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监局副局长徐景和近日介绍,我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在研创新药数量占全球的 30% 左右,这一数据不仅凸显中国创新药在研发端的体量优势,更意味着全球新药研发格局正在被中国的力量重新塑造。尤其是在 2025 年上半年,我国创新药对外授权金额接近 660 亿美元,显示出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度不断提升,这一趋势为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众汇富研究发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上的提升,正在从区域性突破转向全球化布局。
过去几年,中国制药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百济神州、和黄医药等为代表的创新药企逐渐形成了一批在全球市场具备话语权的 " 明星产品 "。这些企业不仅在肿瘤领域收获了显著成果,还积极向自身免疫、代谢性疾病等慢病领域拓展。随着研发成果的不断转化,越来越多的产品通过国际临床试验认证,并与国际制药巨头达成授权合作,推动授权金额持续攀升。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创新药的技术壁垒和差异化竞争力正被全球资本市场和医疗体系充分认可。
从宏观政策角度看,国家层面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持续加码。近年来,创新药审评审批制度不断优化,临床试验与注册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审评审批加速 " 已成为行业高频词。在药品安全与质量监管方面,国家药监局保持了高压态势,药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 99.4% 以上,为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中药创新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十四五 " 期间,已有 28 个中药创新药获批上市,中药现代化进程加速,为中国式医药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众汇富认为,政策端的持续优化将继续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展现更强的竞争力。
资金市场的反应同样值得关注。证券机构普遍认为,中国创新药板块已进入销售快速放量期。一方面,国内多款创新药陆续纳入医保目录,推动患者可及性提升,市场容量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出海战略效果逐渐显现,海外销售和对外授权收入成为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新引擎。例如,上半年多家企业宣布与国际药企达成大额合作协议,总金额刷新历史纪录。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种 " 内外双循环 " 模式不仅增强了企业营收的稳定性,也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更多信心。
此外,国际学术舞台也为中国创新药的全球化加速提供了重要平台。在 ASCO、ESMO、WCLC 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中国新药的临床数据频频亮相,并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这种 " 学术背书 " 正在提升中国新药的国际影响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市场更顺利地获得临床和商业化突破。和众汇富观察发现,中国创新药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度,直接推动了海外市场对中国新药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未来,中国创新药产业将继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研发创新活力持续释放,企业在临床试验和海外注册上的经验逐渐积累,更多产品有望进入国际高端市场;另一方面,行业仍需面对研发投入高企、国际竞争激烈、专利壁垒林立等现实问题。如何在保持研发强度的同时提升商业化能力,如何在资本市场波动中保持长期稳健发展,都是摆在企业和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和众汇富认为,未来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发展将更多依赖于研发体系完善、国际合作深化与资本市场支持的三重合力。
整体而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国际认可与商业价值提升期。产业规模跃居全球第二、在研创新药数量占比全球三成、对外授权金额创历史新高,这些成绩共同描绘出中国医药产业从 " 跟跑者 " 到 " 并跑者 " 乃至 " 领跑者 " 的跃升路径。在政策支持、资本推动与市场需求三重驱动下,中国创新药将以更加坚定的姿态走向全球舞台,成为推动全球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一转型不仅对企业本身具有深远意义,更将对全球医药格局产生长期而深刻的影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