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主要经济体正陷入 " 债瘾 " 无法自拔,扩张的财政政策正将他们拖入一场旷日持久的 " 债务考验 "。
自 8 月底,全球长端债券抛售潮从欧洲大陆席卷而来。法国由于政府面临信任投票,市场对其财政紧缩计划的可行性产生怀疑。随后,英国因预算方案引发的担忧、日本因政局不稳可能导致的财政扩张预期,共同助推了这场风暴。
连锁反应迅速显现。英国 30 年期国债收益率触及 1998 年以来新高,日本、法国和德国的长期利率也站上数十年高位,同时伴随着英镑、欧元和日元的贬值。这股抛售潮的外溢效应也传导至大西洋彼岸,推动美国 30 年期国债收益率再度逼近 5% 的关口,并对全球股市构成压制。
(30 年期英债、美债、日债和德债正触及十多年甚至数十年的新高)
尽管此轮风波的市场波动率指标已有所回落,外溢影响相比 2022 年的英债危机更为有限,但它表明财政扩张叠加通胀中枢上移,正成为驱动主权债务风险的核心因素。
政治不确定性引爆债务担忧
本轮全球长债收益率的急剧上行,由具体国家的政治和财政事件接连点燃。
风暴始于法国。8 月 25 日,法国总理贝鲁举行记者会宣布将于 9 月 8 日对政府进行信任投票,赔率市场显示其失败并在 9 月底前卸任的可能性超过 80%。
政府垮台风险使法国财政紧缩计划实现难度大增,市场对法债担忧加剧。
单日 30 年期法债利率上行 8 个基点,法债与德债利差从 70 个基点扩大至 77 个基点。截至最新,30 年期法债利率进一步升至 4.5%,已逼近意大利 4.65% 的水平。
英国方面,首相斯塔默周一改组内阁后,市场关注即将出台的秋季预算。
预计财政大臣里夫斯因削减支出计划受阻,或将被迫在预算案中寻求更大规模的增税。
市场担心,增税可能损害经济增长,反而导致更大的财政赤字。本周二,30 年期英债收益率跃升 8 个基点至 5.72%,创 1998 年来新高,英镑兑美元下跌 1.5%。
日本方面,执政党内部的政治动荡也引发了国债市场的紧张情绪。
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日本首相石破茂核心盟友森山裕表达辞职意向,市场认为政府权力的削弱可能导致财政纪律松懈,甚至可能为了刺激经济而永久削减消费税,这将使日本本已沉重的债务负担走上不可持续的道路。本周三,日本 30 年期国债收益率因此触及纪录高位。
持续高赤字已演变成常态
和平时期的持续高赤字,已从偶发现象演变为国际惯例。
德银分析师援引历史数据指出,大规模赤字曾是战争时期的特殊产物。但如今,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美国,持续的财政赤字已成为常态:
法国自 1974 年以来从未实现过预算盈余。
(过去 200 年法国政府预算赤字,占 GDP 的百分比)
意大利的上一次预算盈余更要追溯到近一个世纪前的 1925 年。
(意大利政府预算赤字,占 GDP 的百分比)
在美国,根据穆迪公司的预测,即便不考虑特朗普时期减税政策的延长,其财政赤字占 GDP 的比重也将在十年内升至 9%。
(美国赤字占 GDP 的百分比)
债瘾难戒:风暴背后的结构性困局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海外长债收益率屡创新高,既有周期性因素,更有深刻的结构性原因。
从周期性因素看,通胀是决定短期利率走向的关键。
以英国为例,其服务业通胀持续超预期(从 4.73% 升至 4.98%),迫使英国央行无法放松货币政策。高利率直接推高了政府的付息成本,而付息成本的飙升又加剧了市场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形成恶性循环。
短期内,如果经济降温、通胀回落,央行得以开启降息,这种周期性压力或能暂时缓解。
这同样解释了为何下半年尽管美国推出新的财政支出法案,但随着通胀降温,市场对其财政问题的叙事反而有所减弱。
然而,比周期性因素更致命的,是各国政府难以戒除的结构性 " 债瘾 "。
疫情之后,为了应对经济冲击,主要发达经济体彻底抛弃了财政紧缩的旧思维,债务水平快速攀升,这带来了两大结构性难题:
一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福利支出易上难下。法国就是典型例子,其政府债务占 GDP 比重高达 114%,且赤字中高达 4% 是难以削减的基础赤字,而政治动荡使其紧缩计划更是遥遥无期。
二是高企的债务本身也带来了沉重的付息成本。根据测算,即便利率回落,未来十年美债付息成本占 GDP 的比重仍将持续上升。
最后,如今主权债券与股票之间的正相关性正在增强。
这意味着债券作为投资组合对冲工具的价值正在下降。投资者担心风险得不到对冲,就要求更高的长期收益率作为补偿,也就是索要更多的 " 期限溢价 "。
综合来看,即便未来短端利率因经济周期而下降,长端利率也难以重现过去的持续低位。在政府债务高企和期限溢价上升的双重推动下,长端利率中枢系统性抬升的风险不容忽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