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财经 09-02
钉钉,变大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丨毛雨

美编丨李成蹊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现年 48 岁的无招(陈航)回归钉钉后发火了。 

事件的起因是陈航与一个产品项目组讨论至深夜,在提出修改意见后,包括项目负责人在内的成员未及时跟进,使陈航对考勤与考核机制 " 发火 ",引发部分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讨论。 

在协同办公的领域中,钉钉曾借助阿里生态资源,成为众多企业办公的不二之选,一路高歌猛进。然而当行业踏入 " 精耕期 ",竞争愈发残酷,钉钉却逐渐举步维艰。

如今创始人陈航携 " 刮骨疗毒 " 式改革回归,一边大刀阔斧精简组织、重塑产品,一边押注 AI 转型试图破局。

这场关乎生死的自我革命,究竟能否让钉钉挣脱 " 大公司病 " 的泥沼,在 AI 时代重新夺回行业话语权?

C 端 B 端两头难

当互联网行业红利从高速增长的 " 流量红利期 " 进入存量竞争的 " 精耕期 "。钉钉作为阿里集团 ToB 业务核心入口,暴露出典型大公司病,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战略迷失。

先看钉钉早期的战略,早期的本质上是精准把握了阿里生态资源与 ToB 市场需求的契合点。

依托阿里积累的千万级中小企业客户资源,借助淘宝商家后台、支付宝企业服务入口等流量渠道,短短 3 年,钉钉企业用户便突破 500 万。

2019 年之后,钉钉通过推行 " 免费打卡 "" 免费视频会议 " 等策略,快速抢占协同办公市场空白,当年用户规模突破 3 亿,成为行业内的 " 现象级产品 "。

而这期间,也是阿里 " 大生态 " 扩张战略的阶段,收购口碑、饿了么等业务,试图打通 " 线上流量 - 线下服务 " 闭环,构建本地生活帝国。

而钉钉的增长增长本质上是依赖阿里生态圈的扩张,这必然让钉钉的发展产生路径依赖,错误地将 " 业务版图扩张 " 等同于 " 竞争力提升 "。跟随阿里集团生态扩张节奏,却忽略自身核心能力的锻造,为后续战略迷失埋下隐患。

在阿里生态协同要求下,钉钉被迫承担 " 连接生态内多业务 " 角色,陷入 " 既要发力 C 端社交、又要深耕 B 端协同 " 的两难决策困境。

为进军 C 端社交赛道,钉钉推出 " 钉钉圈子 "" 职场人脉 " 等功能,试图与微信、企业微信争夺用户社交时长。但因缺乏社交基因,且未精准对接用户真实社交需求,这些功能上线半年日活用户不足百万,最终沦为无人问津的 " 僵尸功能 "。

与此同时,为满足阿里生态内电商、本地生活等业务协同需求,钉钉不断增加 " 电商订单同步 "" 饿了么企业团餐 " 等功能入口,致使产品界面愈发繁杂。

这种功能的无序叠加,使钉钉错失 B 端核心场景突破机会。

当飞书专注 " 智能会议 "" 多维表格 " 等高效协同工具、企业微信深耕 " 私域运营 + 客户管理 " 场景时,钉钉因资源分散,未能在任何核心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陷入 " 样样都有、样样不精 " 的尴尬处境。

陈航 " 临危受命 "

钉钉的战略问题,跟内部管理有分不开的关系,创立初期,在陈航带领下,如同办公领域的 " 瑞士军刀 ",精准高效解决 C 端的各类办公难题,堪称效率神器,而事情的转折发生在 2021 年。

当时面对华为云、腾讯云等对手的竞争压力,阿里开启了 " 云钉一体 " 战略,将阿里云(底层技术)和钉钉(应用入口)捆绑,希望实现抱团增长、提速商业化,由于跟集团理念不合,陈航选择离职,此时叶军接手开始执行集团战略。

