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已突破7.47亿,声音经济产业市场规模达5688.2亿元,同比增长显著。人们对于好声音、好音质的追求,正从可有可无逐步升级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刚需。
无线音频的"好声音"、"好音质"标准如何定义?当下行业存在哪些急需解决的大问题,音质又如何实现质的提升?今年在音质表现上特别突出的亮眼产品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听见」栏目组与Savitech副总经理吴汉杰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产业链断裂点,消费者需求错位
吴汉杰是业界少数同时横跨水下声学、电子工程与消费科技应用的声学专家,曾带领楼氏电子团队关键技术落地与市场拓展,主导华为首款数位耳机设计,推动oppo音讯策略,打造极氪汽车声学体验,在TDK-InvenSense期间担任FAE总监,深度参与AIoT、汽车、TWS等关键市场的技术布局。今年加入LHDC,担任Savitech副总经理,为实现所有人都享受到LHDC好音质的梦想持续努力。
"我把整个产业链几乎都已经走了一圈",从声学原理研究到产品落地,从上游技术到下游消费端,这些丰富的职业经历让吴汉杰深刻了解产业链中的"断裂点"。他说,"做研究的、做工程的、做产品的,与消费者的需求往往错位。"
他为苹果设计的耳机爆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吴汉杰回忆起2025年为苹果设计耳机的经历,"我花两周做了5款方案,三频均衡、音色甜美、低频强劲的都有,结果全被打回。"最终,吴汉杰决定剑走偏锋,设计一款几乎没有低频,120Hz-150Hz以下频响暴跌的耳机,苹果却意外选中,难以置信的是还成为长寿爆款。所以很多时候,消费者的需求跟研发人员的想法是有不少偏差。
而且,他还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有时候并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商业妥协,导致消费者体验降级。"有些手机、耳机,为什么会选择那么差的方案?它是有原因的,这可能完全违背了声学概念的选择,但慢慢你发现有很多是考虑成本、盈利、时机点的商业选择。"
在一款产品上,音频常常难以描述它的"好",很少作为产品大亮点去展示,所以常常在成本上,厂商选择牺牲掉音频,给音质降级。
无线音频的行业痛点:卡顿与失真
当下无线耳机已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品,无线音频产业进入蓬勃发展,但行业实则暗藏诸多亟待解决的痛点。
吴汉杰直指行业积弊:"对消费者需要的无线音频认知存在巨大误区。"很多人追逐高码率编解码,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体验——卡顿。如果连稳定传输都做不到,谈何音质?
蓝牙编解码是将音频信号压缩后通过蓝牙传输,再在接收端解码还原。目前无线耳机使用的主流蓝牙编解码主要为SBC、AAC、LDAC、aptX HD、LHDC,它们无法同时满足高码率和不卡顿。SBC、AAC不卡顿,但是失真度高、码率很低;LDAC、aptX HD码率高,但容易出现卡顿问题,并没有给到消费者真正好的一个东西。
更糟的是,很多耳机产品贴了"Hi-Res的金标",却在日常使用中频频断连卡顿,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这背后的原因,吴汉杰认为是因为,编解码企业永远在执着于做好压缩比,却不和手机、耳机厂商合作优化,而厂商又为了成本妥协,牺牲音质体验。
针对现有蓝牙编解码存在的问题,Savitech公司研发了创新的LHDC编解码,成为当下不错的解题选择。作为LHDC技术的联合开发者之一,吴汉杰对这项技术充满感情,同时极具信心。"LHDC的核心不是高码率,而是在稳定传输的前提下,做到无损还原。"他解释,LHDC在保证高音质的同时,解决了卡顿问题,"这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无线体验。"
今年年初,与他共同开发LHDC的前任副总丰盛突然离世,这让吴汉杰毅然接过使命:"他没留下遗憾,但LHDC还没让所有人享受到,我不能让它断在这边,要接下去把它做好。"
