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全国最 " 出名 " 贫困县河南省兰考,有什么特产?
过去,兰考的 " 特产 ",是风沙、盐碱地和火车站前等待 " 逃荒专列 " 外出要饭的乡亲……
今天,兰考终于有了拿得出手的特产。
靠着丰富的泡桐木材资源,现代家居制造和民族乐器产业,已经成了兰考的主导和特色产业,更让兰考成了 " 中国民族乐器之乡 "。
兰考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2022 年,兰考县被评为 " 中国民族乐器之乡 "。
这个称号当之无愧。
2022 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民族乐器行业中,有 90% 以上的音板,都取材于兰考的泡桐。
整个兰考县民族乐器的产量,差不多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这里年产古筝、古琴、琵琶、阮等 70 万台(把),乐器配件 600 万套,集聚 287 家民族乐器和配套企业,贡献的年产值有 30 多亿元。
占地 321 公顷的兰考民族乐器产业园
兰考最早开始做民族乐器的徐场村,100 多户人家中,有 90 多户都是在做民族乐器的制作和销售。
仅这一个村,一年就生产 10 多万台(把)民族乐器,年销售额达到 1.8 亿元。
为什么一个原本和民乐雅音没有任何交集的 " 穷沙窝 ",能变成中国的民族乐器之乡?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生长在兰考的泡桐,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在兰考县一共种植 1000 多万棵泡桐
兰考的泡桐木材纹路清晰、板材音质奇佳,最适合做民族乐器。
可在最初,它只是被做成生火做饭用的风箱,从没有被做成过乐器,直到一次偶然的发现。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兰考的木匠们用随处可见的泡桐,做成风箱或是电表盒这些东西,拿到城市里去卖。
上世纪 80 年代,兰考的木匠代士永带着风箱到上海去卖,恰巧遇到了上海民族乐器厂琵琶制作大师张连根,风箱鼓风时清脆的声音引起了专家的注意。
他把风箱的木板拆了下来做成音板,果然,奏出的乐曲悠扬轻柔,兰考的泡桐和民乐加工,就此有了交集。
一开始,乐器厂从兰考买泡桐的原木,到后来变成板材,这位有心的兰考木匠发现,一块长 1.7 米、宽 0.3 米的板材只能卖三四块钱,可做成乐器能卖到好几百块呢。
既然这样,那让乐器在兰考做行不行?
对于没有任何乐器制作经验的兰考人来说,这既是从门缝中透出的一丝致富的微光,同时也是一道极难逾越的门槛。
把技术引回兰考,就像当年焦裕禄种泡桐治沙一样,总有人会出现,去挑战不可能。
除了泡桐和想要甩掉穷帽子的一腔热情,其他啥也没有的兰考想做乐器,谈何容易。
1986 年春节刚过,代士永召集十多户村民卖掉了自家的树、鸡、猪,凑了 4 万块钱,开始和另外 4 个会木匠手艺的村民一起捣鼓,做乐器。
为了找到制作乐器部件的红木,他几乎跑遍了全国,1988 年才在潍坊找到了红木加工厂,第一次跟别人说起了软话:
厂长啊!人家都说兰考的要饭篮挎遍了全国,今天俺为扔掉兰考的要饭篮,也跑遍了全国,你就拉俺穷县一把吧,兰考人忘不了潍坊!
缠磨了 4 天,他终于订到了木材。
在半年时间里,他 7 次跑到上海,去请求张连根到兰考创业。
代士永和张连根
1988 年,兰考人创办了第一家自己的民族乐器厂,还用真诚和 2 万块钱的天价酬劳,请来了上海有名的制琴师,培养出了第一批兰考的民族乐器制作人。
1992 年,兰考泡桐被当时的轻工业部认定为最适合做音板的材料;
2000 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在兰考建厂;
2022 年,兰考民族乐器从业人员 1.8 万余人,打造出了三十多个知名品牌。
一个行业从无到有,民族乐器产业在兰考也深深地扎下了根。
泡桐树馈赠给兰考的,除了民族乐器这个特色产业,还有年产值 300 多亿的大产业。
改革开放之后,与民族乐器产业发展同步,兰考其他乡镇,也把目光投向了泡桐。
从简单的木器加工开始,逐渐开始转向家具行业。
1992 年,兰考全县专门加工泡桐制品的专业户只有 200 多户。
十年后的 2003 年,从事泡桐木板材加工的个体户就超过 4000 户,泡桐木装饰条加工户超过 8000 户。
随着市场的考验,兰考当地的木器加工规模与现代化程度也越来越高,2003 年全县的木加工企业就超过了 100 家,其中规上企业超过 30 家。
TATA 木门兰考工厂的生产车间
2014 年,现代家居产业开始被兰考当作支柱产业来培育,兰考很快就吸引来了索菲亚、曲美、喜临门、欧派等一线家居品牌落户。
这些上市企业扎堆兰考,又带来了家居板材配套企业 TATA 木门等一批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纷纷在兰考投资建设生产基地,立邦漆等知名企业和家居配套的五金企业也开始在兰考落子布局。
2022 年,兰考的现代家居产业总产值达到了 380 亿元,而整个产业链的总产值更是高达 800 多亿元。
2100 多家木材加工及配套企业、36 个木材加工专业村、从业人口 10 万余人、产业链完整度 60% 以上。
