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灵兽第 1669 篇原创文章
零售的未来不会由某一种业态单独主导。
作者 / 十里
ID/lingshouke
1
经销商走下坡路了
王鹏是华北地区的一名快消品经销商,在这个行业已经干了十几年。上周末,他按照惯例去看了几家刚开业的硬折扣超市,回来后整个人都沉默了许久。
" 以前逛超市,心里多少有点底,现在看着货架,总觉得自己的位置越来越小。" 王鹏说。让他触动的,是那些悄然出现在熟悉货架上的 " 新面孔 "。冷冻柜里的素食、畅销的生鲜、日化区的洗发水,甚至零食,都开始出现渠道的自有品牌商品。
" 这些正是消费者买得最多、最稳定的品类。过去靠着分销这些货吃饭,如今渠道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品牌。" 王鹏的话带着无奈。
价格差让问题显得更残酷。在奥乐齐,500 毫升洗发水售价 9.9 元,而同规格品牌产品至少要十几元;1.5 升装的洗洁精只要 8.9 元。消费者普遍感叹太划算,但对王鹏这样的经销商来说," 这是我们拼命拿货也达不到的水平 "。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些产品并非以牺牲品质为代价。和过去商超推出的廉价平替不同,新一代折扣渠道不断加强供应链管理,代工厂要经过层层筛选,确保品质稳定。
换句话说,这些低价商品并不是次品,反而正在教育消费者学会 " 用更少的钱买到相同甚至更好的商品 "。
这种变化已经迅速铺开。
奥乐齐在无锡经开区和苏州世茂广场同步开出两家新店;紧接着,北京物美的首批 " 物美超值 " 硬折扣门店一次性亮相六家;随后,美团在 8 月底推出旗下硬折扣项目 " 快乐猴 ";而京东也称,将在江苏宿迁和河北涿州同时开出 5 家折扣超市,加之盒马 NB 已开出近 300 家门店。
短短数月间,硬折扣超市加速落地,全国各地正迅速进入开花的状态。
尽管玩家背景各异,但其门店模型却高度趋同:面积通常控制在 500 到 1000 平方米,SKU 数量从传统大卖场的上万个,精简至 1500 个以内,并集中锁定在牛奶、鸡蛋、零食、纸品等高频刚需品类。这种表层形态的相似性,指向了其背后共同的运营逻辑。
所以,本质的改变,则在供应链。硬折扣要求毛利只有 10% 至 15%,远低于传统超市的 20% 至 25%。在如此紧绷的空间里,经销商和分销链路被直接剔除,取而代之的是产地直采、自有品牌代工、与工厂深度绑定。
与此同时,门店摒弃精装修和繁琐促销,把节约下来的成本转化为价格优势。
事实上,即便并非硬折扣阵营的企业,也在使用类似逻辑在调改门店。永辉今年 3 月启动的裸价直采,要求品牌方必须以接近出厂价供货,并彻底砍掉进场费、陈列费、促销费等费用。
一位日化类经销商向《灵兽》透露:" 通知下来的时候很震惊,以前总代理还算有空间,但如果全类目直采,那我们基本没有位置了。" 永辉虽然并非典型的硬折扣玩家,但其 " 裸采 " 动作已经足以冲击经销商。
在山东市场,已有经销商感受到了压力。一家饮料总代理表示,部分硬折扣门店的大牌零售价格,比工厂出厂价还便宜十几个点。" 小店根本没法和这种价格竞争,销量下降了 20% 甚至更多。终端囤货减少,我们的货只能低价抛,价格体系彻底乱了。"
随着渠道自建团队直接对接工厂,曾经被视为 " 不可或缺 " 的经销商角色,正在快速被替代。物流与资金周转的功能可以自建完成,甚至有工厂主动为折扣渠道设立专项服务团队,彻底绕开代理。
" 比起人情关系,真实的价格才是决定性因素。"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永辉的裸采已经让许多经销商站在风口浪尖,而硬折扣的全面爆发,将更快、更彻底地改写整个行业的生意逻辑。
对于经销商而言,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令人咋舌的低价,更是整个商业系统正在重置的信号。过去在渠道网络中扮演关键节点的角色,如今正被新的效率模型,重新定义为可被优化的成本环节。
2
低价挤压上游供应链
