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 1 小时,订单突破 XXX 万 " —— 这样的宣传文案,想必大家在各品牌的宣传海报上都见过不少。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确实很难辨别这些数据的真伪,毕竟每家晒出的 " 战绩 " 都格外亮眼,清一色都是 " 喜大普奔 " 的架势。久而久之,大家都不会去较真了,就当看个热闹算了。
直到最近有大 V 戳破了 " 订单游戏 " 的真相,遮羞布终于被揭开。大家一直怀疑的事情,原来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是 " 发布会前几个月就策划好 "。
这恐怕不是某个车企的个别行为,而是一种行业普遍现象。大家自然会好奇,究竟哪家车企的数据得最夸张,最脱离事实?
于是,我向 AI 提问:" 近一年上市的新车中,哪些车的订单数据与实际销量差距最大?"
系统给我列了一个榜单,但里面的数据实在错得离谱,就先不发上来了。
但我还是以榜单中提到的几款车型为线索,结合实际查询到的数据,隐约摸清楚了车企在 " 订单游戏 " 背后藏着的几种套路。
订单蓄力爆发,实际销量往往高开低走
这是大多数车企公布订单的套路:为了在上市后开个好头,将上市前累积的所有订单集中公布,并集中交付,营造出热销的态势。
例如去年 9 月上市的智界 R7,官方公布其上市 33 天累计大定突破 3 万台,平均每天 1,000 台的节奏,该车交付后的三个月内确实实现了月销过万的成绩,但后续销量一直疲软,今年最低的月销量仅为 3 千辆出头。
又如埃安 RT,官方的口径是 " 上市 18 小时订单破 4 万 ",而该车的销量呈现出明显的 " 高开低走 " 态势,前两个月销量都突破 7 千辆,但接下来的月均销量却维持在 4 千辆左右的水平。
这类订单数据不能说是完全虚假,但不能反映出新车实际的市场表现,一旦前期订单消耗完,该裸泳的还是得裸泳。
同品牌订单横向对比,最容易揭开遮羞布
成都车展前夕,小鹏全新 P7 开启预订。根据官方公布的 " 捷报 ",新车仅 7 分钟便实现订单破万。光看订单数据似乎不怎么起眼,毕竟现在 " 订单破万 " 的新车实在太多了,但 7 分钟这个时间也确实过于夸张了——难道是为了与车名相呼应而特意设定的时间?
去年小鹏 MONA M03 上市时,同样快速实现了 " 订单破万 ",但耗时是 52 分钟股,是全新 P7 的 8 倍多!要知道,MONA M03 是目前小鹏销量最好的车型,今年上半年累计交付量达 15 万辆,在小鹏总销量中占比超过 40%,而且价格明显低于全新 P7。
作为品牌销量的扛把子,MONA M03" 订单破万 " 的速度居然远不如全新 P7,那背后大概只存在两种可能性:要么全新 P7 的实际销量远超 MONA M03;要么,"7 分钟破万 " 的消息只是一个造势的噱头。你们认为实际情况会是哪一种?
如果说全新 P7 与 MONA M03 的订单数据差异还不够明显,那来看看极氪的。
成都车展上开启预售的极氪 9X,预售价为 47.99 万起,是目前售价最高的 "9 系 "SUV 之一,其在 1 小时内就斩获了超 4.2 万的订单。尽管该车在设计、配置、技术等方面都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但这份 " 极速高订 " 数据仍引来不少网友的质疑。
若横向对比极氪旗下已上市的车型便会发现,9X 这 4.2 万的订单确实强得有点离谱。
例如极氪 7X,这是目前极氪销量最好的车型,其发布后 20 天订单数才突破 5 万;又如极氪 009,与 9X 同为 50 万级的高端车型,上市 10 天订单才突破 6 千台。
无论是订单总量还是获取订单的速度,极氪 9X 都明显远超这两台车型,如此反常的表现,难免让外界对其订单数据真实性产生质疑。
不过,最近有博主考证过极氪各门店的订单情况,9X 的预售情况确实火爆,但相关订单被认为是预售开启前就已开始累积,并非发布预售价当天才获得的数据,而且基本都是可退款小订。
订单破纪录全靠黄牛?
小米 YU7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正式发布价格后,1 小时内订单量就冲到 28.9 万台,刷新了 " 订单游戏 " 的新纪录。作为对比,去年小米 SU7 上市时,24 小时内的订单也不足 9 万台。
不是小米订单造假,而是有大量倒卖订单的黄牛涌入。在 YU7 上市后,各大二手交易平台就出现大量高价转卖订单的帖子,就连笔者身边也有朋友想靠 YU7 的订单 " 空手套白狼 "。
在此之前,其实不少热门新车都曾遭黄牛疯抢(如极氪 001、问界 M7、M9 等),新车交付期越长,黄牛们越容易套利。到了小米 YU7 上市时,黄牛抢订的现象才彻底出圈。
为了杜绝泛滥的黄牛,小米后来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规定 24 小时内同一用户只能订购一台、订单不让改名、不能转让等。
编者按:
关于上文的分析是否有道理,数据统计是否有错漏,大家其实不必过于较真,所谓的订单数据就像新车的 " 测试里程 " 或 " 研发投入 ",不仅信息源头完全出自车企自身,就连数据如何解读、如何界定的最终解释权,也牢牢掌握在他们手中。
长此以往,公众对订单数据的敏感度便会大幅下降,大家都当看个乐罢了。
但为何车企还是乐此不疲地发布这些数据?核心在于新车实在太多,竞争实在太残酷了。
根据笔者本人的不完全统计,截至 8 月底,今年国内上市的所有新车(含改款)就超过 430 款,算上已发布未上市的只会更多。
平均每天有两款新车上市,如此密集的信息,消费者根本来不及消化,也来不及思考。于是,他们选车时最稳妥的方式之一,就是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这往往意味着更低的决策风险。
正因如此,车企必须极力营造 " 新车热销 " 的氛围,先让消费者记住自家车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生存空间。
这么看来,我也大概了解为何夸大营销会成为当下车市的风气了,这终究是在市场内卷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企业为了活下去而作出的无奈选择罢了。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DearAuto 立场。 )
———— END ————
法
律
顾
问
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李国勇律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