从卖木材到板材加工,再到现代家居产业,和民族乐器产业的发展一样,现代家居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兰考丰厚的桐木资源。
有数据显示,目前兰考全县的泡桐数量有 1000 多万棵,泡桐活木蓄积量 115 万立方米,年采伐量 2 万立方米。
俯瞰兰考县城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兰考是目前河南省唯一获批的木制品进出口基地。
以前为了防风固沙遍地栽种的泡桐,成了兰考现代家居产业的原材料 " 宝库 "。
泡桐,这种华北平原上最常见的树种,好种好活长得快,还不和农作物争夺水和养分。
它的根能固沙,树干能做板材、乐器,树枝粉碎后能做胶合板……
是的,兰考土地上那 1000 多万棵泡桐树,成了和兰考这个地名相伴相生的特产。
从焦裕禄在兰考栽下第一棵泡桐开始,绿色就开始在黄河故道的盐碱沙地上蔓延开来。
如今兰考的 " 名片 " 泡桐,可不是凭空长出来的。
《兰考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 100 多年间,兰考光是被风沙掩埋的村子就有 63 个。
要治风沙,就得先固沙,然后再种树防风。
不过,兰考不是从一开始就种泡桐的。
焦裕禄有一天下乡,看到一个农民捧着黏糊糊的胶泥往坟头上抹,农民解释,因为风太大,怕坟头被刮没了,他从地下深处挖胶泥盖住坟头,这样就不会被风刮走了。
当年兰考沙丘的样子
从当地农民那受到启发,焦裕禄带人花了 3 天时间,用胶泥把一个 20 亩的沙丘封住,然后在上面种上刺槐树固沙。
这次试验被焦裕禄形象地总结成为 " 贴膏药 " 和 " 扎针 "。
" 贴膏药 " 和 " 扎针 " 的效果不错,很快这个做法就在全兰考县开始推广。
那除了刺槐,防风固沙还有没有更好的树?
焦裕禄偶然间听到村民提到了一句 " 兰考有三宝,泡桐花生和大枣 ",经过一番对泡桐树生长习性的详细了解,他在开会时表示:听说沙土地能种泡桐,而且这种树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
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兰考县开始决定用泡桐做生态防护林的主要树种。
从此,兰考全县开始大种泡桐。
成片的泡桐林和散落在田间的泡桐树,不仅改变了兰考的自然环境,也成了当地人致富的源泉
从种泡桐开始,兰考人逐渐摸出了种树防风沙的门道:在风口成排种泡桐、杨树减小风力;在沙丘上种刺槐固定沙丘;沿着沙丘周围种白蜡条、紫穗槐,延缓沙丘流动。
泡桐树,自此以后成了兰考的象征。
历史也在不经意间回馈了兰考。
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种下的泡桐,不仅改变了兰考的自然面貌,也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成就了兰考今天的经济发展。
焦裕禄除了人们熟知的事迹之外,还有更为丰满立体的形象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焦裕禄是个 " 苦行僧 " 式的人物,但其实他不仅敢想敢干,还是个特别聪明、" 文艺范儿 " 十足的人。
焦裕禄的女儿回忆父亲时说,生活中的焦裕禄是个幽默风趣、很有情趣的人,也会跟子女在一起养小兔子,在房前屋后种瓜种豆,陪他们唱歌讲故事。
焦裕禄特别爱唱歌,在解放前参加工作队时,他还演过歌剧。
他小学就是学校雅乐队的台柱子,拉的一手好二胡,就连他的夫人,也是两人在团校学习时 " 循着二胡声追到他跟前的 "。
焦裕禄的交谊舞跳得也很好,好到连教他跳舞的苏联专家都称赞。
不过,焦裕禄学跳舞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娱乐交际那么 " 简单 "。
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的时候,曾被派到哈工大学习,后来又去了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了一年。
虽然在大连他就利用自己的文艺特长,借着给苏联专家表演文艺节目的机会,跟专家拉近关系,学了一些有关技术方面的简单俄语,但是对于回到洛矿当车间主任的焦裕禄来说,要看懂全是俄文的设备图纸,想跟苏联专家请教问题,这还远远不够。
焦裕禄和苏联专家在检查机床
可人家苏联专家下了班就要去跳舞,根本不给他 " 加班 " 学习的机会。
于是,焦裕禄就去学跳舞,一边跳舞一边跟苏联专家套近乎,请教技术问题。
当然,这舞也不是白跳的。
1958 年,36 岁的车间主任焦裕禄,带着人只花了不到 3 个月的时间,靠着一套苏联的图纸,研制出了新中国第一台 2.5 米直径的双筒提升机。
焦裕禄肩披外套、双手叉腰、面露笑容的那张照片流传最广,照片里有一棵只露出部分枝干、枝丫和几片叶子的泡桐,是他在 1963 年春天亲手种下的。
这张流传最广的焦裕禄的照片,也是当时工作人员偷拍的
在那一年的 9 月,焦裕禄下乡去查看春天栽种的树苗时说:
咱春天栽的泡桐苗都活了,十年后会变成一片林海。
今天,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栽下的泡桐树,化作一件件美妙的乐器,奏响致富交响曲。
这是属于中国的独特浪漫。
✎
THE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