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展 09-02
一边高喊7固定收益,一边官媒提示陷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过去一年,如果要给理财界排个位次,论波动最大、最能鼓动人心的产品,香港保险大概能排进前三。

从去年以来,香港保险市场又开始创造新纪录:

数据显示,2024 年,香港保险市场全年新造保单保费达 2198 亿港元,同比激增 22%,创十年来新高。 其中,源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保单保费为 628 亿港元,同比增长 6.5%,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的 28.6%,相当于每 3 份新单中就有 1 份来自内地访客。

进入 2025 年,这股赴港投保热潮仍在延续。最新披露的 2025 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一季度全港新单保费 934 亿港元,同比上升 43.1%,刷新自 2001 年香港保监局公布数据以来的最高季度数据。

虽然 2025 年的数据还没公布内地访客新造保单统计情况,但料想应该与 2024 年的港险在内地热销的情况大差不差。

更出乎意料的是,最近股市明明在涨,但后台来问我 " 要不要买 gangxian" 的人仍络绎不绝。

十几年前,我内地人被忽悠去香港买分红险的评价相当负面;十几年后,大陆的经济形势已完全不同,有些话必须重新更新语境。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港险的各种信息依然汹涌,坑也确实不少。无论你此刻对港险心存怀疑还是已经动心,都建议先读完这篇文章。

为什么港险最近两年这么火?

回答这个问题前,请大家先回忆一下:

疫情后的这几年,你是不是觉得 " 没地方存钱 " 了?

曾经支付宝 6% 的货币基金一路跌到跟定存 1% 不相上下,无风险收益渐行渐远。这时,有人告诉你港险 " 固定收益 4% – 5%" 时,能不立刻动心吗?

关键就是固定收益这 4 个字。

这是本能——我们对稳赚不赔的固定收益天然向往。

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告诉你一个秘密,这两年中国人更有钱了,你信吗?》,里面分析了为什么 2024 年大家的直观感受是钱包缩水了,但银行里的居民存款却增加了:

因为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老百姓对风险和各种压力反馈更敏感。没有投资渠道,大家把钱存在银行里,希望用稳健的有把握的方式来保住自己的财富。

香港储蓄险热销的底层心态,跟储蓄增加是同理,因为热销的港险产品多数属于固收类产品,被销售美化成了无风险产品,再一转换概念,就变成了 " 稳稳的幸福 "。

但严格意义上,存款才是无风险产品,收益率比存款高一点点的固收类产品,只是承诺 " 相对固定 " 的收益。不过对于普通客户来说," 固定 " 二字带来的安全感已经足够爽。

在当下经济形势下,港险热销的逻辑很清晰:

•   收入在下降 → 大家更想存钱• 存款利率一路走低 → 钱越存越 " 缩水 " • 港险的固收率比内地存款甚至同类固收产品高 → 大家蜂拥而至

一般来说,港险的保证收益率都在 2~3% 之间,演示收益率可达 5~6%,高的甚至可以去到 7% 以上。

上个月开始,港保监局将分红险演示利率上限从 7% 下调至 6.5%," 打飞的 " 去香港投保的内地居民大排长龙。

到底需不需要固定收益?

看起来,保证收益率比银行储蓄利率高不了多少,港险真的这么香吗?

谁都知道,固定收益的预期回报低于浮动收益(高风险高收益)。可为什么大家还是一个劲地想要?

