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来自高盛的最新报告指出,全球造船业正迎来一个长达数年的升级周期,中国造船厂将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
高盛 9 月 2 日的报告预测,在环保法规、船队老化和贸易增长的共同推动下,全球造船业正进入一个可能持续到 2032 年的 " 多阶段、长期上行周期 ",并带来价值 1.2 万亿美元的新船订单。在此轮扩张中,中国造船厂将主导全球产能增长。
我们看好造船业的长期上行周期,并认为环保要求和老旧船队的替换需求将是关键的长期驱动因素。
脱碳与船队更新:驱动新订单的关键引擎
分析师预测,2025 年至 2032 年间,全球新船订单总量将达到 4.41 亿修正总吨(CGT),总价值高达 1.2 万亿美元。
其中,脱碳法规将贡献 26% 的需求,船队替换需求将占据 48%,而贸易增长则贡献 26%。报告指出,脱碳和替换需求将通过持续推动新船订单来延长此次上行周期,尤其是在 2029 年之后,届时 2009-2012 年交付的船舶将超过 20 年船龄,急需被更环保的新船取代。
环保法规(占 26%): 日益严格的脱碳法规是推动新订单的核心变量。报告分析,到 2035 年,由于碳排放惩罚成本的增加,传统燃料船舶的运营成本将高于使用液化天然气(LNG)、甲醇等替代燃料的船舶。为了达到合规目标,到 2035 年,替代燃料船舶的比例需要提升至 50%。
船队更新换代(占 48%): 这是本轮周期中最大的需求来源。上一轮造船高峰期(2009-2012 年)交付的大量船舶,将在 2029 年前后达到 20 年船龄,进入大规模替换阶段。油轮、散货船和气体运输船的替换需求尤为突出。
贸易增长(占 26%): 全球贸易的稳步增长继续为新船订单提供基础性支撑。
中国主导产能扩张
高盛预计,新造船价格在 2025-2028 年期间将保持高位,尽管可能较 2024 年峰值略有回调 12%,但主要得益于产能纪律性和结构性更强的新订单需求。报告强调,全球产能扩张主要来自中国的造船厂,而韩国和日本的造船厂则保持相对保守的水平。
高盛基于对全球 400 多家造船厂的排期和历史交付数据以及已公布的产能扩张计划进行的自下而上分析显示,尽管预计交付量将从 2024 年的 4100 万修正总吨增加到 2027 年的 5200 万修正总吨,增长 27%,但全球造船厂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在 2025-2027 年期间仅为 2%。
这一增长主要由中国造船厂(新建船厂和老旧船厂重新启用)的扩张所驱动。中国在全球造船产能中的比重正持续增加,其高效的建造能力和成本优势是吸引新订单的重要因素。
中国造船业的机遇与挑战
报告特别分析了美国提高对中国建造船舶的港口服务费对中国造船业的影响,认为其负面影响有限。
报告给出了两个核心数据:首先,目前在全球挂靠美国港口的国际船队中,由中国建造或运营的船舶仅占 4%;其次,美国的进出口贸易量仅占全球海运贸易总量的 12%。这意味着船东有足够的灵活性将中国建造的船舶重新部署到其他航线。
报告指出,中国船厂在 2025 年出现的市场份额下滑,主要原因并非地缘政治,而是其自身产能极度紧张——手持订单覆盖年限高达 3.7 年,远超韩国和日本的 3 年。这导致部分急于下单的船东转向其他船厂。
然而,这恰恰构成了中国船厂的长期机遇。随着中国船厂的产能扩张和现有订单的逐步交付,其更具吸引力的价格优势将凸显,有助于重新夺回市场份额。数据显示,这一趋势或已开始,2025 年 6 月和 7 月,中国船厂获得的新订单市场份额已回升至 69%,远高于前五个月的 49%。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