他透露,最晚明年下半年,就能解决设备限制问题,让所有手机品牌、耳机品牌自由用上LHDC。当下LHDC推广普及的瓶颈在于,受自身成本的影响,无法在低价耳机中让消费者也用上LHDC,它们往往选择用免费的SBC。
Savitech公司正在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一副99块耳机的产品的确很难用上LHDC,一方面是成本问题,一方面性能供过于求了。基于此,Savitech公司想通过分级产品策略,不需要直接给到LHDC,而是为99块的低价耳机量身开发新的编解码,让这些产品享受到应当有的好音质。在他看来,"好音质"LHDC能保证,但"好声音"需要全行业一起努力。
三大音质表现突出的亮眼产品
在无线音频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消费者对音质体验的追求愈发严苛。在访谈过程中,资深的声学专家吴汉杰分享了多款在音质表现上尤为突出的产品。
韶音OWS:平衡自然与杜比加持的开放式体验
在开放式音频(OWS)领域,韶音耳机凭借出色的音质平衡感成为吴汉杰眼中的佼佼者。不同于部分开放式耳机为追求音量而过度渲染音效的设计,韶音耳机在"open feel"体验中实现了自然听感的精准把控——声音输出不刺耳、不闷塞,能让用户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保留环境音感知,兼顾舒适度与音质还原度。
而且韶音在OWS产品中还舍得花钱上杜比技术,不仅提升了声音的空间感与细节解析力,更让开放式形态的耳机在中高频延展、低频动态等方面突破了传统设计的局限,为用户带来远超预期的音质体验。
LHDC编解码:标准TWS音质的核心保障
"在标准TWS耳机领域,好音质请大家认明LHDC"。吴汉杰对LHDC充满信心,这份信心源于LHDC背后大量严苛的质量测试。为了让消费者在多数使用环境下都能获得稳定优质的音频体验,LHDC技术团队针对信号干扰、传输稳定性、音质损耗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优化。
"如果你选择了LHDC编解码,我可以给你保证,至少在无线蓝牙音频的质量上能得到最优保障。"吴汉杰带着笃定的语气,眼神里透着对技术的底气。LHDC通过高传输速率(最高900kbps)实现无损音频传输,同时兼顾兼容性和稳定性,成为中高端TWS耳机提升音质的核心技术支撑。
OPPO Enco X2/X3:技术与消费者体验完美结合
OPPO Enco X2与Enco X3两款耳机同样以独特的音质设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吴汉杰曾在OPPO工作过两年,他向我爱音频网透露,这两款产品具体的研发过程。最初音频工程师在设计的时候,永远都在考虑音频参数,他深知这跟消费者体验是有距离。
为了让工程师和产品经理更深刻理解音乐本质,他带着OPPO的技术团队,邀请华南排名前三的音乐制作人开展专项培训。在三个月的培训里,让团队成员深入学习音乐制作流程、乐团编排逻辑与乐器声学特性。这种"从创作源头理解声音"的理念,让技术团队跳出了单纯的参数优化,转而从消费者的实际感知出发打磨音质。所以是技术与实际体验结合做得很好的产品。
这两款耳机另一大亮点是,出色的上行空间音效。在环境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其录音功能甚至可媲美专业小蜜蜂设备,能清晰捕捉环境音的空间层次与立体声细节。这是非常有意思且突破性的功能,吴汉杰认为是LHDC编解码、杜比技术与OPPO内部系统优化的深度协同做出来的。
对话LHDC Savitech副总经理 吴汉杰(有删减)
听见 | 深度复盘音频行业,隐藏在 "繁荣" 下的技术偏差_哔哩哔哩_bilibili
Q1:距离我们上一次面对面的采访已经过去了六年,您觉得在六年里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市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吴汉杰:我觉得这六年最大的市场区别,第一个是无线的产品已经占据了大多数的市场,另一个是传统老牌的Hi-Fi品牌慢慢没落,其实主要还是手机品牌占领了这个市场,从量来讲是这样的。但是质量来讲的话不一定是这样。这是6年来,我觉得市场上最大的变化。那我自己的变化,就是我把整个产业链几乎都已经走了一圈,了解了整个产业上的一些断裂点,或者它的一些目标追求,跟消费者和市场还有一些差异,我更熟悉更了解了。
Q2:我了解到其实您是声学专业背景的,一直在从事声学专业领域的工作。现在看来的话,当年学习的声学专业和市场上的音频或者声学的需求有什么区别?