答案很简单:经济下行时,人需要保守。

在理财领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复利。

复利的威力,在于它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原本微小的收益率差异放大到惊人的程度。

我们可以用 "72 法则 " 来直观拆解一下复利的概念——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估算出资金翻倍所需的时间。

公式是:翻倍年数 = 72 ÷ 年化收益(%)。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是 1.8%,那么您的资金需要 40 年才能翻倍;而如果收益率是 3.6%,翻倍时间将缩短到 20 年;如果收益率能达到 6%,翻倍时间将进一步缩短到 12 年。

这个简单法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即使是看似微小的收益率差异,长期累积下来也会产生巨大差距。

1% 的定存利率和 3% 的固收利率之间的差距,可能就是决定生死的差距。

在网上流传着许多 " 收益率决定退休生死 " 的故事,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就有许多惨痛的前车之鉴案例。

在日本,许多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在开出租车、做便利店收银员,其实他们很多人存折里躺着几千万日元,却不敢退休。

部分原因就是在日本经济收缩停滞的这几十年里,存款利率近乎 0%,股市大起大落后也萎靡不振,房地产崩盘后再没起来,但很多日本家庭为了图 " 稳 ",还是把钱全放在银行定存里。按照 "72 法则 ",他们的储蓄基本没有什么增长机会。

但很多人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困境,存款 + 储蓄利息根本覆盖不了退休后的生活支出。

假设 3 个人同样在日本 36 年前经济崩盘时存了一笔钱,第一个人存银行,算撑死 1% 的收益率,第二个人存了 2% 的固收,第三个人存了 4% 的固收,用 72 法则一算便知差距了:

年收益 1%,72 ÷ 1=72 年本金翻倍

年收益 2%,72 ÷ 2=36 年本金翻倍

年收益 4%,72 ÷ 4=18 年本金翻倍

注意,4% 现在就是港险大概参考承诺给你的回报。

从这个角度看,买港险在控制风险和追求收益最大化之间,的确是一个最理性的自救动作。

当然,非人民币类固收产品,并非只有港险一种选择。

谁最应该配置固收产品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先关注自己的固收资产配置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 3 类人:

第一类 存款显著增加的人

如果您从 2022 年开始,银行存款显著增加,这说明您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更加倾向于储蓄。但人民币存款收益正滑向 0,当年的 " 日元资产荒 " 如今正在内地上演,只是把日元换成了人民币。如果您的存款收益率仅为 1.8%,那么您实际上是在用勤俭节约的方式,牺牲了未来的财富增长潜力。

建议您至少将新增存款的 50% 转向更高收益的固收工具。而要想在固定收益上 " 翻番 ",用 " 非人(民币)类 " 资产取代部分存款似乎是必然选择。

其他类人群,我卖个关子,锁定我的直播间。

提升固收收益的五种工具

港险只是固收类产品中的一种,而且香港保险宣传的 7% 收益率属于非保证分红部分,港险的实际收益其实受多重因素影响。

另外,港险的复利需要超长期持有,比如多数产品需持有 60 年以上才可能接近 7% 复利,短期(如 20 年内)实际收益可能不足 5%。‌‌

而且到香港买保险,机票、住宿、签单成本都摆在那里。

所以对于有一定流动性需求、不方便赴港的人来说,港险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们打开思路来看港险,其实港险要么用港币、要么用美元计价,属于非人民币固定收益。只要人民币存款不降反升,非人民币固定收益就是你的必选项,至于 " 港险 " 本身,未必是必选项。

‌除了港险外,常见的非人民币固定收益产品还有四种,在一个立体坐标系里,这些产品在流动性、利率锁定、起投金额方面各有优势。

具体的产品介绍,我会在专题直播间上详细聊。

总之,港险不是唯一选择,所有的理财产品都需要针对你个人的情况具体分析。

港险虽好,但弊端也很多:

1. 交割成本高,赴港的来回路费不便宜;

2. 所谓回本和收益都是非保证类的居多,保证部分相当于国内的货币基金;

3. 对于即将到来的美元降息,港险的敏感程度也在提高。

面对诸多不确定的情况,我们普通家庭应该如何应对?

请大家预约我本周三的直播,听我把港险掰开揉碎地讲。听完,大家既不会被身边的代理人忽悠,也不会因执念错过早点退休的机会。

直播时间:9 月 3 日 19 时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支付宝 固定收益 香港 利率 货币基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