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最先发现不对劲的是女生的室友,这个女生总在拼命读书,有时半夜会突然从床上坐起来,对着书桌小声念课本。
有时会坐在椅子上自言自语,表情又紧张又愤怒。到了早上,却怎么叫都起不来,上课经常迟到。
直到几个月后,室友在她枕头下发现一把水果刀,女生还红着眼威胁,再敢说我坏话,我就杀了你。
室友吓坏了,立刻告诉了老师。
最后基本断定,女生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病程或许已经超过一年。
可女生的父母之前完全没察觉,只是觉得女儿性格孤僻,不爱和人打交道,就知道闷头学习。
只有母亲隐约记得,近几年女儿说过 " 总觉得耳边有噪音 ",也变得容易发火,一点小事就会炸毛,可当时只当是 " 学习压力大 ",没放在心上。
对于心理问题,很多父母其实不敢承认,谁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正被心理问题困扰呢?而有些孩子,也怕被贴上‘心理有问题’的标签,宁愿自己扛着。
就是因为这样,很多早期的征兆都被忽略了。
其实如果能早点介入,后续治疗没那么麻烦,也能避免很多悲剧。
心理疾病从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有数据显示,大概一半的慢性心理疾病,都始于 14 岁这个青春期的起点。
可偏偏青春期的孩子,本就容易有戏剧性的表现,中二病,爱发脾气、和父母对着干、疏远家人…
这些正常的成长变化,也像是一层雾,常常遮住父母的眼睛,让他们看不到藏在叛逆背后的痛苦。
当然这里要说明一下,家长也不能太极端。
有些时候,孩子的变化可能只是因为长期熬夜没睡好,或是沉迷游戏太久,甚至是偷偷碰了不该碰的东西。
有些大人会把内向不爱社交的孩子说成自闭症,可自闭症和内向根本不是一回事。
还有人会随口说孩子人格有问题、有人格障碍,这些不负责任的话,只会让娃离父母越来越远。
别因为孩子偶尔闹情绪、有点小叛逆,就急着贴标签,觉得他肯定心理有问题。
但,也别对孩子明显的行为异常视而不见,觉得长大就好了。
在判断之前,最好先听听专业医生的意见。
我们真正该做的,是多花点心思观察孩子。
他最近是不是总躲在房间里?
吃饭睡觉有没有变样?
如果确实觉得 " 不对劲 ",就带他去专业机构做个心理健康评估,再根据结果决定要不要治疗。
如果娃明显出现下面这些情况中的一两种,或许可以考虑带他做心理评估。
前提还是那句话,不用急着下结论,先了解清楚状况,对孩子才是负责任。
1,
情绪波动特别大
青少年的情绪本就像坐过山车,前一秒还笑着分享校园趣事,下一秒可能就躲进房间不肯说话。
这种变化有时是荷尔蒙在 " 捣乱 ",有时是缺了某种维生素,或是挑食、吃太多垃圾食品导致的。
很多时候,孩子只需要学几个快速冷静的小技巧, 比如深呼吸、捏解压玩具,或是找个信任的成年人聊聊烦心事,情绪就会慢慢平复。
但如果孩子的情绪波动持续很久,比如连续好几周,一会儿低落得不想说话、不想吃饭,一会儿又突然兴奋得睡不着觉、滔滔不绝说个不停,父母就要多留心了。
这可能是双向障碍的征兆。
2,
总觉得累,没力气
要是孩子每天睡很久,可起床后还是蔫蔫的,说没力气,就别只觉得他懒 了。
可以先带他去医院做体检,排除身体的问题。如果体检没问题,就要警惕,他可能正处于抑郁状态。
有一项研究很值得父母关注,如果青少年能在晚上 10 点前睡觉,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会下降 24%,产生自杀想法的概率也会减少 20%。
虽然抑郁的原因有很多,但睡眠不足、熬夜确实会加重抑郁情绪。
如果孩子有抑郁的苗头,而且每天睡不够 7-9 小时,作息也不规律,可以先试试一个小实验:让他晚上 10 点前必须关灯上床,把卧室里的电脑、电视搬出去,睡前让他把手机交给父母保管。
坚持两周后看看:他的情绪有没有好转?
