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鹿鸣财经第 594 篇原创文章
作者:金德路
下一个十年,注定是人工智能的时代。
无论是产业链的重塑,还是国家级的政策推动,都说明人工智能已经不再只是风口那么简单。
8 月 26 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入实施 "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到 2027 年,人工智能要在六大重点领域实现广泛深度融合;2030 年,新一代智能终端与智能体普及率超过 90%,智能经济成为新的增长极;到 2035 年,全面步入智能社会。
这被市场普遍解读为AI版的四万亿刺激。但与 2008 年的短期基建投资不同,这一次的政策直指长期、结构性的智能化转型:从消费端的智能终端,到产业端的智能体应用,再到背后的算力、芯片和基础设施,几乎覆盖了未来十年所有关键增长点。
回顾当年新能源车的政策红利,中国在一个新兴赛道里完成了从 " 追赶者 " 到 " 领跑者 " 的跃迁。而这一次,人工智能不仅是一次产业机会,更是一次国家战略级别的竞速。
对企业来说,政策红利窗口已至,能否把补贴和资本转化为真正的商业模式与护城河,才是决定下一个十年的核心考题。
AI正点燃全球投资浪潮
不同于过去任何一轮科技周期,全球对于人工智能的投入规模和速度是空前的。
无论是美国科技巨头斥资狂飙,还是中国顶层政策一锤定音,都说明人工智能正成为全球资本竞逐的新高地。
作为科技强国,美国对于 AI 的投资力度和态度一直备受关注。
华尔街的预测数据显示,到 2026 年,亚马逊、Meta、谷歌与微软这四家科技巨头的 AI 资本开支总额将达到约 4020 亿美元。
yahoo.finance 数据显示,上述四家科技巨头在 AI 领域的投资正在加大,单在 2025 年就预计超过 3500 亿美元,超过前期 3250 亿美元的估值。
表格来源:yahoo.finance
与此同时,AI 相关投资增加正开始反哺美国 GDP。
Pantheon Macroeconomics 的研究指出,2025 年上半年,AI 相关投资对美国 GDP 的年化增长贡献高达 0.5 个百分点,剔除这一部分,美国经济增速可能跌破 1% 。更有媒体报道,自 2023 年起美国大型科技公司的 AI 投资增量规模几乎相当于过去两年推动 GDP 增长的 10%。
对于中国来说,AI 资本支出也步入加速期。
以腾讯为例,2024 年资本支出跃升至 768 亿元人民币(约合 107 亿美元),占总营收约 12%,同比增长 221%;其中第四季度的增幅尤为显著腾讯明确表示,2025 年 AI 相关支出仍将维持在营收的 " 低两位数 " 水平。
阿里巴巴也宣布将在未来三年投入至少 3800 亿元人民币(约 53 亿美元)用于云计算与 AI 基础设施建设。刚刚公布的 2025Q 财报显示,阿里 AI+ 云 Q1 资本支出达 386 亿元,同比激增 220%。
同时,美银预测 2025 年中国 AI 资本开支规模可达到 6000 – 7000 亿元人民币(约 84 – 98 亿美元)。
看到这里,想必很多人疑问,为什么美国大企业动辄几千亿美元投资,而中国只有百亿规模?
答案在于统计口径差异。
美国的数据往往偏向于几家巨头的年度合计预测,而且 AI 投资大部分体现在硬件和基建,比如数据中心、GPU 采购、芯片研发等,这些投入非常大。而我国披露的数据更多是单家企业的年度资本开支,算力和芯片采购并不像美国那样集中。
更重要的是,我国有非常多的投入并不会出现在互联网公司的财报里,比如国家算力中心、地方智算枢纽、产业基金支持的 AI 芯片研发,这些动辄百亿甚至千亿的投资通常由政府和地方平台公司承担。某种意义上,是 " 国家队 + 市场 " 的合力。
事实上,中美差距正快速缩小,甚至在一些维度上已经被抹平。
斯坦福《2025 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2023 年中美顶级模型性能差距曾在多个基准测试上高达数十个百分点,而 2024 年这一差距已迅速收窄至个位数,部分指标仅差距 0.3 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斯坦福大学《2025 人工智能指数报告》
据统计,截止今年 7 月,我国累计发布的大模型数量已经达 1509 个,在全球 3755 个中占比超过 40%,位居世界首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应用层面的快速落地。教育、医疗等政策鼓励融合场景已孕育出一批 " 先锋企业 "。例如,科大讯飞在智慧教育与医疗助诊领域的产品,已覆盖数万所学校和基层医疗机构,正成为政策红利向产业红利转化的现实标杆样本。这类应用的加速,正是 " 人工智能 +" 政策要在 2027 年前实现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放眼全球,一场新的 AI 投资竞赛正被点燃。
美国通过资本狂飙构筑算力与技术壁垒;中国以政策驱动牵引产业资源集聚。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谁能在未来智能经济时代占据领先地位?机会和变量并存,而这一阶段的竞争节奏将决定未来十年的格局走向。
应用端的万亿市场?
