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亿 GDP 城市的赛道上,有一座城市相当特殊。
27 座万亿城市大多有着纵横交错的地铁网络将城市版图紧密相连,甚至已经和周边城市实现了无缝接驳,顺畅自由的人员流动,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
然而,唯独这座大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却如同被按下了慢放键,自 9 年前第一条地铁开通后,一直没有任何新建线路。
这座城市就是东莞。
一、尴尬
2016 年 5 月 27 日,东莞地铁 2 号线开通,连接了东莞火车站、虎门火车站这 2 个关键交通节点,串联起了当时东莞最繁华的几个城区和市镇。
在当时,这显然是无上的荣光。
中国大陆 333 个地级行政区里,东莞是第 27 个拥有地铁的,在普通地级市里更是跻身前 3,领先南宁、合肥、石家庄、贵阳、济南等省会城市,这无疑是对东莞城市地位的认可。
然而,本以为只是开始,没想到已是巅峰。
除了这条全长 37.8 公里的线路外,此后将近 10 年间,整座城市地下再无新线路延伸。伴随着之前城市基建大浪潮的推进,东莞地铁排名持续下滑。
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在全国有统计的 42 座地铁城市中,东莞地铁里程只能排在 39 名,甚至不及部分二线城市的零头。
在它后面的只有许昌这座四线城市,以及兰州、乌鲁木齐这 2 座人口不到 500 万的西部省会,与万亿城市相比差距更是悬殊——苏州运营里程超 300 公里,宁波也突破 200 公里。
更尴尬的是,东莞紧邻着 2 座城市都是地铁大户——广州是 700 公里俱乐部成员,深圳离 600 公里也只有一步之遥。
把 3 座城市地铁线路图放在一起,哪怕把东莞远期规划的路线算上,也能明显看出其线路长度和密度远不如南北 2 座城市。
线路稀缺直接影响了东莞产业发展。
松山湖科学城作为东莞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汇聚了华为终端总部、超 1000 家高新技术企业,却长期与地铁网络绝缘 ;
滨海湾新区承载着东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使命,同样无法享受地铁带来的交通便利 ;
人口密集的长安镇、虎门镇,虽坐拥庞大的流动人口,却只能依赖地面交通,早晚高峰的拥堵成为常态。
超过 1000 万常住人口,守着 1 条线过日子。
东莞地铁发展滞后是一种 " 基因病 ",病根在 " 散装城市 " 的基因里。
东莞是全国 4 个 " 直筒子市 " 之一,市下不设区、县,直接管理 32 个街道和镇。
这本身是源自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种制度尝试,在以 " 三来一补 " 产业为主的阶段,产业发展不需要大规模土地整合和跨区域资源调配,反倒是碎片化的行政区划模式有助于各个镇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在高度分散的行政架构下,各镇拥有相对独立的规划自主权,形成了以镇为边界的独立生活圈。
更严重的是,区划分散导致产业升级受阻,东莞全市约 423 平方千米的工业用地零散分布于超过 2 万个地块,面积小于 75 亩的地块占比超 90%,60% 的镇拿不出 500 亩以上的土地承载新项目,产业升级因缺乏连片发展空间与完善配套,难以落地生根。
高附加值岗位寥寥无几,大量车间工人每日重复着工厂、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自然也难以产生长距离跨区域出行消费的需求。
以上种种,就是东莞坐拥千万人口,却长期无法满足地铁建设的客流强度标准,只能 " 十年磨一线 " 的原因。
幸运的是,2025 年,东莞地铁建设终于迎来破晓时刻。
二、破局
8 月 1 日,东莞市民听到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 号线第一列车缓缓驶出东莞市道滘车辆段,正式启动空载试运行,等待 10 年的第二条地铁终于进入实质性冲刺阶段。
这条全长 58.1 公里的线路,串联起望洪枢纽、东城南站、松山湖站等 25 座车站,其中 13 座为换乘站,预留的线路延伸条件,也为城市未来发展埋下的伏笔。
更令人兴奋的是,就连跳票已久、甚至一度传言修建无望的跨市地铁,也迎来了新希望。
据官方透露,深圳与东莞两地将有 3 条地铁线路实现衔接。
建成后,深圳与东莞凤岗、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等地将实现轨道直连。未来,在松山湖工作的科研人员,乘坐地铁就能直达深圳光明科学城 ; 东莞滨海湾的创业者,可通过轨道交通快速对接深圳前海的金融资源,跨城通勤将变得如同市内出行般便捷。
还有和广州的对接,未来东莞 1 号线接广州 5 号线,东莞 8 号线接广州 27 号线,东莞 13 号线接广州 3 号线,东莞 10 号线接广州 22 号线,广州地铁 28 号线也规划支线到东莞寮步。
东莞地铁建设的逆袭,本质上是城市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倒逼的结果。
2017 年,东莞正式提出 " 园区统筹组团发展 " 战略,在不触动现行体制的情况下,变相 " 设区 ",将全市划分为 6 大片区,以功能区为载体,统筹产业布局、土地开发与公共服务,打破镇街行政壁垒。
其中,松山湖功能区 " 一园九镇 " 的统筹模式最具代表性。
松山湖科学城作为东莞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通过统筹周边寮步、大朗、大岭山等 9 个镇街的产业资源,形成 " 研发在松山湖、制造在各镇街 " 的协同格局。
华为终端总部、易事特集团等行业巨头纷纷在此扎根,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也相继落地,香港城市大学 ( 东莞 ) 成功获批,大湾区大学 ( 筹 ) 松山湖校区正式启用,源源不断地为科技创新注入磅礴动力。
2023 年,松山湖 GDP 总量突破 900 亿,短短 1 年后,又突破 1000 亿,成为东莞第二个 GDP 破千亿的区域。
松山湖不仅自身发展强劲,更通过资源外溢,带动了周边接壤的 52 个村 ( 社区 ) 和 9 个镇街的共同发展,例如 2024 年初,由松山湖推荐的 7 家企业入驻大朗镇屏山社区的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将为社区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在松山湖片区的强力支撑下,东莞 2024 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2.7%,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1.1%,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 17.7%,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 4.5%,全年 GDP 增速在省内排名第二。