如果还是没变化,就预约心理医生做专业评估。
3,
思路混乱,没法集中注意力
这看似是学习问题,但背后可能藏着更复杂的原因。如果孩子没有被诊断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那就要想想⬇️
他是不是经常熬夜?有没有偷碰药物?会不会是缺某种维生素?或是有其他没被发现的健康问题。
这些都可能让他没法集中注意力。
4,
总是很焦虑,放不开
青春期的孩子压力其实不小,要应付考试,要处理和同学的关系,有时还要面对父母的期待。
偶尔焦虑很正常,但如果焦虑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 比如因为怕考不好而整夜失眠,因为怕被同学说坏话而不敢去学校,就要给娃多些支持了。
可以试试陪他做些能放松的事,比如一起练会儿冥想、做简单的瑜伽,或是去操场跑跑步,这些对缓解焦虑有帮助。
如果这些方法都没用,就找专业人士帮帮忙。
咨询师会教孩子怎么处理压力,比如用谈话治疗梳理情绪,或是用一些小技巧让自己冷静下来,效果都不错。
5,饮食习惯突然变了
如果孩子突然开始严格节食,比如一口肉都不吃,每天只吃蔬菜沙拉;或是反过来,情绪不好就疯狂吃零食,吃到撑还停不下来;再或是逼着自己每天跑好几公里,哪怕累得站不稳也不休息。
而且总盯着镜子看,反复说 " 我太胖了 "" 我不好看 ",就要多和他聊聊了。
可以先找营养师给孩子提提建议,告诉她健康的身材是什么样的,怎么吃、怎么运动才科学。
如果孩子拒绝听劝,还是一门心思担心体重,就要密切关注,他可能有饮食障碍。
这种问题在青少年里不算少见,尤其是女孩,一定要尽早带他做专业治疗,越拖越难调整。
6,
碰了不该碰的东西
有些青少年会在聚会上接触酒精,甚至尝试药品,还有些孩子,因为心里太难受,会偷偷吃成年人的安眠药、止痛药,想缓解痛苦。
如果发现孩子碰了这些东西,别先急着骂他,试着平心静气和他聊聊⬇️
他是怎么接触到这些的?知道这些东西的危害吗?用了多久了?什么时候会忍不住想碰?
如果孩子自己没法停下来,一定要立刻找专业心理咨询,这些东西对身体和心理的伤害都很大,拖得越久,越难戒掉。
7,
不愿意和朋友来往
青春期的孩子很在意朋友圈,但校园里的人际关系有时也很残酷。
如果发现孩子正在被校园暴力, 比如被人欺负、勒索,甚至被孤立,一定要马上介入。和学校沟通,保护好孩子,别让他一个人扛着。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间的小打小闹,不用管,可这种疏忽,很可能让孩子的心理留下一辈子的阴影,甚至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除了校园暴力,还要注意一种情况,孩子慢慢和身边的朋友疏远,宁愿对着手机和网友聊天,也不愿意和现实中的人见面。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帮他找一位咨询师或者好友 ,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多心事不愿意跟父母说,但可能会愿意对咨询师敞开心扉。
8,
对家人特别不耐烦
要是孩子偶尔对父母发脾气、说别管我,不用太紧张, 这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
这个阶段的孩子,心里总想着独立,想和家人保持一点距离,塑造自己的小世界。
有时他们故意惹父母生气,其实是想证明我能自己做主。
但如果娃的愤怒成了常态,比如每天都对家人发脾气,一点小事就摔东西。
或是一场普通的争执,他却反应特别激烈,甚至说伤人的话,就要留意。
他可能正在被心理问题困扰,没法好好控制情绪。
9,
在学校的表现突然变糟
青春期的孩子,要平衡学业、兴趣爱好,有时还要处理懵懂的恋爱关系,确实需要帮忙。
但如果孩子完全不想上学,总找借口逃学;或是不管老师、父母怎么帮他,他的成绩还是一路下滑,甚至连最喜欢的课都不想听,就要想想⬇️
他是不是正被情绪问题困扰?
10,
出现奇怪的感受或行为
如果孩子说 " 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 "" 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或是总说 " 感觉周围的一切都不真实 "" 觉得自己和别人隔了一层膜 ",甚至突然多了些奇怪的仪式性动作。
比如反复洗手、出门前必须检查好几遍门锁,一定要立刻带他做心理健康评估。
虽然这些情况有时是药物副作用导致的,但如果孩子没吃特殊药物,这些就是心理疾病的明显信号,不能耽误。
11,
自残,或是说 " 不想活了 "
这是最需要警惕的信号,父母一定要严肃对待,别觉得 " 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吓唬人 "。
有些孩子确实会用 " 自残 "" 说要自杀 " 的方式来 " 操纵 " 别人,比如想让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
但即便如此,也要想想:为什么孩子会用这么极端的方式?他是不是没有其他办法表达自己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的痛苦已经到了 " 不想活 " 的地步,他是真的可能做出傻事的。
这种情况,没受过专业训练的父母很难处理好,一定要立刻找专业心理咨询。
别等,早一点介入,就能多一分安全。
很多时候,父母心里是有直觉的。
如果总觉得孩子的变化 " 不对劲 ",而且这些变化和上面提到的一两条吻合,就别犹豫,多去了解、多去关注。
要分清 " 青春期正常变化 " 和 " 心理问题信号 " 确实不容易,但你是最了解孩子的人。
如果连你都没法解释他的变化,就别硬扛,找专业的人帮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小楼好文分享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