吴汉杰:我当初一开始学的是电子 Double E,后来学声学,但学的又是水下声学 (Underwater Acoustics) 。这个主要是在水下做探测,跟我后来从事消费性电子,还是有很大的一个差异的。这些声学原理用在消费领域的时候,因为要达到不同的目标,它会采取不同的应用,那这是最大的差别。我在走这段路程里,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做研究的、做工程的、做产品的,跟消费者其实有非常多的断裂点。它做的研究跟消费者要的体验,并不是匹配的,所以造成了很多很多的问题。
Q3: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在声学领域的整个职业生涯是怎么样的经历吗?
吴汉杰:很有意思,现在我在的这个公司(Savitech),大家都是声学热爱者。为什么会热爱?很多人家里早期都有一个还不错的音响系统,从小就耳濡目染,然后学音乐一路上来。然后到了求学的时候,我先学了Double E。但是Double E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热爱的真的兴趣还是在声音,所以我后来在本科跟研究所的时候,毅然而然选择了声学。本来我做的东西是军用的,后来发现军用里面,它大部分都在探测,并不是我真正最喜欢的东西。那有一个机会的时候,我就到外面的产业去做,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早期到业界,我在楼氏电子,它是助听器、MEMS、声音、音频的领导者。在那边学习了很久,包括到总部,也去支持了很多欧美的客户,后来也支持了笔电、手机。可以说是一个子系统的音频工程。但是到后来会发现,你越来越对这些做系统的,比如说做手机、耳机的,它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么差的方案?为什么会出现很多很低级的错误选择?我就加入系统厂,之后你慢慢去理解了,为什么它会这样选择,是有它的原因的。这是完全违背了声学概念的选择,但是慢慢你发现有很多商业选择,包括成本、盈利、时机点。尤其是大型的企业,它每一个产品都是以百万的数量级,这时候出现了任何一个错误,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他们的产品会宁愿保守一点,选择安全,而不去做突破。
Q4:在您的整个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很多手机品牌、声学企业、汽车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目前大家对于声学这个板块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有没有解题方案?
吴汉杰:是绝对有解题方案。但是常常为了商业上的目标,或者决策的人,对这个专业并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所以就会出现你刚刚讲的状况,为什么还出现问题。我举个例吧,比如说手机,音频在里面,并不属于一个产品上的大亮点。它就告诉你,屏幕亮度有多少,护眼、解析度有多少,camera能够拍多远,这个对焦多长,色彩多棒,很简单的让消费者知道到底是什么。但是音频这件事情,它很难描述,常常在成本上,有很大被牺牲掉的空间。如果说友商又做了一个什么东西,它就会想要出来做,先有蛋我再养鸡,这样的一个概念。所以这一过程,就会造成很多很多的问题。
Q5:消费者如何用耳朵一听就能听出来音质的区别?有没有什么办法或者是什么设备、什么APP能够直接就听出来的?
吴汉杰:这样说吧,你现在戴一个耳机,用手机打开QQ音乐,会有很多不同等级的音质选择,有分至臻,分所谓的Hi-Res。你去听的话,可以很明显地听出个别的差异。这个差异纯粹是从音频文件上去改变,让你听到不同。但是实际上,我们消费者在使用的时候,它包括了设备、编解码这些都会不同。那消费者其实有很多地方,很多渠道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
Q6:您觉得什么样的声音是好的声音或者是好的音质?
吴汉杰:第一个是不失真,这是最最最重要的,还原原本声音的状态。很多人说24bit、144dB人耳都炸掉了对吧?人耳基本上在132dB-135dB耳朵就炸掉了。我可以炸掉,但你不能不给我,我们秉持的是这个原则。其实很多人可能会误解一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永远用Nyquist,一个波永远用两个点,但两个点去形成的波,不一定是一个真正的波,它可能是一个三角波,也可能是一个方波。而我要还原100%原型的话,一个波其实需要3到4个点,就不是用Nyquist,而是用4个点的倍数。那为什么会有96kHz跟192kHz?这是一个方向。另外一个方向,叫做次谐波(Sub-harmonics)。我们一般讲谐波就是背频(Harmonics)对不对?你像1kHz它的谐波是2kHz、3kHz、4kHz、5kHz、6kHz,是往高频走的。但是在波动理论里面,其实声波的次谐波(Sub-harmonics),是往低频走的。
也就是说其实有一些声音,它的产生,原本一些高频的,人听不到的东西,但是次谐波合成...换句话说,你听到一段声音里面,你听到的是没有错,你只听到了,我随便说16K,但你可能听到其中的12kHz的声音,它可能是48kHz降解来的,它并不是原本就是这样的声音。所以如果你不表现的话,它没有办法原始的表现出来。所以为什么说有的人在某些音乐,它听得出96kHz跟听到48kHz的差别?就是那些声音它其实是有次谐波的,或者说其实在录制的时候,或者在编辑的时候就把它砍掉了,所以你根本就听不到。这就是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情。那其它的部分,包括我们在什么样的环境。像我们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房间、棚里面,你背后有这个窗帘,那我的声音其实就不太会反射。但是如果说今天我在的地方,就是办公室,到处都是墙,然后有玻璃有桌子,它其实反射声音感觉是不同的。我今天在地铁上挤得要死,我想听到的是清楚的声音降噪,那这时候,可能它音质不是那么重要。但是我总希望一个设备,在不同的环境之下,我可以都得到好的。所以这个东西就很难说了。你看影片打游戏,它都有它的诉求。所以好声音关系到个人的喜好,跟环境的需求,跟应用的差别,它其实变化非常大。但是又回到原来的音质还原,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Q7:在您的职业生涯中,其实经历过很多的产品,也打造过一些爆款。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一款产品?
