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AI 成为标配,百度还剩什么?
作者 | 辰纹
来源 | 洞见新研社
" 只需要几分钟、1 个云实例,任何人都可以轻松跑起 1 万亿参数的开源模型。"
在 8 月 28 日的 2025 百度云智大会上,百度智能云宣布百舸 AI 计算平台升级 5.0 版本时这样宣称。
台下的观众中有开发者、企业客户和合作伙伴,也有来自投资机构和媒体的观察者。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这个长期在 AI 公有云市场保持领先,却又在整体云服务市场中苦苦追赶的玩家,能否在 AI 原生时代改写市场格局。
01
AI 领先与整体滞后
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为大会定调:" 智能经济时代,一定要有新的基础设施来支撑,这就是智能优先的 AI 云。"
2025 百度云智大会现场,百度智能云展示了其全面升级的 AI 基础设施。百舸 AI 计算平台 5.0 成为关注焦点,其在网络、算力、推理系统及训推一体系统四大方向实现能力提升。
网络上升级了 VPC、RDMA、X-link 三张网,实现通信更快,延迟更低;算力上正式上线了昆仑芯超节点公有云服务。测试数据显示,超节点性能达到上一代实例 8 倍,单卡吞吐提升近一倍,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 15%。
更重要的是推理系统通过算子解耦、自适应并行策略及分布式 KV Cache 等创新,将 DeepSeek R1 的推理吞吐效率提升 50%,大幅降低长文本响应延迟。
另一重要发布是千帆企业级 AI 开发平台 4.0。它打造了以 Agent 为核心的一站式企业级服务平台,为开发者提供模型、Agent 编排、数据和企业级能力。
平台模型库全面升级,提供超过 150 个精选模型服务。百度自研的视频生成模型 " 百度蒸汽机 " 也已全面接入千帆 4.0 平台。
单论技术能力,百度智能云能够稳居第一阵营,根据 IDC 发布的《中国 AI 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 2024》报告,2024 年中国 AI 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 195.9 亿元人民币,相比 2023 年增长 55.3%。百度智能云、阿里云位居市场并列第一,其次是腾讯云和华为云。
然而,在更为广泛的整体云服务市场,百度智能云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处境。
市场分析机构 Canalys 的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阿里云以 33% 的市场领导者地位继续稳居第一,华为云市场份额为 18%,腾讯云为 10%,三大巨头共同占有超过六成的市场份额。
百度智能云的市场份额始终徘徊于行业第二梯队,面临着重重桎梏。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百度智能云的困境更加凸显。
2025 年二季度财报显示,百度核心营收 263 亿元,同比降 2%。其中,在线营销收入 162 亿元,同比降 15%;AI 新业务收入超 100 亿元,同比增 34%。百度智能云收入 65 亿元,同比增 27%,但增速较一季度的 42% 有所下滑。
02
差距根源在哪?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明面上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生态的广度不足。
我们知道,云计算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你的客户越多、规模越大,就能带来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
例如阿里云很早就抢占了较高的市场份额,因而有更大的动力和资源去建设自己的服务生态,哪怕是投资以亿计算的数据中心,阿里云也陆陆续续在全球范围内建设了近百个,如此大的规模,使得阿里云在电力、设备采购等运营具备显著优势,从而能够向客户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服务。
仅数据中心这一项(数据中心的数量、覆盖范围与整体运营规模),百度智能云与友商的差距就不在一个级别,这一劣势使得百度智能云在价格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进而限制了其客户拓展的潜力。
其二,百度智能云的客户群体相对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对百度的财报、百度智能云的官方发布等众多信源的统计,我们可以发现百度智能云的客户多集中在智能驾驶、制造业、能源等领域,为相关企业提供智能云解决方案,相比之下,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这三个友商,他们的业务触角更长,其业务广泛渗透到金融、政务、互联网、教育、医疗等更多行业。
这样的业务布局使得百度智能云在市场波动时期面临的风险格外明显,一旦相关行业出现波动或者增长放缓,其业务发展也将受到相应冲击。
形成这种局面,则是百度的历史积累与战略选择的双重结果。
阿里云和腾讯云的早期发展分别是通过电商和社交业务的强大内部需求孵化而来,华为云则依托传统政企服务优势快速扩张,而百度智能云的起步缺乏类似的内部业务支撑和传统客户基础,相当于天生不足。
在战略选择上,百度智能云更加聚焦 AI 技术,这种选择虽然使其在 AI 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优势,但在云计算综合服务能力方面却与头部厂商拉开了差距。
沈抖在云智大会上强调了百度智能云的新定位:" 从‘云智一体’迈向‘云智一体、智能优先’的新一代 AI 云基础设施 ",这表明百度还在继续强化其 AI 差异化优势。
然而当前的市场竞争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厂商都在押注 AI,当 AI 成为所有厂商的标配之后,百度智能云的 AI 优势还能保持多久就成了一个未知数。
03
百度智能云的时间不多了
未来的云服务竞争,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资源规模之战。
随着 AI 成为数字世界的 " 水电煤 ",企业需求正从 " 上云 " 转向 " 用云智云 ",从基础算力消费转向场景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行业正在达成共识:下一阶段的竞争焦点,将集中在三个维度——异构算力的效率、模型推理的性能与经济性、以及行业生态的深度耦合。
阿里云凭借其强大的 IaaS 底蕴和多元客户群,持续强化其 " 云 +AI" 的全栈服务能力;华为云则深耕政企市场,将 AI 注入其传统的硬件与解决方案优势;腾讯云结合 C 端触达及泛娱乐生态,力图在交互式 AI 应用中开辟赛道。
而对百度智能云而言,其路径选择显得更为聚焦——也更为冒险。
它没有选择全面铺开作战,而是将筹码押注于 "AI 原生基础设施 "。百舸平台 5.0 的推出、千帆 Agent 框架的升级,无一不在强化其 " 高效运行大模型 " 的标签。它试图用更极致的性能、更低的推理成本,说服市场 , 在 AI 驱动业务的时代," 跑得又快又省 " 就是一种稀缺能力。
但这种聚焦,也意味着它必须回答几个关键问题:当主流厂商逐渐补齐 AI 能力短板,甚至凭借规模摊薄成本,百度如何保持性能领先?当其行业覆盖仍相对狭窄,又如何应对某一领域如智能驾驶、制造业等出现周期性波动?
看得出来,百度正试图跳出传统云市场的 " 带宽与存储 " 价格战,转而将竞争推向一个自己更擅战场,模型分发、推理优化、AI 原生开发体验。它不一定需要建成最多数据中心,但一定要做成 " 最适合跑模型的那朵云 "。
某种程度上,它正在践行一种 " 垂直破局 " 的逻辑——不做最宽的云,但做最深的那把 AI 手术刀。而这把刀能否切开巨头铁幕,不仅要看技术迭代能否持续超出预期,也要看有多少企业愿意因 AI 而重写自己的云服务选择逻辑。
" 当价值的创造方式被重构,产业链也会进化。" 沈抖在演讲结尾这样展望。
云计算市场的新一轮竞争已经拉开帷幕,但技术优势与市场优势的转换,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