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平台公司面临不小压力,经济工作效率不高,还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聚焦到园区招商环节,发现一个问题。
有时候项目投资由政府 " 指定 ",最后的效益不理想,还得平台公司担责。
往深了看,背后是地方尚未完全转变 " 重投资、轻效益 " 思维、平台公司市场化能力不足。
做招商,平台公司本就属于 " 半路出家 ",想要走出困境,关键就在于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操盘的市场化运营。
" 三权分置 " 运营体系
听长三角某地方领导聊到,园区里的厂房建好后,原本打算找第三方运营公司过来做招商,对方却不太愿意接手。
现在招商没有那么好做了,越来越多的地方意识到,与其单打独斗,不如多方一起协作招商。
最直接的办法,政府、平台公司、第三方运营公司携手。推行 " 三权分置 ",把 " 定方向、管资源、做运营 " 的权责分开,各方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 政府从 " 指令发布者 " 转向 " 生态搭建者 "
一方面,决策上以指引为主,用负面清单替代指令干预。比如,明确 " 禁入高污染、低效益企业 ",把招商方向的主动权交给运营方和基金管理人。
另一方面,以 " 管运分离 " 划清权责,签政企合作协议时,写清谁管统筹、谁做执行,避免遇事互相推责。
比如,赣州高新区通过制定《赣州高新区管委会授权高新投集团权责清单》《高新投集团承接赣州高新区管委会具体业务清单》,清晰界定政企权责与授权程度。
" 国办 1 号文 " 放宽基金返投比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给市场主体 " 松绑 ",让他们能按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发力。
服务方面,得提升项目承接能力和配套能力。
企业落地最怕 " 多部门跑手续 ",政府要做的是设 " 招商一站式窗口 ",从工商注册到环评审批 " 一窗通办 ",甚至提前对接水电气资源,让企业 " 少跑腿、快落地 "。
✧ 平台公司抓核心资源,将招商工作分给运营公司
平台公司的优势,在于 " 重投入、稳保障 ",不是 " 谈客户、盯落地 ",所以得把精力放在两件事上。
一是按照产业需求,整合政府资源,包括政策、土地、资金等,把好资源用在园区上。
比如,园区要招什么企业,就集中资源完成标准厂房、" 九通一平 " 建设,让园区有 " 接项目 " 的底气。
二是把政府的土地指标、基金扶持政策等梳理整合好,避免招商时 " 说不准、算不清 "。
同时,通过招标引入 " 懂产业、有资源 " 的第三方运营公司,承接招商对接、企业服务等工作。
这类公司手里有企业资源库,知道哪些企业有扩产需求,哪些企业匹配区域产业,招商会更精准。
比如广州科学城(广州)投资集团,一手抓临港总部经济区等土地收储与开发,夯实基建保障;一手深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商,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引进粤芯芯片、LG 化学偏光片、京信通信 5G 产业园等项目,形成 " 基建保障 + 市场激活 " 的协作模式。
" 三权分置 " 不是简单分工,而是各司其职又相互补位。政府搭好台,平台公司筑牢基,运营方唱好戏,从被动等企业来变成主动招企业来。
招商跟着市场走
虽然我国早已建立 " 政企分开、市场化运作 " 体系,但在地方执行层面,部分平台公司仍摆脱不了行政束缚。
比如,浙江某县城用 " 政策兑现把关不严 "" 大额资金管理不规范 " 等变相干预。
平台公司被绑定在 " 政府 KPI 驱动 " 的轨道上:投资决策看领导意志,考核评价重行政任务而非经营效益,出现 " 政府拍板、平台公司出钱、市场不买单、亏损平台公司担责 " 的问题。
怎么办?关键要按市场规则投项目,靠动态考核定好坏,让招商跟着市场走。
其一,基金投资专业化筛选,多主体协同。
引入专业投资团队开展深度调研,评估要投的项目,得围绕几重标准:
技术是否契合园区主导产业?企业有没有清晰的市场前景与盈利模式?能不能和现有产业链形成协同?
在这个过程,得靠联席决策机制把好关。政府、平台公司、运营公司、产业专家,一起坐下来商量园区大事。
政府管合规,重点盯环保、区域规划等 " 底线 ";平台公司管资产,聚焦如土地利用率、投资回报率,避免国有资产浪费;运营公司关注产业带动性,比如能否吸引上下游企业、能带来多少就业岗位。
多方一起把关,才能把不符合市场的项目筛掉,留下真正能赚钱、能带动产业的 " 好苗子 "。
其二,考核激励与效益指标、资源配置挂钩。
过去招商考核,总看 " 引了多少企业、拉了多少投资 ",现在得从两方面调整。
一个是考核指标,围绕 " 亩均效益 " 发力,看项目落地后能不能存活、企业运营后有没有实际产出,推动招商从 " 重数量 " 到 " 重质量 "。
另一个是指标权重,降低 " 招商引资额 " 的占比,提高 " 产业链配套率 "(能不能补链强链)、" 基金回报率 " 的权重,聚焦园区长远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激励和容错也需要跟上。
把团队收益和基金效益绑在一起。比如,基金年回报率达标后,按比例给招商、运营团队发奖金,让 " 做得好有回报 " 成为常态。
容错机制更要给 " 试错空间 ",对符合规划的新兴产业,如氢能、量子科技项目,就算短期亏损也不算 " 考核失败 "。
只要技术先进、契合产业方向,就先复盘调策略,不直接追责,打消团队 " 怕出错不敢干 " 的顾虑。
小结一下,既通过 " 基金专业筛选 + 效益导向考核 " 解决 " 行政指令与市场错位 " 问题,又要靠 " 利益绑定 + 容错保障 " 激发团队活力。
平台公司做招商,需建立 " 产业逻辑主导、专业机制支撑、资本工具助力 " 的体系。
最终是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和政府协同定规则、找资源,联合专业力量招商,守住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底线,从被动完成任务到主动创造价值,让园区运营走得更稳、更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