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生物近年 " 最差 " 中报成绩单
是触底反弹信号?
作者 | 于婞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这是野马财经的第 4562 篇原创
本文约 3883 字,阅读时长约 8 分钟
创始人赵燕回归业务一线半年后,华熙生物 ( 688363.SH ) 8 月 29 日在公众号深夜发文 " 董事长回归一线,Q2 利润触底反弹 "。但刚刚披露的 2025 年半年报却显示,华熙生物营收 22.61 亿元,同比下降 19.57%;归母净利润 2.21 亿元,同比下降 35.38%;扣非净利润 1.74 亿元,同比下降 4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 2.18 亿元,同比下降 45%。这是公司近四年最差的一份年中成绩单。
图源:华熙生物公众号截图
而另一边,刚刚在与华熙生物的舆论战中败下阵来的巨子生物 ( 2367.HK ) 财务数据却表现亮眼:上半年实现营收 31.13 亿元,同比增长 22.5%;净利润 11.82 亿元,同比增长 20.6%。上半年净利润率高达 38%。
面对俩家迥然不同的业绩走势,投资者却意外的冷静。二级市场方面,半年报发布后 4 个交易日,华熙生物股价合计涨了 1.24%。9 月 1 日,华熙生物报收 58.9 元 / 股,总市值 284 亿元。
巨子生物的股价反而在半年报发布 3 个交易日合计下跌 1.82%,9 月 1 日报收 53.85 港元 / 股,总市值 577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528 亿元)。
然而资本市场相对平静的河面之下,暗流正在涌动。
" 触底反弹 " 还是 " 数据滤镜 "?
这是赵燕回归一线后的第一份成绩单。
3 月 3 日,华熙生物在公众号发布公司董事长赵燕在总裁办公会上的讲话全文,题为《从严治理组织、重返业务一线、重回创业状态》。赵燕表示," 我自己会从过去对研发端为主的工作走到经营工作的一线,尤其是消费品经营工作的一线。"
重返业务一线后,赵燕开始着力推动变革措施的落地,对经营理念、业务方向及人才组织模式进行系统性调整。华熙生物在半年报中表示,目前相关调整尚处初期阶段,具体核心举措包括重构品牌传播沟通模式、聚焦高壁垒科技资产转化、革新组织与人才体系、构建科学传播体系等等。
从公司 2025 半年报来看,这些举措似乎已经逐渐收获成效。8 月 29 日晚间,华熙生物还在公众号发布《一图读懂:华熙生物 2025 上半年业绩》的文章,声称 " 董事长回归一线,Q2 利润触底反弹 "。
图源:罐头图库
具体来看,在适配公司品牌特色的市场沟通模型成熟前,华熙生物大幅压缩以销售额为单一核心指标的投放动作,削减缺乏内驱思路的外包活动,品牌传播从 " 规模导向 " 向 " 效益导向 " 转型。因此公司第二季度销售费用率下降了 12.46 个百分点,2025 年上半年销售费用率下降了 6.19 个百分点。
同时,华熙生物在与全球高校、 研究机构及药企的合作的同时,大幅削减无明确技术支撑的品牌孵化计划,强化科技成果与消费品业务的深度绑定。2025 年公司研发项目相对 2024 年减少 88 个,研发投入主要集中于原料与医疗终端业务,预计未来随着研发项目聚焦,研发费用与效率有望进一步优化。
在人才选拔方面,华熙生物彻底摒弃外聘 " 职业操盘手 " 模式,重点选拔并培养具备科技情怀、契合公司价值观且有领导人格的创业型人才走向管理岗位。但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华熙生物因组织架构升级带来约 2900 万元管理费用,影响了短期损益。
而在传播方面,华熙生物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针对行业内不讲科学的言论坚决发声,尤其对 " 透明质酸过气论 " 进行坚决反击。这也直接造成了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的舆论战。
图源:罐头图库
然而,华熙生物夜晚发文盛赞赵燕回归成效,与营收净利双降半年报形成微妙对比。
市场上也有不少人质疑华熙生物的改革雷声大、实绩小。财经自媒体 " 号外工作室 " 认为,华熙生物公众号发文实则是品牌公关部精心设计的 " 数据滤镜 "。企图用单季局部改善掩盖半年整体颓势,以个人叙事替代经营逻辑,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董事长赵燕的过度 " 神化 "。
况且,虽然公司第二季度净利润有反弹的迹象,但净利润也只有 1.19 亿元。对比 2023 年第二季度的 1.8 亿元仍相差 34%,对比 2022 年第二季度的 2.1 亿元更是下滑 43%。
评论区有北京的读者留言称," 我朋友在华熙生物,他说,29 号周五那天开了个会,赵总气急败坏的痛骂了公关部一顿,所以公关部就紧急开始宣传财报利好……现在负面满天飞,老板生气了,又开始打广告了。" 不过,这一说法未获其他华熙生物人士证实。
华熙生物业绩承压
巨子生物双位数增长
业绩承压背后,是华熙生物三大业务板块收入齐下滑。
具体来看,上半年公司原料业务、医疗终端业务、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 27.7%、29.77%、40.36%,三大业务板合计占公司总营收的 97.83%。
然而 2025 年上半年,公司原料业务实现收入 6.26 亿元,同比下降 0.58%;医疗终端业务收入 6.73 亿元,同比下降 9.44%;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 9.12 亿元,同比下降 33.97%。
华熙生物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上半年业绩下滑,主要是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同比下降所致。但公司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同时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运营效率,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与华熙生物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巨子生物 2025 年上半年业绩持续高增长。虽然较去年同期增速有所下降,但营收、净利润、毛利等多项数据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增速分别达 22.5%、20.6% 和 21.5%。其 11.82 亿元的净利润几乎达到了华熙生物的 5.35 倍。