吴汉杰:大概在2005年的时候,我还在芝加哥,在楼氏。我在支持包括苹果、Dell、HP,还有包括Nesca这些公司它们的产品。苹果提了一个案,他们想要做一个稍微有一点点格调,高阶一点点的in-ear耳机。那这款耳机的话,售价大约是79-99美元。楼氏这边帮它设计,那时候在美国的应用工程师只有我一个。印象特别深的是,第一个做的时候,自己特别兴奋,我帮苹果做产品。我花了自己毕生所学,组了大概4-5款不同的component组合跟腔体。它有个限制,在这个限制之下组合了不同的component,然后跟成本都搭在一起了。我认为这个要么给它一个三频均衡,要么音色甜美,要么就像无间道,对吧?低频沉,中音甜,高音清晰,所有这些东西我都设想了,然后有怎么样的一个偏谱或者是特色,我都设计了。这5款花了两周,先丢了3款过去,3款都被打回来了,我又设计了2款,最终5款都没办法达到苹果所想。然后这时候我的领导突然跟我讲,你不要用你的脑袋想,你要想想看苹果那帮人,或许它剑走偏锋怎么办?我说那我试试看好了。我做了一款几乎没有低频,大约120Hz - 150Hz以下,几乎是频响完全掉下去的一款设计,两个component就交出去了。没想到一个礼拜后,苹果跟我说最爱这一个。当这个产品上市的时候,我又高兴又难过,就是我帮苹果设计的一款产品,但是它的设计也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最违反我专业的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几乎没什么低频。这个产品其实一直很长寿,一直卖的挺好,所以我也觉得特别奇怪。
Q8: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表达出来一个比较复杂的信息?是不是这个声音的好与坏,或者是声音的表达是很难被窥探或者是认知的?所以导致了这样的偏差?
吴汉杰:你讲的很好。就是刚刚讲我们讲的什么叫做好音质?就是不失真,还原,这是最好的音质。现在讲什么是好声音?这就是每个人的偏好。那我相信这个项目可能在苹果里面,这个产品经理,很有可能他的耳朵听到的高频有些偏差,它需要这样的一种产品,这是我的猜测。但是确实是,市面上那时候没有这种产品,几乎没有在卖这样的东西。那你也可以说它做了一个有别于市场很特殊的东西。但是不管怎么样,我可以理解的事情是,这样的剑走偏锋也可以有市场。
Q9:您觉得现在的市场中有哪些声学问题、产品问题或者是现象,是急需去解决的,并且已经存在很久了?
