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如祺出行最新发布的 2025 年中期财报中毛利率首次由负转正时,资本市场已用近 25% 的股价涨幅投下信任票。
这份被业内称为 " 里程碑式 " 的成绩单背后,是网约车业务 86% 的收入激增,更是 Robotaxi 订单量同比暴涨 470% 的战略突破——这家曾被贴上 " 区域网约车平台 " 标签的公司,正以技术闭环撕掉旧标签。
行业拐点已至。高盛预测,2035 年中国 Robotaxi 市场规模将飙升至 470 亿美元,较 2025 年增长近 700 倍。政策端同步发力:全国 51 城开放自动驾驶试点,广汽集团拿下首批 L3 路测牌照。需求端更显迫切——一线城市网约车司机缺口率达 18%,劳动力短缺正倒逼自动驾驶商业化提速。
自 7 月发布 " 五年覆盖百城、建成 10 万辆级运维网络 " 的蓝图后,如祺出行市值单月拉升 25%。CEO 蒋华的论断一针见血:" 出行服务的未来必然是 Robotaxi,举棋不定的企业很快会掉队。" 当同行深陷补贴泥潭,如祺将 62.3% 的亏损收窄转化为技术投入,近 1.37 亿港元研发资金砸向自动驾驶——用短期利润换长期壁垒。
这场出行革命的胜负手,正在从 " 规模战 " 转向 " 生态战 "。如祺的护城河不在于车辆数量,而在于其身为开放平台的贯通能力。
眼下,如祺的估值故事才刚刚开篇。按 Robotaxi 行业 10 倍市销率的估值惯例,其技术服务收入若保持 200% 增速,三年内估值天花板将突破百亿。蒋华的预判正在成为资本共识:" 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比盲目扩张更重要。" 这家沉默的出行科技公司,已经踩下 Robotaxi 规模化的油门。
1
不止网约车
过往润物无声的市场布局和资源聚合优势,迎来了收获期。
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如祺出行整体收入 16.76 亿元,同比增长 61.7%;净亏损收窄至 1.2 亿元,同比减少 62.3%。最关键的突破在于公司首次实现毛利率由负转正——从去年同期的 -3.1% 跃升至 2.2%,毛利总额达 3743.8 万元,同比增幅高达 215.4%。
基本盘的逆势增长,成为扭亏的支点。报告期内,如祺出行两大核心业务出行服务及技术服务录得双增长,直接为如祺出行拉动上半年整体收入同比大涨 61.7%,达到 16.76 亿元。其中,包括网约车和 Robotaxi 服务在内的出行服务,上半年为如祺出行贡献了 16.36 亿元收入,同比激增 86%。
当大部分的出行平台还在路上 " 跑车 ",如祺出行已经跑出了 Robotaxi、跑进了自动驾驶的深水区。在今年的中期业绩报告中,与科技服务相关的技术服务的增收,展示商业化能力进步凸显——涵盖 AI 数据及模型解决方案和高精地图的技术服务收入暴增 207%。
2023 年,如祺出行基于 Robotaxi 商业化运营优势、推出人工智能数据及模型解决方案。这也是国内首家出行公司对外发布数据闭环解决方案,到了 2024 年如祺出行又在广州车展上发布基于其自动驾驶运营优势和自动驾驶数据解决方案构建的 " 数据闭环飞轮 "。
从成立伊始,如祺出行就制定了 Robotaxi 战略并积极布局运营。Robotaxi 的爆发式增长,也正在强化这家公司的科技标签。
财报数据显示,目前如祺出行运营 Robotaxi 超 300 辆,上半年订单量同比暴增 470%,月度活跃用户激增 70%。
行业内普遍认为,完备的闭环模型需要大规模、高质量、多场景的数据,高算力、高效率、相对低成本的算法模型,趋向自动化的数据标注与处理水平,高速率、低成本的传输速率与存储模式,再加上合规性的要求,数据质量和规模直接影响到了车的智力水平。如何高效低成本的获得高质量的数据集成为了自动驾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祺出行正在切入的数据闭环,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在于其作为出行平台、基于运营优势实现的 " 低成本及规模化数据 " 的优势,以及未来对于合规数据应用的预期。如祺出行 CEO 蒋华曾称,出行平台切入数据闭环的重要优势是基于其运营优势实现的 " 低成本规模化数据 "。
2
更贴近用户的出行生态
事实上,在全球关于自动驾驶商业模式的探索中,中国的 Robotaxi 进程是最为顺利、同时也是最具竞争力的。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政府的政策导向与支持以及颇具特色的共享出行和网约车行业的发展,各项优势的交织之下,让中国的 Robotaxi 模式快速走向应用端。
毫无疑问,中国正成为 Robotaxi 的沃土。根据高盛预测,到 2030 年中国将有超过 10 座城市投入运营 5 万辆 Robotaxi,远期 2035 年市场规模将接近 470 亿美元。相比于现在 500 万美元的规模,五年内这一市场的增长速度堪称指数级。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自动驾驶领域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早在 2022 年," 十四五 " 规划已将智能网联汽车纳入数字经济发展重点;2023 年,交通运输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道路测试管理办法,明确支持 L4 级车辆在限定区域开展商业化试点运营。
2025 年,更是 Robotaxi 的政策破冰之年。
在北京正式立法支持无安全员运营后,亦庄测试区订单量三个月内激增五倍;上海推出 30% 保费优惠的保险试点;武汉以 "Robotaxi 第一城 " 的示范效应加速产业聚集。
场景需求被不断验证的同时,政策与规模的博弈仍是高悬在行业参与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个典型的运营端的场景割裂便是,尽管北京、深圳等 20 多个城市已放开无安全员运营试点,但政策仍将车辆限制在特定区域。
