
苹果 Vision Pro 虽然销量遇冷,但苹果通过自研双芯片 + 自研操作系统 + 深度定制屏幕仍然实现了超越此前所有同类产品的颠覆性体验,给行业立了个新的标杆。
而 AI 眼镜领域的 " 苹果、特斯拉 ",仍然没有出现。
AI 眼镜或许有着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潜力,但对这一领域的玩家们来说,脚踏实地解决体验痛点,攻克硬件、软件层面的技术挑战,完善内容生态,都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