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券商的业务版图里,投资业务是最直接关联业绩和最直击能力的一块业务。
经纪业务需要依赖历史的客户和网点资源,投行业务非常看重公司品牌和股东资源,两融业务需要资金成本的优势,只有 " 自营投资 "(有些公司叫交易业务),99% 靠投资团队的认知和预判来 " 决高下 "。
这才是,券商巨头们 " 刺刀见红 " 的业务战场,是投资团队自身能力与公司投入决心,共同完成业绩 " 解释 " 的核心战场。
在这片战场里,怎样的券商占据更多上风?
他们又是凭借怎样的策略斩获这些收益?
实在是个很有趣的话题 ······
中信证券、国泰海通稳居 " 状元 "、" 榜眼 "
在 2025 年的内地证券业中,许多业务赛场上逐步形成 " 双雄争霸 " 的格局。其一是多年的 " 券商一哥 "(行业龙头老大)中信证券,另一个则是由沪上两支老牌劲旅合并而成的国泰海通。
2025 年上半年,上市券商的自营收益中,也是这两家 " 龙虎争霸 " 的局面。
据 Wind 数据的统计,中信证券在上半年拔得投资头筹,以 208.99 亿元的投资净收益继续坐稳 " 行业第一 "。
中信证券历史上的收益率就有多支团队参与投资管理,从风险控制到具体业务执行、考核都有比较成熟的体系,最终,他们上半年投资业务几乎是每日赚 1 亿元,也是业内预料之中的事。
国泰海通以 127.01 亿元稳居 " 百亿俱乐部 " 第二名,虽然被龙头老大拉下近 40% 的距离,但遥遥领先于排名于后的机构(见下图),体现了国泰海通合并后的实力。
另外,必须要指出的是,2025 年上半年恰逢国泰海通 " 吸收合并 " 的高潮,通常这个时段,自营投资规模都不可能太大。因此,他们能实现上百亿的收益相当不容易。
中信证券与国泰海通成为上半年 " 唯二 " 半年赚超百亿元的券商,他们预计也将继续在这个领域 " 龙争虎斗 " 下去。
" 第一集团 " 实力不俗
除了中信和国泰海通之外,前十名券商构成的自营 " 第一军团 " 也表现不俗。
根据 WIND 的统计,2025 年上半年投资净收益排名行业第三名至第十名的券商依次为:
3、华泰证券(91.70 亿元);
4、中金公司(84.19 亿元);
5、申万宏源(77.10 亿元);
6、中国银河(72.55 亿元);
7、招商证券(52.56 亿元);
8、国信证券(50.56 亿元);
9、广发证券(48.76 亿元);
10、中信建投(46.09 亿元)。
这其中又可以大致分成两个 " 跑团 ";华泰证券、中金公司、申万宏源和银河证券自营投入较大,收益也更多。
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广发证券、中信建投相比之下更谨慎一点。
但总体来说,要运维旗下资产创造几十亿 ~ 上百亿投资收益委实不容易。上述的业内自营 " 第一集团 " 必然需要成体系、有专业度的完整投研交易团队,以及深受管理层信任的业务带头人主导局面才可能实现。
" 头部券商 " 凭何挣钱
那么,头部券商究竟凭何斩获如此多的收益呢。
公开信息可以展示一部分线索。
据业内人士透露:证券公司的自营投资中,不仅包括方向性的资产投资比如股票多头、债券多头,同时也包括大量非方向性的配置和投资,比如衍生品投资、量化产品投资。
另外,券商在投行业务中的报销,对部分公司的战略股权持有,也会影响当期的财务表现。
此外,财报中的 " 投资收益 " 项,并不仅限于自营盘配置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的收益,还包括对子公司、联营企业等带来的投资回报。
当然,从业务结构来看,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自营投资,直接决定一家券商投资收益的成色与波动。
投资收益 " 集体升档 "
华尔街见闻 · 资事堂团队还观察到:相比于 2024 年同期,今年券商的投资净收益几乎呈现出一种 " 集体升档 " 的景象。
随着 A 股市场的系统性转好——上证指数创下十年以来新高、沪深两市成交量多次站上 " 万亿 " 大关——赚钱效应明显抬升,这为券商的自营投资业务提供了难得的舞台。
最明显的例子是中信证券,去年同期的投资净收益还徘徊在百亿门槛之下,今年上半年直接一口气冲上两百亿大关,相当于把一个中型券商一年的全部利润在半年内轻松赚到。
中信证券在半年报中解释:" 金融工具持有期间及处置取得的投资收益增加 "。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所持有的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不管是持有期间赚到的收益,还是卖出时获得的利润,都比去年大幅增加。
国泰海通也同样表现惊人:去年上半年不到三十亿的体量,今年上半年收益同比增幅超过 300%,堪称 " 三级跳 "。
银河证券的表现用 " 脱胎换骨 " 来形容也不为过。该券商的投资净收益从去年上半年只有区区不到 2 亿元,飙升至今年上半年 72.55 亿元。
"(权益投资交易业务)准确把握市场行情,着力加强在 AI 芯片、量子计算、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空天科技等先进技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投资布局相关产业链和个股 "。银河证券在最新半年报如此写道。
" 第二梯队 " 从亏损到翻红
与第一集团整体大赚不同。业内从第 11 名到第 20 名的券商,投资榜单呈现出的则是另一种风景线——市场转暖带来的疤痕修复效应。
其中,东方证券、国投资本,投资净收益都保持了稳步上行,后者直接实现增幅超两倍,可谓 " 跳级式 " 跨越。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去年还在 " 亏损 " 的机构——兴业证券、国联民生、财通证券,在近年半年报里已经成功 " 转正 "。
比如,兴业证券在半年报记载:" 通过优化持仓结构、精选优质行业、丰富投资策略组合,有效降低了持仓波动与回撤水平,相对收益表现位于可比基金前列,并取得了较好的绝对收益。"
显然,这背后,是整个团队在市场行情转好后,发挥团队能力把握投资契机,修复历史损失的 " 翻身仗 " 使然。
而随着收益的 " 逆袭 ",这批机构也普遍获得更多、更高倍数的净利润表现。这批机构的业绩翻身,虽然绝对规模不及头部,但同比的改善幅度同样惊人。
近 30 家券商进入 " 十亿元俱乐部 "
而行业 " 中间阶层 " 的前 30 名机构亦有自己的独特表现。
根据财务数据看,这批券商刚刚进入 " 十亿元投资收益俱乐部 "。它们的投资收益和行业表现,更多的可能依赖划重点项目和骨干团队的表现。
比如光大证券,去年同期只有个位数的收益,今年上半年直接冲到十多亿元,增幅显著;
浙商证券也是典型代表,从去年的微薄收益一举跃升至十亿以上,实现了 " 量级跨越 "。
更值得一提的是长江证券,去年同期还在亏损,如今已稳稳转正,并跻身十亿俱乐部,这种从负到正的反转,本身就说明市场修复的力量。
再看华安证券、东兴证券等,去年同期只是几亿元的规模,今年也都攀上十亿以上台阶,几乎是翻倍的改善。
此外,还有像中泰证券、国金证券、信达证券等,顺利实现了同比的大幅提升。
整体看,上述排名中第 21 – 30 名,更像是踏入 " 进阶赛场 " 的 " 年轻队员 ":它们有的实现翻倍,有的完成扭亏为盈,再次证明市场一旦回暖,不仅是头部券商受益,中游梯队同样可以迎来爆发时刻——甚至享受更大的业绩弹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