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六盘水 09-04
不鼓励内卷、共情能力强:这则硕导招生帖何以走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本人 MBTI 是 INFP,白羊座,共情能力强,从不敢对学生大声讲话,导师中的老好人 "" 不鼓励内卷,除了学术上略有建树外,擅长吃喝玩乐 "" 不会做 PPT 的优先 "…… 据湖北经视报道,近日,一则风趣幽默的研究生招生咨询帖在社交平台走红。

▲资料图: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赵志明。图 /" 经视直播 " 微信公众号

9 月 2 日,当事人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赵志明回应称,最初只是想活跃一下气氛。他的本意是希望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与年轻人交流,将自己的从医、学习经验传授给他们。

以轻松活泼的网络流行梗与年轻人互动,赵志明短短数日便收获数千条评论。这其中有的是纯娱乐,有的是咨询职业建议,从这些反馈看,他显然达到了活跃气氛、与年轻人交流的目的。

其实,除了帖文内容上所传达出来的幽默、自嘲与轻松外,这样的内容之所以会引起关注,也与其所展露出来的平等交流姿态有着极大关联。

毕竟,因为师生之间天然所掌握资源的不对等,很多时候,在人们的印象中,研究生导师的形象是 " 端着的 ",学生在与导师的相处过程中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赵志明发布帖文没有那么死板,且表露出平等交流和尊重学生的意愿之后,自然能引起网友的兴趣。

这样的做法,也打破了因为职业身份所带来的 " 距离感 "。就像赵志明说的那样," 无论是学生还是患者,首先要将他们视为平等的对象,尊重他们,以他们习惯的方式交流。"

现实中,无论扮演何种角色,这种姿态无疑是可取的,也相当宝贵。也正因为宝贵和稀缺,所以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舆论场内,人们都会倍加珍惜。

事实上,这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网上与公众进行交流,不少学者开始在招生、日常教学等层面打破刻板印象,为学术界带来了一股鲜活、不死板的新风气。

像此前自称 " 长相比较可爱 " 的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邵典发布《不正经招生指南》,南开大学胡金牛教授介绍自己研究经历时的幽默自嘲,陈璟教授展现出的 " 佛系学者 " 风范,还有 "90 后 " 副教授 " 撸铁招博士 " 等,都让公众眼前一亮。

这些鲜活、个性化的内容展示,让人看到学者的另一面,也拉近了学者与学生、公众的距离。他们所展示的核心内容具有相似性:不再刻意去维护某种权威形象,而是让自己的形象变得更具体,也更贴近日常。

这些内容早已超过了 " 招生咨询 " 和 " 自我介绍 " 的范畴,不少人将其看成了学者的一种摸索:互联网时代不再困在书斋,而是试图在更公开的范围内开展一场场真诚的对话。既然是对话,那么,保持平等的姿态自然是重要的。

学术传承向来不是简单的单向传输,更多时候,这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或许只有双方做到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才可以在打破某种刻板印象的基础上,继而产出更多的优质成果。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招生 导师 武汉科技大学 研究生 教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