如果说资本开支和算力基建是 " 地基 ",那么真正决定产业想象力的,始终是应用层的普及和渗透。
对我国而言,《人工智能 + 行动意见》最具突破性的部分,并不是对算力和芯片的再次强调,而是把"新终端 "和 "智能体 "明确写进了国家战略。
这意味着,AI 不再只是一个科研课题或后台工具,而是要以可见、可触、可使用的形态,进入每一个人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就像十多年前智能手机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互联网消费,这一次,智能终端和智能体的扩散,或将决定智能经济的发展上限。
文件提出,要 " 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同时强调 " 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要到 2027 超过 70%、到 2030 超过 90%。" 这两个方向几乎覆盖了未来 AI 商业化最广阔的空间:一端是新型硬件作为入口,另一端是智能体作为服务接口。
在消费端,新一代智能终端的产品形态已经陆续浮出水面。AI 手机、AI PC 已经成为厂商标配,国内外厂商纷纷发布带有本地大模型的终端设备;智能网联汽车则通过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把 AI 融入日常出行;智能可穿戴设备正被寄望为 " 下一个智能手机 ",AR/VR 与大模型结合,正在孕育全新的交互入口。
在产业端,智能体则正在从工具变成人类辅助者。与传统的软件助手不同,新一代智能体能够理解目标、自主规划并执行任务,甚至动态调整策略,实现闭环操作。这意味着,客服、教育、医疗、制造等行业中,AI 不再是后台支持,而是可以直接承接核心流程的数字劳动力。在过去一年,从腾讯、阿里到科大讯飞等科技企业,都在推出面向不同行业的智能体平台,覆盖金融、运营、投研、制造等场景。
此外,具身智能也加速应用。
7 月,优必选拿下全球最大的人形机器人单笔订单,金额近亿元;随后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也接连中标千万级项目,人形机器人开始进入工厂、仓储、物流等一线场景。过去只存在于展台的 " 人形机器人 ",正在成为现实生产力。
在这一波应用浪潮中,教育与医疗行业的表现尤为突出。它们既是政策点名的重点融合领域,也是最容易形成规模化场景的市场。
以科大讯飞为例,在教育端,其智慧教育产品目前已覆盖全国 32 个省级行政区、5 万余所学校、1.3 亿师生,并拓展至日本和新加坡等海外市场。在教学场景中,"AI 黑板 "" 星火教师助手 "" 奇思妙问 " 等应用已落地,在 4.2 万余所学校月产千万余份学情报告,实时反馈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效率。
在医疗端,科大讯飞的「智医助理」已部署于超过 7 万家基层医疗机构,累计提供超 10 亿次 AI 辅助诊疗建议,识别不合理处方超过 1 亿份,并在500 多家等级医院落地。其星火医疗大模型 V2.5 国际版已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成为业内首个达到该标准的 AI 系统,多学科诊断能力已达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水平。
这一类应用不仅契合政策导向,也证明了 AI 可以从 " 科研实验 " 走向 " 真实需求 "。教育和医疗的普及,正是 AI 产业化过程中最具确定性的增长曲线。
可以看到,无论是智能终端、智能体还是具身智能,应用端的爆发将直接倒逼供给侧在算力、芯片、基础软件、能源等产业链环节加速补课:上游需要更多算力和芯片,中游需要更强的算法与平台,下游则是海量可见的用户市场。
这意味着,中国的 AI 产业正在进入一场全链条的重构,这也是下一个阶段的主旋律。
支撑端的产业链重构
当应用的需求被全面激发后,供给侧的短板就会被无限放大。要想支撑起智能经济,产业链的重构已经不可回避。
首当其冲的是芯片与算力。
截至 2025 年 5 月,美国占全球 GPU 集群性能的约 75%,中国约为 15%,虽然仍有差距,但国产力量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壁仞、燧原等厂商的 GPU 已开始批量交付,部分国产大模型已经能在国产芯片环境下稳定运行。最新的 DeepSeek V3.1 更是针对国产芯片优化了 FP8 参数精度,显示出 " 模型适配硬件 " 的趋势,这意味着产业链上下游正在尝试协同突破。
图片来源:EPOCH AI
与此同时,科大讯飞、华为、合肥市国资企业斥资超百亿元,联合打造国产超大规模智算平台 " 飞星二号 ",就是这一趋势的代表,该平台已于今年初交付首批算力。
其次是算力基建与能源问题。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已达415 太瓦时,占全球总用电量的 1.5%,且预计到 2030 年将翻倍增至约 945 TWh,其中 AI 需求是主要驱动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 Meta 与谷歌纷纷签订核电协议了。
而截止 2025 年上半年,中国算力中心机架已经超过 1085 万架,智能算力规模约 788 EFLOPS。在这种背景下,液冷技术、分布式能源甚至核能,开始成为中国算力中心的关键议题。今年 7 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完成150 亿元战略融资,核聚变能否成为算力的 " 终极解题 ",已被放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最后是中试基地和生态共建。
《人工智能 + 行动意见》提出,要在制造、医疗、交通、金融、能源等重点领域建设中试基地,搭建行业应用共性平台。这和当年新能源汽车推广的 " 示范区 " 逻辑相似:通过降低行业门槛,把技术应用转化为标准化方案,加速规模化普及。
在这一过程中,头部企业也在主动补位。
例如,科大讯飞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接近 24 亿元,正推动星火大模型与国产算力生态结合,试图缓解 " 模型 - 算力 " 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这类企业的长期大规模投入,决定了中国能否形成一个真正可持续、可循环的 AI 产业生态。
可以说,这场全链条重构不仅是技术的竞赛,更是基础设施与制度设计的较量。应用让 AI 被更多人看见并使用。而支撑端的重构,才是决定智能经济未来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
随着政策红利的加速释放,智能经济正在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应用的爆发与产业链的重构,正勾勒出未来十年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的战略定位。而这,正是中国科技企业们的全新机遇。
- END -
鹿鸣财经 | 原创平台
洞悉互联网 只玩最真实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