硬折扣的低价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背后依赖于一整套供应链的重组,成本压力沿着层层环节传导下去。对于上游供应商和代工厂来说,这既代表着新的订单与规模扩张的机遇,也意味着利润被持续压缩的事实。
苏林是广东一家饮品代工厂的负责人,也是最早接入硬折扣渠道的工厂之一。他的工厂已有二十年历史,前几年和折扣连锁合作,啤酒订单量一度稳定增长。
" 订单规模很稳,单量比我们做传统商超时还大。" 苏林说。为了抓住机会,他更新了设备 " 投入成本近百万 "。
但紧接着的问题让他始料未及。在最新一次的例行谈判中,渠道提出了显著低于以往的出厂报价。" 前一年我们已经降过一次了,利润被压得很薄,再降下去几乎等于亏本。" 苏林坦言。最后,他的工厂被出价更低的同行替代。新投产的产能闲置下来。
业内不少人有着相似的经历。江浙地区一位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 硬折扣一方面能给工厂带来持续订单,但价格要求基本不留余地。如果跟不上,下一家马上顶上来。" 他直言,合作往往意味着 " 要么薄利多销,要么被淘汰 "。
这种情况并非偶然。
消费者看到的是价格便宜,但背后是渠道只能通过规模采购和降低供应端成本来维持平衡。" 他们要保证消费者的低价,就必须不断压缩上游的利润空间。" 一位研究零售供应链的分析师表示。
一些渠道试图通过极限削减运营成本为供应商留出空间。比如,租金低廉的选址、简单装修、能源开支压缩,甚至在部分店铺限制空调使用。这样做,短期内确实缓解了上游压力,不过这些手段终归有上限。当运营端再无可压缩时,压力自然回流到商品本身。
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些迹象。
苏林向《灵兽》透露,有些快消品在硬折扣超市的包装与常规销售不同,500 毫升的饮料,被替换成 350 毫升。总价更低,但单位成本并没有下降。这种做法看上去消费者占了便宜,其实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涨价。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质量控制。硬折扣渠道中,自有品牌和白牌商品占比正在持续走高。" 某些与大牌外观接近的包装,实际口感或效果却差距明显。" 苏林称,尽管这类情况并不普遍,却足以说明供应商在利润空间紧缩下可能做出的妥协。
" 别小看那几个点的利润。" 苏林感叹," 一旦被压缩掉,就很难在原料采购、品控投入上保持原有标准。"
从行业角度看,硬折扣的扩张是一场由零售端发起的效率重组。它借助集中订单和价格优势筛选效率高的产能,也推动不具备竞争力的工厂更快退出。
对供应商来说,这是一次无可避免的挑战,如果能在低毛利环境下稳定供货,订单规模确实会带来成长空间;但如果无法适应,前期投入很可能转为沉没成本。
当然,这场变化的核心并不是零售企业本身,而是整个产业链的逻辑。" 硬折扣的压力最终会传导到每一个环节,经销商、供货商、代工厂,没有谁能置身事外。" 一位连锁超市相关负责人总结道。
3
终端困局
如果说,对经销商的挤压发生在供应链的中游,对代工厂的压力落在产业链的上游,那么硬折扣浪潮的最后冲击,正发生在离消费者最近的 " 最后一公里 "。
在这场竞争中,遍布城市毛细血管的夫妻老婆店、社区小超市,以及体量庞大却转身迟缓的传统大卖场,都在承受着生存危机。
首当其冲的,是价格带来的碾压。
上述山东经销商坦言:" 部分硬折扣门店里,一些大牌饮料的零售价,比工厂的出厂价还要低十几个点。" 这意味着,社区小店从经销商那里层层加价拿到的货,进货成本本身就可能高过折扣店的零售价。" 你想卖都没法卖,顾客一比价就掉头去折扣店买了。" 他说。
济南的一位小店主同样无奈:" 饮料、零食销量下降了差不多三成。老顾客习惯了去折扣店买大件,在我这只顺手买些烟纸、矿泉水。"
供应链效率决定了 " 成本差异 ",这种差距不是勤奋经营、人情关系就能抵消的。当消费者逐渐形成 " 想要便宜就去折扣店 " 的习惯,传统终端便被迫降级为应急补货点,既留不住客流,也留不住利润。
更深刻的压力来自巨头的精准围剿。
夫妻老婆店和社区超市曾经的护城河,在于 " 便利性 " 和 " 邻里关系 "。但当互联网巨头携资本与数据入场,这层护城河几乎不再成立。