中心城区的崛起,必然会带来人口、产业、消费的高度集聚,产生大规模跨区域通勤需求,地铁作为大运量、高效率的交通方式,则是为通勤难题做的必要准备。
即将通车的 1 号线,正好是以松山湖为中心,将其与东莞中心城区及沿线区域紧密串联。
而在松山湖取得成功后,东莞将园区统筹组团发展的经验全面推广,全力打造下一个增长极——滨海湾新区。
作为东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门户,滨海湾新区借鉴松山湖 " 规划先行、产城融合 " 的模式,以连片开发打破虎门、长安等镇街的行政壁垒,规划建设交椅湾、沙角半岛、威远岛三大板块,瞄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现代海洋产业等前沿领域,构建起高端产业生态圈。
三、瞻望
伴随着东莞区域发展模式变革,地铁网络的织密与广深交通对接的深化,将进一步成为撬动产业变革的重要杠杆,让不同领域的细分环节得以突破原有发展瓶颈,在资源流动与区域协同中释放新的增长潜能。
以下将从产业细分环节的机遇切入,结合区域特色,探寻东莞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路径。
先进制造业
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的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将受益于物流成本降低和交通便利。地铁沿线地区可借助当前东莞大力推进 TOD 模式,加强与松山湖的产业联动,吸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等企业入驻。
现代服务业
地铁的开通会促进人才流动和产业集聚,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物流配送、商务服务等细分领域将迎来发展契机。松山湖可进一步吸引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与广深的科技服务合作。滨海湾新区可依托 TOD 开发,打造枢纽型商务区,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发展总部经济、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科技创新产业
通过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连通,可实现 " 深圳研发 + 东莞中试 " 的闭环,研发设计、中试生产、成果转化等环节将得到有力推动。松山湖可加强与深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利用地铁带来的便捷交通,促进人才和技术的交流,建设更多的中试平台和孵化器,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完善的产业生态环境。
文化旅游产业
旅游景区、酒店餐饮、文化娱乐等将从地铁的开通中受益。东莞可以优化旅游线路,推出更多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同时完善周边旅游基础设施,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如打造乡村旅游线路,提升小众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滨海湾新区的建设征程中,前瞻产业研究院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协办 " 黄金新赛道 机遇滨海湾 " 2023 全球数字医疗创新生态峰会,以及发布《2023-2027 全球数字医疗产业经济发展蓝皮书》,帮助新区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等方面拓宽思路,在推动新区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贡献了一份专业研究力量。
此外,前瞻产业研究院作为更懂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成立十五五规划研究所,希望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为客户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建议,助力各界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阶段达成预期目标,并为十五五规划的科学编制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各地区、各行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 " 一条地铁卡十年 " 的困窘,到如今地铁网络与产业版图交相辉映,东莞的转型之路,正是中国制造业城市突破发展瓶颈的生动缩影。松山湖从荔枝林到科创高地的蝶变,滨海湾新区借鉴经验后的崛起,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打破镇街壁垒、整合区域资源的奋斗图景。
东莞用实践证明,交通基建与产业发展从来不是孤立命题,当二者同频共振,便能形成螺旋上升的强大动能。这座曾经被贴上 " 世界工厂 " 标签的城市,正以交通为骨、产业为魂,重塑城市发展新范式,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浪潮中,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全速前进。
前瞻经济学人 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5-2030 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 咨询 / 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 APP】,还可以与 500+ 经济学家 / 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 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参考资料:
【1】东莞加快构建 "8+4" 产业体系,明确了滨海湾这些重点 | 东莞滨海湾新区管理委员会
【2】" 散装 " 东莞待重塑:" 镇级市 " 挑动神经,强镇扩权急寻改革模式 | 21 世纪经济报道
【3】东莞规划有大调整 ! 六大片区有了新变化 ! | 东莞潮事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