吴汉杰:大家现在最常使用的就是无线耳机。很多人还是误解了,无线音频真正该注重的是什么?比如你看到一些耳机,它用的蓝牙编解码器,就是只有SBC,或者是AAC、LDAC、或者是高通的、或者是LHDC,都可能。这些东西它只代表,我可以给你更高的码率。大部分的Codec只给你这一个答案。但是消费者要的是这个吗?就好像我承诺你了某件事但其实带条件的。大部分Codec除了SBC跟AAC之外,很容易卡顿。如果都卡顿了,你还跟我谈什么音质,对吧?第二个,回到SBC跟AAC,它们都是属于失真度比较高的Codec,可以说非常高的。那即便它不卡顿,因为它的码率低,那又有什么意义?大部分的产品没有给消费者一个真正的交代,我到底给了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就好像比如说,今天我贴了一个Hi-Res的金标,代表我的耳机有能力达到24-bit/96kHz。但是有能力,平常干不干得到,会不会断,没有人知道。但是真正去买过,真正使用过了,你就知道,原来用这个这么容易卡顿。譬如说可以指名道姓的就是LDAC,它就特别容易卡顿,因为它们永远是执着在如何做好压缩比,但是没有去考虑系统上的一个问题,怎么样能够不卡顿。当然它有所谓的码率调整,但它调整的方式,没有跟真的手机商、耳机商去做合作的研发,它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那这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消费者跟真正的技术,真正的产品,原来有这些差别。但是这些问题,不见得是手机商或耳机商能够单独解决的事情。所以这就是需要有一个中间,不一定是LHDC,但可以是LHDC,也可以是第三方的测试单位、标准单位,来做这样的一个把关,就可以做到比较好的东西。
Q10:您刚刚在沟通的过程中,有在讲24bit/192kHz的标准,其实市场上有很多声音讲,这标准是过高于市场需求的,或者说这个标准听不到,这标准是没有意义的。您怎么看这些观点?
吴汉杰:Hi-Res最早其实是索尼出来的,它属于24bit/48kHz,已经可以把全世界97% 、98%的声音都包在里面了。如果按照Nyquist的话,就是听得到的,人的audible其实就是20kHz,而且12岁以后,声音的听力就开始下降了。很多人误解了两件事情:一个是刚刚提到的Nyquist,第二个就是所谓的Sub-harmonics(次谐波)。谐波(Harmonics)是往高频走,但是次谐波(Sub-harmonics)是往低频走。也就是说,今天听到一个12kHz的声音,它有可能是24kHz/48kHz/96kHz降频而来的。那降频来的跟原本的声音形成了一些特质的改变,或许不大,但是就会有差异。这个差异就让失真度提升上来了。但并不是每一首音乐或每一首歌都有这样的声音,这跟它录制也有关系。如果录制就没有录进来,你也基本上听到的只是裁剪的。如果说录制的时候,就得到这样信息的话,你可以得到很完整的信息。业界说的也没毛病,也有毛病:192kHz我确实听不到,就是96kHz的声音谁听得到?没人听得到。但是这个原本的信号,是不是能够通过次谐波(Sub-harmonics)来,能够混在你原本的声音里面?这是原始的声音。那这时候就有它的价值存在。当然这个确实比例不高,确实很低。所以我们在开玩笑说,192kHz就是给极致发烧友的追求。
Q11:根据我们刚才的沟通,市场上不论是产品,还是蓝牙编解码,甚至是新片段,要相对比较漫长的阶段去解决。您觉得无线音频的音质,它有一个质提升的话,能在什么时候?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
吴汉杰:这要回到整个声音系统,整个系统分成两端,一个发射端,一个接收端。当然发射端,就是麦克风的话,从耳机这端发送到手机。如果是下行就听音乐看剧的声音、玩游戏声音就从手机发到耳机上。它总共会经过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就是手机里面本身的调整,对声音信号的处理。第二部分就是蓝牙编解码,压缩然后传过来,解压缩。第三部分,就是耳机或者音箱这一端的后处理。
蓝牙就像是原本耳机的那条线,那条线取代为蓝牙。以前这条线它没有限制,没有任何的频宽,它就是一条线,一个Analog信号过来。但对蓝牙来讲,它要经过几次的调变跟压缩。所以说很多人会觉得声音不好,其实就在原本好的文件,在蓝牙编解码的过程之中被破坏掉,它是不可还原的。LHDC重要就在这个地方,我们至少可以让你在这一段中间是保底的。各家音频厂商,它很大的重点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就好像我们讲B&W这个厂牌跟B&O,虽然一个在英国,一个在丹麦,也不远,但它的声音感觉就是不一样的。那你说哪一个比较好?说不准对吧?但是它个别的音乐特色其实是在它的后处理。收到声音信号之后,经过它里面的演算处理之后,DAC出来然后放大,这个是它们的专长。但是中间这个传输它没办法保证。比如说Bose耳机也很有名,音响也很有名,但它永远都是,目前为止还是用SBC跟AAC。虽然进来的东西就这么差。所以你看很有意思,就是我们常常听到有一些发烧友或者一些朋友在说Bose声音,很有那种氛围感,但是为什么它就有很虚的感觉?那是因为信号很差,它只能经过它的算法解调之后,这已经是给你最好了,无法再给的更好。我刚讲的这几家公司,我们都去跟它们谈过,它们也都试用过我们东西,非常喜欢。但是还是有一些门槛在这个地方。那希望我们到时候克服了以后,这个问题就解决掉。
Q12:您觉得你们有可能让大家都用上LHDC吗?什么时候可以做到?