然而,行驶区域可以进行物理意义的分割,但是用户的用车需求却并非仅限于 " 电子围栏之内 "。
这一现实问题,不仅考验自动驾驶技术算法,更考验平台运营能力。在这一方面,显然深耕 Robotaxi 运营的如祺出行更有发言权。
据悉,如祺出行创新性地提出 " 混合运营 " 解决方案。通过将有人驾驶网约车与 Robotaxi 的订单系统深度融合,平台能够根据实时路权政策动态调度车辆。
当用户从 Robotaxi 开放区前往限制区时,系统就不会选择派 Robotaxi 的车辆,而是派有人驾驶的网约车,从保障用户出行的需求得到最佳解决方案。这种协同模式背后,是如祺出行在 Robotaxi 领域深耕三年积累的底层能力:已布局超 4000 个运营站点,累计完成 400 万公里安全测试,上半年在南沙地区实现 Robotaxi 订单量 480% 的快速增长。
除此之外,如祺出行的生态位优势还体现在其独特的 " 数据泵 " 作用。平台上每日运行的 300 余辆 Robotaxi(占大湾区运营车辆半数以上)持续采集真实场景数据,经脱敏处理后反哺自动驾驶算法优化。
更深层的竞争力来自资源整合能力。依托广汽集团优势,如祺出行能快速接入埃安等量产车型的线控底盘;与能源企业合作建设的三级运维网络,将 10 万辆级车队的单次维护成本压缩 30%。这种 " 主机厂 + 技术公司 + 基建 " 的铁三角模式,正在破解 Robotaxi 的盈利难题。高盛最新报告预测,当单公里成本降至 2.3 元以下时,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拐点。
3
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当 470 亿美元的市场蓝图徐徐展开,如祺出行用混合运营撬动场景、用数据闭环滋养技术、用基建网络降本增效的生态逻辑,或许正是 Robotaxi 从实验室驶向街头的终极密码。
在这场关乎万亿美元市场的竞速中,如祺出行 CEO 蒋华看得透彻:" 出行服务的未来必然是 Robotaxi,举棋不定的企业很快会掉队。" 这句话背后,是如祺用三年时间在广州南沙验证的硬数据—— 2025 年上半年 Robotaxi 订单量同比暴增 480%,安全运营里程突破 200 万公里。
规模化落地能力是赛道的入场券,生态协同效率决定谁能走到终局。
根据如祺出行日前发布的 Robotaxi+" 战略,宣布将凭借平台的资源聚合优势和运营服务经验,面向各地方监管机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及其他生态合作方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共同加速 Robotaxi 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基于 "Robotaxi+" 战略,如祺出行未来 5 年将 Robotaxi 运营覆盖至 100 个核心城市,与合作伙伴一起构建超万辆规模的 Robotaxi 车队;还将推动 10 亿级投资计划,建成覆盖 100 个核心城市的 Robotaxi 三级运维网络,形成可支撑每年 10 万辆 Robotaxi 线下运维的综合能力。
降价只是序幕,真正的较量在运营密度。如祺 COO 韩锋算过精细账:单个 Robotaxi 速应场每日可服务 120 车次,是人工作业效率的 3 倍。当 " 星火计划 " 达成万辆车队规模时,运维网络利用率提升可使单次服务成本再降 40%。
资本市场的热情也已初见端倪。
当 Uber 股价年内飙升 55%、特斯拉却跌去 20% 时,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出了对 Robotaxi 模式的选择票。就在宣布 "Robotaxi+" 战略后,如祺出行的市值上涨超 25%。
这并非偶然,而是市场对于如祺出行商业模式跃迁的认可:从收取交易佣金的平台,转向兼具基础设施服务的生态运营商。
此刻回看如祺的坚守,更像一场精准卡位的战略定力。当特斯拉在奥斯汀投运 Robotaxi 时,如祺出行的维保网络已迭代至第三代;当 Uber 投资 Nuro 补课硬件时,如祺出行正通过广汽产业链锁定车辆供应成本优势。
从财务数据看,如祺的蜕变有迹可循。上半年整体收入 16.76 亿元,同比增长 61.7%;净亏损收窄 62.3% 至 1.24 亿元。更值得玩味的是收入结构:网约车虽贡献 97% 的营收基本盘,但技术服务收入以 207% 的增速异军突起。这意味着,如祺出行已从单一运力平台,蜕变为 " 出行服务 + 数据引擎 " 的双轮驱动体。
" 涟漪模式 " 的裂变效应正在显现。
当网约车大战后期、多数出行企业还以补贴抢占市场时,如祺出行自 2019 年上线后就确立并依照 " 涟漪模式 " 进行运营:即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先聚焦优势市场,再逐步向邻近地区扩散,通过在新市场高效复制经验证的市场策略、运营经验及管理体系等,以较低获客成本获得高效增长。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圆心,如祺出行的运营网络已扩散至全国 94 城。通过复用已验证的运营模型,其单笔订单交易额提升至 27.7 元 / 单,获客成本却压降 20% 以上。这种 " 高单价、低补贴 " 的路径,与行业内卷低价竞争形成鲜明反差。
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Robotaxi+" 战略发布后一个月内,如祺市值拉升近 25%。当高盛预测 2035 年 Robotaxi 将占共享出行 25% 份额时,如祺出行的生态位正从出行服务商蜕变为智能交通运营商——这才是毛利率转正背后,更具想象力的商业叙事。
* 文中配图来自:如祺出行官方。
© 投稿专线 微信:cyzqx2013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