图源:罐头图库
尽管华熙生物上半年整体业绩不佳,但公司在第二季度展现出一些积极迹象。2025 年第二季度,公司营收为 11.83 亿元,同比下降 18.44%;但归母净利润 1.19 亿元,同比增长 20.89%;扣非净利润 0.92 亿元,同比增长 8.75%。华熙生物第二季度净利润率上升,是自 2024 年一季度以来首次上升。
盈利改善主要来自于销售费用的大幅削减和运营效率的提升。2025 年上半年,华熙生物销售费用为 8.08 亿元,同比下降 31.44%。销售费用率降至 35.74%,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6.19 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来最低水平。
其中,主要削减项为渠道及推广宣传费,从去年同期的 6.27 亿元减少至今年上半年的 3.93 亿元,削减幅度超过 37%。
光大证券在研报中表示,华熙生物二季度利润拐点已现,看好未来公司收入回到正增长通道后的业绩弹性释放,并维持 " 买入 " 评级。但考虑到公司功能性护肤品业务仍然处于阶段性调整中,下调了华熙生物 2025-2027 年的营收预测。
财报输了,但 " 舆论战 " 赢了
半年报发布前,华熙生物刚刚经历了一系列风波:从年初的内部整顿,到 5 月与多家券商及巨子生物就 " 玻尿酸不如重组胶原蛋白 " 观点展开公开论战,再到 7 月遭前员工实名举报后又反击。
其中与巨子生物的 " 舆论战 " 持续了一个月,并最终获得胜利。
具体来看,5 月 17 日晚,华熙生物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炮轰多家券商为 " 港股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 " 巨子生物站台。
华熙生物指出,2022 年开始,随着资本市场不断追求新的公司题材,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被看似幸运地选中了。为了营造比透明质酸产业更大的预期,围绕某重组胶原企业的研报中,出现了大量直接针对中国透明质酸产业的所谓 " 对比研究 "。
在公开信中,华熙生物直接引用了 4 家券商对玻尿酸和胶原蛋白的点评,还在文章末尾列出信达证券、平安证券、方正证券、国金证券等 10 家针对医美行业和巨子生物的券商报告。
图源:罐头图库
2021 年,赵燕曾以 565 亿元身家跻身胡润女企业家榜单前十,并跻身 " 山东女首富 ",被外界称为 " 玻尿酸女王 "。巨子生物创始人范代娣今年也以超 450 亿元身家成功登顶 " 陕西新首富 ",被外界誉为 " 胶原蛋白女王 "。
两位 " 女首富 " 的碰撞迅速引发外界围观,5 月 24 日,战火升级:拥有香港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的网红博主 " 大嘴博士 " 郝宇发布视频,质疑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胶原蛋白产品相关氨基酸总含量仅为 0.0177%,且甘氨酸 " 未检出 "。媒体随后扒出,由郝宇博士担任法人代表的上海柳页医创医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是由华熙生物参与的海南海熙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郝宇博士相关公司共同投资。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华熙生物的战斗力,大嘴博士被禁言后,6 月 14 日,华熙生物在公众号发布了《关于透明质酸和重组胶原蛋白的传言与真相》,详细回答了媒体和股东所关心的问题。
这场 " 医美巨头之战 " 最终以 " 胶原蛋白女王 " 认输,划下了休止符。6 月 23 日晚,巨子生物在官方微信公众号承认:" 我公司现有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标签标识在某些方面已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难以完全适配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高标准和高要求。"
" 死磕 " 研发,能否反弹?
消费医疗行业分析师张从文对《北京商报》表示,华熙生物的改革措施成效尚未充分显现,一方面皮肤科学业务的渠道与品牌调整仍处于过渡阶段,另一方面新旧动能转换存在空档期,传统玻尿酸市场萎缩而新兴领域尚未建立稳固壁垒,研发投入也尚未有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不过华熙生物依然在 " 死磕 " 研发。上半年,华熙生物研发投入总额达 2.31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 10.22%,较去年同期的 7.13% 增加 3.09 个百分点。
而另一边,竞争对手巨子生物上半年的研发支出为 4120 万元,同比减少 15.5%,研发费用率从去年同期的 1.9% 下降至 1.3%。公司解释称," 该下降主要是一部分研发项目进入成果转化阶段,以及股份激励相关开支减少 "。
与此同时,华熙生物研发人员数量也增加不少。2025 上半年,华熙生物研发团队共计 902 人,较上年同期增加 35 人;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为 23.37%,较上年同期的 19.63% 增加 3.74 个百分点。
但上半年公司研发人员薪酬合计较去年同期减少 434.71 万元,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为 9.63 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8.46%,平均月薪约 8025 元。
截至 6 月 30 日,华熙生物已申请专利 1081 项(含发明专利 855 项),其中已获授权专利 632 项(含中国发明专利 406 项,国外发明专利 19 项)。新取得的发明专利围绕功能糖及氨基酸两大类生物活性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如今,在赵燕重新掌舵、大幅削减营销投入后,华熙生物能否依靠研发驱动,实现反弹?在巨子生物、锦波生物等竞争对手的夹击下,接下来华熙生物要靠什么王牌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不可替代的行业地位?目前还不得而知。
你用过华熙生物的产品吗?体验如何评论区聊聊吧。
© 野马财经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