吴汉杰:应该最晚明年下半年,大家都可以很自由的用上。现在的限制其实并不是在LHDC本身,而是在支持的设备上面。接下来的半年到一年,我会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Q13:具体怎么解决?让这么多的手机品牌,这么多的产品,这么多的耳机全部都用上LHDC?
吴汉杰:其实LHDC在整个市场上也会遇到一些瓶颈点。今天你买一个999块的耳机,用了LHDC贴了金标,你觉得理所当然很值得。但是我今天有个99块的耳机,它也贴上了金标,也用了LHDC,你会不会觉得很奇怪?那到底是质疑这耳机,还是质疑这个标,还是都质疑?还是我就不信?这个成本摆在那,99块我能用什么样的蓝牙芯片?我能用什么样的结构?用什么的喇叭?所以即便LHDC可以给这么好的蓝牙音频,你表现不出来。但是至少有很好的这个信号源了,以后肯定会比SBC、AAC好。但是有一点点over,就是有点我供给大于你的需求。所以现在,我们应该要出一些让这些产品能够得到理当有的音质,不需要给到LHDC。我们会开发一些新的产品出来,这样大家都可以用。不然的话,其实LHDC本身也是要成本的。那你说给一个200块、300块的耳机,它觉得我付得起,但是99块,它可能在成本上就会抑制了,它只能用免费的SBC。但问题就是说,明明它这个设备本身也不差,但是因为这个不能用的关系,而造成它听不好,这是最大的问题。所以我们接下来这一年,就会推动这些事情,去改变整个环境,让大家都能够听到好的声音。
Q14:您在今年有没有看到一些特别亮眼的,在音质表现上特别突出的产品?
吴汉杰:比如说OWS这个领域,韶音耳机确实是不错。它给人们一个非常好的平衡感,在open feel里面,会有个自然的感觉,也不会有过分的渲染。它舍得花钱上杜比,这确实是比较特殊的地方,这是一个相当好的产品。在标准TWS来看的话,请大家认明LHDC。一直以来,我们为了要让消费者得到更好的产品,做的不仅仅只是蓝牙音频的编解码而已。我们做了很多你无法想象的质量测试,能够让消费者保证大部分的环境之下,都能够有非常好的音频体验。如果你选择了LHDC的Codec,我可以给你保证,至少在无线音频,蓝牙音频的质量上面,绝对是最好的。
Q15:除了刚讲到的这两个类型的产品之外,还有没有产品给您特别大的惊喜的?
吴汉杰:之前在OPPO曾经工作过两年多,过程之中跟小伙伴们在手机和耳机上做了一整个系统的设计,创造了OPPO Enco X2跟OPPO Enco X3这两款耳机。这两款耳机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音频工程师设计的时候,它永远都在考虑音频参数,那这跟消费者的体验是有一段距离的。所以我在OPPO的时候,其实带着小伙伴们,去找了华南排名前三的音乐制作人,给他们上了总共大约是12个小时的课,分了三个月的时间。他们直接到录音室里面去,了解音乐的制作,了解乐团,了解乐器,每次都是两个小时,每次大概都有20个人,包括产品经理跟音频工程师。所以他们对音频的了解,对音乐、声音的理解更深刻。所以这两款产品,是当初我们在花了很多技术跟实际体验结合做的产品。同一时间,当然我们都知道,其实很难去做宣传,因为用了LHDC,它可以做非常宽的上行。就这两款耳机有上行的空间音效。夸张一点说,环境不要太恶劣的情况之下,这款耳机可以取代小蜜蜂,可以直接拿来录音,以无线麦克风来做录音。它可以把整个环境音的感觉、立体声的感觉都录进去。这当然也是跟LHDC加上杜比,加上OPPO自己内部系统的极度优化做出来的。
Q16:其实您刚讲到的这个产品,是很有市场需求的。因为除了我们现在佩戴的这个无线麦克风之外,很多人很想直接用TWS耳机来进行录音、收音。当初我也开玩笑说,这产品有一点点太早做前面了。
吴汉杰:有意思的事情是,你可能看到下一代的AirPods也会有这个功能。AirPods现在已经有类似的功能了,比如说这个监听声音放大的功能。但我们当初就想说我们要更进一步,我们要做在前面。结果没想到我们在前面,没有苹果的宣传力,这就是比较缺失的地方。
Q17:您正式加入LHDC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做这个选择?