这种战略的执行,让钉钉逐渐变成为了应对 TOB 市场,而堆满繁杂功能的 " 百货市场货架 ",产品灵魂逐渐消散。

用户对钉钉的不满首先体现在界面设计上。有用户统计,钉钉首页能直接点击的按钮多达 32 个,加上隐藏在浮层和子菜单里的,功能入口总数近百个。

例如发起审批流程,使用者需在十几个分类中艰难查找模板,点击三四次菜单才能找到对应入口,操作极为不便。

更严重的是,功能数量虽不断增加,却未能真正解决用户核心需求。从基础考勤功能,到复杂的低代码开发、AI 助手,钉钉先后上线 200 多个功能,但实际使用效果不佳。

随着用户体验恶化,高端客户开始流失。2023 年,小鹏汽车宣布弃用钉钉,转投飞书。据内部人士透露,根本原因是钉钉无法满足汽车研发定制化需求。

小鹏想打通车辆测试数据与协同系统,钉钉因 API 接口开放度低,开发周期长达 3 个月,而飞书仅用 1 个月就完成对接。

钉钉引以为傲的 AI 客服,虽官方宣称将客户满意度从 30% 提升到 80%,成本降低 90%,但实际用户抱怨不断,效果与宣传大相径庭。

可以看出,钉钉迷失的本质,是 " 数据崇拜 " 取代了 " 用户价值 "。前产研负责人元安离职时,在万言书中表示:公司内部真正做事的人减少,推诿拖沓现象增多。

面对失控局面,阿里紧急请回创始人陈航,期望他能带领钉钉重回正轨。

陈航回归后迅速行动,狠抓考勤纪律,规定 9 点上班,中午 13:15 后必须进入工作状态,禁止上班摸鱼刷小红书等行为;对产品大刀阔斧改革,简化首页按钮,推出 AI 表格等 " 傻瓜式 " 工具;调整组织架构,削减纯管理岗位,要求工程师亲自编写代码。

然而,这些举措看似雷厉风行,实则只是 " 刮骨疗毒 " 的应急手段,并非根治问题的良方。据内部人士透露,陈航改革虽能暂时缓解部分问题,但钉钉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

例如,钉钉 AI 表格虽宣称能让企业轻松搭建业务系统,但在实际复杂场景测试中,仍需用户多次手动调整,远未达到理想的 " 智能搭档 " 水平。

有行业专家指出,钉钉根本问题在于丢失 " 用户第一 " 初心,陈航虽能找回 " 狼性 ",但能否让钉钉重新将用户需求放在首位,才是决定其在 AI 时代能否翻身的关键。

能打赢 AI 这一仗吗?

2024 年,阿里集团将 " 用户为先、AI 驱动 " 定为未来三年核心战略。作为阿里 ToB 业务关键入口,钉钉的 AI 化转型从 " 可选项 " 变为关乎生存的 " 必答题 "。

在 AI 重构协同办公赛道的当下,钉钉、飞书、企业微信三大巨头竞争,已从 " 功能数量比拼 " 升级为 "AI 能力较量 ",钉钉转型之路承载阿里在 B 端市场的 AI 雄心,但这条路,可不好走。

叶军时期,钉钉虽推出 AI 客服、AI 听记等零散功能,但多停留在 " 工具级应用 ",未形成体系化能力,核心原因之一就是钉钉 AI 能力无法满足业务定制化需求。

为扭转局面,陈航回归后,将钉钉 AI 转型列为 " 组织最高优先级 ",推出 "AI 原生重构计划 ",从产品、生态、技术三方面发力。

产品层面,去年下半年 " 钉钉 OneAI 助手 " 上线,整合多项功能,支持自然语言生成复杂报表、自动识别审批流程漏洞,显著提升企业报表制作效率、降低审批错误率。

针对行业场景,钉钉推出专属 AI 解决方案,如制造业的 "AI 生产协同模块 ",助力企业提升生产调度效率、减少库存周转天数。

生态层面,钉钉通过 " 开放策略 " 弥补短板。2025 年初启动 "AI 生态伙伴计划 ",吸引众多 AI 企业入驻,推出各类 AI 插件。

虽然已经做出了很多转向动作,但与飞书相比,钉钉生态开放仍显保守,审批流程长、开放接口有限,难以满足企业 AI 定制化需求。

飞书凭借字节跳动 AI 技术积累,形成 " 全场景 AI 协同 " 能力;企业微信依托微信生态流量红利,将 AI 与 " 私域运营 " 深度融合。

同时,钉钉过往产品体验下滑,使不少企业对钉钉 AI 能力持观望态度。尽管钉钉推出 "AI 效果承诺计划 ",但参与企业占比远低于预期。

所以当下钉钉的 AI 转型,是一场 " 补短板与建优势 " 的双重战役。目前虽取得阶段性成果,2025 年 Q1AI 相关收入占比提升,但距离成为 "AI 时代协同办公标杆 " 仍有很大差距。

所以,钉钉 AI 转型是 " 马拉松长跑 ",能否突破组织惯性与产品积弊,将决定其在重构后的赛道中的生死存亡。

正如马云所说," 从今天来看,未来的 20 年,AI 时代所带来的巨大的变革,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这场 AI 赌局,钉钉必须倾尽所有。

- END -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931394256@qq.com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 ( 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 ) 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 ; 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牛刀财经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阿里 饿了么 微信 职场 破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