盒马 NB、美团 " 快乐猴 " 等普遍采用 500 至 1000 平方米的小店战略,并利用位置数据,将门店直接嵌入人口密集、家庭消费集中的成熟社区。选址不再凭经验,而是用数据演算后的 " 定点占领 "。
在品类设计上,这些新型折扣门店也与传统终端拉开距离。SKU 被压缩至 1500 个以内,集中在最高频的刚需商品上。通过这些 " 尖刀品 " 的低价像抽水机一样,把社区的核心购买力集中吸走。消费者在楼下折扣店就能满足 " 一日三餐 " 的核心需求,这让传统小店赖以生存的便利功能逐渐失效。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连发起这场零售变革的传统商超巨头自己,也成为这场终端清场中的 " 被冲击者 "。
永辉、大润发的亏损案例已经表明,超大卖场依赖上万个 SKU、数万平米面积的年代已难以为继。高昂的人力、租金和库存成本,却换不来与折扣业态相匹敌的效率与坪效。即便尝试 " 瘦身 ",砍掉部分供应商、压缩成本,调改,但这些措施现阶段看,依旧治标不治本。
于是,商超也会加入硬折扣业态,比如物美。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新开的折扣小店,也在蚕食自己大卖场的客流。
但也不全是 " 悲观 ",换个角度看,硬折扣的扩张也并非毫无隐忧。硬折扣自身也存在难题:盈利能力有限、成本持续高企,扩张越快问题越多。未来它能走多远,能否真正沉淀为零售常态,仍需交给时间和市场检验。
可以确定的是,零售的未来不会由某一种业态单独主导。硬折扣只是当下的强力变量,而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的,往往是那些能在效率与差异化之间找到平衡的参与者。(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好书推荐(扫图片中二维码购买)
中国商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竞争格局加速重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在此环境下,零售企业如何重构自身能力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迫切课题。
《推进商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与思考》一书聚焦当前商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围绕数字化转型、供应链协同、用户体验提升等方向进行系统梳理和案例分析,尝试为企业提供具操作性的思路与参考。作者曾长期从事商业经营管理工作,并一直关注和研究商业经济理论,曾亲自组织、参与国有商业企业改制、重组,指导民营商业企业的创业发展,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本书中不仅汇集了行业一线的探索路径,也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出质量、效率与动力层面的改进方法,为正在寻找 " 第二增长曲线 " 的企业,提供了一种更稳健的思考框架。
与其追求短期 " 风口 ",不如踏实夯实基础。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当下商业唯一可行的方向。希望这本书能为你提供一个冷静、清晰的参照坐标。
有温度 · 有深度 · 有态度
灵兽传媒旗下公众平台
专注零售 聚焦消费
关注连锁 / 零售 / 电商 / 消费
创业创投 / 资本对接领域
聚焦全球商业创新
精准覆盖中国商业精英人群
入驻头条 / 搜狐 / 企鹅 / 大鱼 / 一点 / 网易 / 百家 / 雪球等平台
E-mail:lingshouke@126.com
更多资讯请访问灵兽网 www.lingshouke.cn
喜欢文章点击" 在看、点赞、分享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