吴汉杰:就我之前在前一家公司,其实小日子过得还挺滋润,也跟一群很好的小伙伴们一起努力把市场部做挺好的。但是LHDC,不瞒您说,它是我半个小孩,是我和LHDC的前任副总(丰盛),我们两个合作开发的。这确实是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产品。而且我觉得这是一个改变整个市场跟生态,给市场有更好产品潜力的技术。所以我其实开玩笑讲,如果说再过个几年,我也会离开我原本那家公司,加入LHDC。那临时有这样的一个改变,是因为跟我一起开发的这位前任副总(丰盛),在今年年初的时候突然过世了。我已经参加了他的葬礼,遇到了很多的小伙伴们,就是一起奋斗过来的。我就下定决心了,就是我不能让它断在这边,要接下去把它做好。
Q18:最好的音质其实是需要去辩证看待的,或者是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到底怎么样去让所有人共同地认为一个好的声音是好声音?
吴汉杰:一个是你前面讲的好音质:好的音质,我们绝对可以提供。但是好的声音,需要我们所有伙伴一起努力。就像我讲的,我们的蓝牙Codec可以完全不失真地提供所有的信息给你。但是接下来在不管是耳机、喇叭这一端,任何一家厂商,它们在这一端上面把它做好,那这个就是千人千面了。但是在前面这一段(传输)是没有质疑的。我们会做到最好的音质。
Q19:关于丰盛总给您留下来的LHDC梦想也好,您觉得在这个节点发生了这样的突变,给您带来的最大感触或者感受是什么?
吴汉杰:我们要去规划未来,珍惜当下的每一天,把每一步每一步都要走好,不要留下遗憾。就像丰盛他现在走了,但我们不觉得他留下任何遗憾。但是因为这个产品,它还没有得到它应有的重视,或者说还没有办法让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它的情况之下,这也是我当初的一个梦想,必须把它继续实现。
Q20:6年前的时候,我们当时在探讨HWA(高清无线音频联盟),当时是时下可能大家关注度很高的一个高清无线的音频标准。那个时候也是无线音频爆发的开端。整个无线音频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发展,有了很多很多的新的产品。六年前没有做到的事情,在此时此刻,无线音频发展成熟到现在的这个阶段,我们有可能再做成高清无线音频标准吗?
吴汉杰:当初会去做这样的标准,就是希望提升所有音频产品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也引发了很多无线产品的爆发。但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规范,并没有办法真正落实下去,没有办法得到大家的支持。但现在,我觉得它到了一个点上,就和你刚刚讲的,音频产品爆发到一个程度,现在就是什么都有,接下来需要一个标准,让大家真的进入这个标准,得到很好的一个产品。你说Hi-Res可以吗?不见得可以。因为Hi-Res它关注点上,其实还是相对比较薄弱。它本身去考虑到点很多,没有是我们便携上面会发生的事情。它还是偏静态的一个使用上的能力,而不是在大多数所有大量的场景之下,能够得到好效果的一个规范。我可能只有1%的时间能达到这个能力,那这根本不是消费者要的。所以你讲的很对,现在来讲的话,比如说已经有成熟的蓝牙编解码可以支持这件事情,而且在接收端跟发射端的硬件已经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之下,如果有一个大家都可以认可的标准,帮助这个产业良性进步的话,我觉得现在正好是一个时间点。不然的话,其实在市面上你买一个599的东西,跟我买一个299的东西没有差异的话,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在这个点上,我觉得它现在正好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点。因为这件事情,可以帮助无线音频产业做一次重新的脱胎换骨,再次新生。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我也相信现在可以做这件事情,我也认为就是现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