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锅倒油,把油在锅内转一转,让油均匀分布在锅内。
等油加热到冒烟了,把菜倒进去开炒。
噼里啪啦一顿后,锅气十足油香四溢的炒菜就完成了!
一家人吃得香喷喷,孰不知,不知不觉中,你就吃进去了 " 坏 " 脂肪——反式脂肪酸。
脂肪酸一般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目前认为,膳食中 " 少 " 一些饱和脂肪酸," 多 " 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对我们的心血管健康更好。
然而不饱和脂肪酸在一定条件下会被氢化,产生具有反式构型的脂肪酸——反式脂肪酸。
(来源 :Soogif)
反式脂肪酸则是公认的 " 健康杀手 "!
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的摄入会导致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还会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风险 [ 1 ] 。
反式脂肪酸吃多了还会影响生育功能,而且还是男女通杀的那种!
它会降低精子的总数、减弱精子活力,增加女性不孕的可能 ......
那么," 好 " 的不饱和脂肪酸是如何变成 " 坏 " 的反式脂肪酸的呢?
大多数家庭炒菜都用植物油,植物油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炒菜时的一个小动作,就会让不饱和脂肪酸转变成健康 " 刺客 " ——反式脂肪酸。
那就是,高温烹调。比如,植物油加热到冒烟再炒菜,或者反复油炸等。
如果油温过高(超过 220 摄氏度),过度或者反复加热,植物油就容易在高温下转化成反式脂肪酸。
植物油的烟点较高,等油冒烟再炒菜,说明温度已经在 200 ℃以上了,这时候反式脂肪酸已经 " 呼之欲出 " 了。随着油温的持续升高,烹饪的时间越长,反式脂肪酸生成也会越多。
不仅是炒菜,高温煎烤、油炸、烧烤,都会催生反式脂肪酸,而与之相对的,蒸、煮、炖,由于温度较低(不超过 100 摄氏度),不太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
当然,不仅是用油烧菜时要小心,平时在选择食物时也要 " 擦亮双眼 "。根据全国的调查,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来自加工食物的占 71%,其中以植物油来源的最高 [ 2 ] 。
这些反式脂肪酸特别善于隐藏,它们会 " 伪装 " 为氢化植物油,人造黄油,植脂末,精制食用油等等,隐藏在你最爱的点心糕点,汉堡披萨,面包饼干里 ......
那么,我们有应对的措施吗?
有人说,这题我会!现在的食物包装上会标注反式脂肪酸,只要看它是不是为 "0" 就行了!
确实,目前规定如果食品生产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时,营养成分表中需标注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那么,看到营养成分表上,反式脂肪酸为 0,就可以放心大吃了吗?
答案是,不要被 0 所迷惑!
根据目前的规定,反式脂肪酸不超过 0.3 克(每 100 克)就可以标示为 0 克,所以标注为 0 不等于没有反式脂肪酸!
所以,我们还需要把目光移到配料表上,警惕那些 " 披着皮 " 的反式脂肪酸,常见的有人造黄油、代可可脂、植物奶油、植脂末等等。
(某零食的营养成分表与配料表:想要完全避开反式脂肪酸,还需要看配料表 )
选购零食的时候,还是尽可能避开这些 " 坑 ",少买就可以少吃。
说了那么多,最重要的还是少吃,少吃,再少吃一点反式脂肪酸。
我们先来说说怎么减少烹饪时产生的反式脂肪酸。
简单来说,记住这 3 个关键:油温低一点,时间短一点,油的品种讲究一点。
1. 油温低一些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先改掉等油冒烟再下菜的习惯,如果是精炼油,大豆油烟点约为 238 ℃,花生油烟点约为 232 ℃,葵花籽油烟点约为 227 ℃。等到冒烟再炒菜,油温早已超标,在高温下即使短时烹饪,也会产生反式脂肪酸。
改进的方法也很简单,倒油后观察下,当油出现少量气泡的时候,就可以下锅炒菜了。讲究一点的,还可以买个专门测油温的金属温度计。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少用爆炒、煎炸、烧烤的烹饪方式,多采用蒸、煮、炖的烹饪方式。这些烹饪方式加热温度相对较低,约为 75~100 ℃ [ 3 ] 。
2. 时间短一点
无论是炒菜,还是煎炸,烧烤,尽可能缩短加热的时间,不要高温反复加工。油被加热的次数越多,氧化就越严重,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就越多。
此外,炒菜前可以把蔬菜先焯个水(热水里过一下,时间不要太长),肉切得薄一点,这样熟得更快,缩短了炒菜时间。
3. 油的品种有讲究
不同的油,里面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更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所以炒菜,煎炸的时候,可以换种油。
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的菜籽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最好只用于炖煮或者凉拌。
相对而言,脂肪酸较为稳定的大豆油、花生油和玉米油,可以用于炒菜或者煎炸。当然,还是要注意控制油温。
除了要减少烹饪时产生的反式脂肪酸,更重要的还是要 " 管住嘴 "。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摄入的反式脂肪酸的量不超过总热量的 1%,相当于 2 克 [ 4 ] 。
所以,少喝一杯奶茶、少吃一块炸鸡、奶油蛋糕、薯片,我们就离反式脂肪酸远一点,离健康更近一点!
审稿专家:马跃青
注册营养师
参考文献
[ 1 ] Willett, W.C.,M.J.Stampfer, et al. Intake of trans-fatty acids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women. The Lancet,1993,341:581-585.
[ 2 ] 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报告(2012)
[ 3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22 版
[ 4 ] Guidelines: Saturated fatty acid and trans-fatty acid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 Draft issued for public consultation in May 2018 ) .
*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相关阅读
这种肉吃得越多,患糖尿病、心血管病的风险越高!很多人顿顿都有……
筷子多久换一次好?别让这 5 个 " 省钱 " 行为,危害全家人健康
警惕!睡觉时一个不起眼的坏习惯,正让你身体悄悄 " 变臭 "!
为什么有的人 60 岁就显老,有的人轻松活到 90 岁?关键在这 5 点
9 月防病锦囊丨换季 +" 神兽 " 开学:防不胜防,要加倍严防!
想第一时间了解更多健康内容,记得把腾讯医典设为星标哦,我们每天都等待着与你的相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