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载晏
精酿啤酒更像个噱头!
拉格工艺也能出精酿好酒,像青岛的一世传奇就属于拉格工艺,第一段发酵采用 10 度以下,第二发酵低于 18 度。
如果说加了大米的啤酒不好,那青岛原浆的原料也有大米,相比之下要比大部分精酿啤酒口感更适口,这说明并不是加了大米的不好喝。
只是现在满大街都是标着 " 拉格 " 的工业啤酒,才让大家产生了刻板印象。
一、为啥大酒厂都爱用拉格工艺?
不是拉格 " 低端 ",是工业化让它 " 量产化 " 了。
拉格工艺发酵时温度控制严格(一般 5-12 ℃),酿出来的酒口感稳定,杂质少,清爽干净,特别适合批量生产。不管你在东北还是海南,喝到的某品牌拉格味道都差不多。
艾尔工艺发酵温度高(15-25 ℃),能产出更复杂的果香、花香,但就像开盲盒一样,每批酒口感可能不一样。大酒厂要保证全国甚至全球销量,肯定选更 " 稳妥 " 的拉格。
二、拉格啤酒为啥分 " 高低贵贱 "?
德国老派拉格很讲究:起源于巴伐利亚的低温发酵工艺,只用大麦芽、啤酒花、水、酵母,酿出来的酒麦香浓郁,酒体透亮。
美式拉格为啥爱加米?:美国人接手拉格工艺后遇到个难题,本土六棱大麦蛋白质含量高,淀粉含量相对低,皮壳相对厚,酿出来的酒容易浑浊,口感也糙。
咋办?加淀粉类辅料啊!大米、玉米、糖浆轮番上阵,稀释麦芽汁让酒体变清澈,成本还低。但副作用也明显:麦芽味越来越淡,喝着像 " 带气的水 ",所以美式拉格特别喜欢强调 " 酒花香气 " 。
配料表的坑咋避?:
大米不是洪水猛兽:德国传统拉格也有加大米的,只要比例合理(比如不超过 30%),口感会更柔和,适合夏天吨吨吨。像青岛原浆就有大米。
警惕 " 科技与狠活 ":玉米、淀粉、糖浆这些纯为降成本的辅料,会让酒失去灵魂;酒花浸膏、啤酒花制品虽然合法,但大概率是为了掩盖劣质原料的味道,能不碰就不碰。
三、精酿啤酒是不是 " 智商税 "?
虽然不是智商税,但 " 精酿 " 现在更像个营销噱头。
没有官方定义的 " 精酿标准 ",国外酿酒师协会倒是列过几条,比如年产量限制、原料比例等,但在国内没人管。本质区别在原料和态度现在小厂的精酿,实际可能比工业拉格还难喝,喜欢精酿啤酒爱好者经常踩雷。
优先选配料表只有 " 水 + 麦芽 + 啤酒花 + 大米 + 酵母 " 的大品牌,配料表也不是写了什么就有什么,还是大品牌 + 配料表更靠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