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 日,宇树科技在官方社交账号发布声明:预计将在 2025 年 10 月至 12 月期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 IPO 申请材料。虽然并未给出明确日期,但这已是宇树科技自成立九年来,首次对外明确上市时间区间。从资本市场的猜测到官方的确认,这场属于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 " 高考 ",终于进入倒计时阶段。
更微妙的是,就在这份 IPO 声明发布的同时,宇树科技同步发布了一份 " 网络安全公告 ",回应今年 4 月以来关于机器狗 Go1" 存在后门漏洞 " 的争议。宇树表示,该问题系云服务密钥遭黑客非法获取所致,漏洞已于 2025 年 3 月 29 日彻底修复,隧道服务完全关闭,用户隐私不再受影响。
一边是递表节奏逐渐明朗,一边是公众对智能设备安全性的持续质疑。作为四足机器人领域的全球出货量冠军、人形机器人 " 春晚出圈 " 的焦点企业,宇树科技此刻的每一次发声,既是市场信号,也是对自身治理与信任体系的一次压力测试。
在这场聚焦 " 具身智能 " 的产业竞速中,宇树科技正在尝试用一纸招股书,回答那个最重要的问题——中国的机器人公司,真的能靠市场养活自己了吗?
一、底牌亮出,宇树的 " 商业化成绩单 "
在大多数机器人企业还在 " 烧钱跑马圈地 " 时,宇树科技已经悄悄交出了属于它的盈利闭环。
虽然《招股书》尚未对外公布,但在今天发布的官方声明中,宇树科技首次披露了 2024 年的营收结构:四足机器人占比 65%,人形机器人占比 30%,零部件产品占比 5%。这一结构图不仅清晰勾勒出其产品布局重点,也意味着这家成立于 2016 年的机器人公司,已经拥有了可被资本市场检验的财务模型。
四足机器人是目前最核心的营收来源。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2024 年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销量高达 2.37 万台,占据全球市场 69.75% 的份额,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
产品层面,宇树科技推出的 Go 系列已在市场上形成稳定认知,查阅京东官方旗舰店显示:四足机器人 Go2 定价 9997 元,Pro 版定价 2.19 万元,经典款 Go1 则为 1.6 万元。对比市场上动辄十几万甚至上百万的同类产品,宇树科技 " 高性能 + 低定价 " 的策略几乎可被视为一场 " 成本革命 "。
这并非压价换规模,而是建立在其深度垂直整合能力之上的主动选择。
与众多采用系统集成或采购模式的机器人公司不同,宇树科技高度自研了电机、减速器、控制器、激光雷达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具备完整的自产链条和控制权。这一策略不仅降低了单机成本,也在 AI 芯片与工业元器件高度依赖进口的背景下,增强了其产业韧性。
截至目前,宇树累计提交专利申请超 200 项,授权专利 180 项,技术覆盖机器人感知、运动控制、结构设计、智能算法等多个关键方向。不仅如此,宇树科技自主研发的 AI 机器人算法,在英伟达 GPU 加速的机器人仿真平台支持下,能让 H1 自主学习高速奔跑、多种高动态舞蹈动作,且可持续掌握更多不同类型的动作。
客户群体也佐证了这些技术与产品路径的落地成效。
宇树科技约 80% 的四足机器人被用于科研、教育和消费领域,其余 20% 投向工业端,包括巡检、消防等场景。这一比例,与目前其主要客户构成一致,天眼查显示:清华大学、西湖大学、中南大学、宁波大学、深圳技术大学、舟山市消防救援支队等机构,均已成为宇树科技客户。
科技产业时评人彭德宇对本人表示:这意味着,宇树科技并非仅靠 "Demo 展示 " 制造热度,而是已将产品真实嵌入应用场景。相比仍停留在研发阶段、概念阶段或 " 样机未量产 " 的同类创业公司,这一点尤为稀缺。
人形机器人板块,也正在成为宇树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作为国内较早涉足四足机器人创业的企业之一,宇树科技自成立以来,陆续推出了 XDog、Laikago、AlienGo、A1、Go1、B1、Go2、B2 等系列四足机器人产品;2023 年起,又相继推出 H1、H1-2、G1 等人形机器人产品。2025 年春节今年年初,宇树科技的 UnitreeH1 和 G1 人形机器人在京东上线销售,其中 H1 定价 65 万元,G1 定价 9.9 万元。
但从目前营收结构来看,人形机器人虽热,尚未成为主力,仅贡献 30% 营收。这也符合外界对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基本判断:热度虽高,商业化仍处早期。
今天这份声明中,宇树科技并未披露收入总额与利润数据。但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创始人王兴兴曾透露,宇树科技 2024 年全年营收已突破 10 亿元,自 2020 年以来实现连续五年盈利。尽管这一信息尚待招股书进一步验证,但在行业内,这已是极为少见的 " 盈利型机器人公司 "。
从出货量到价格策略,从自研能力到客户结构,从产品定位到财务模型,宇树科技已经走完了从 " 技术力 " 到 " 产品力 " 再到 " 盈利力 " 的商业闭环。
在机器人产业仍普遍处于 " 补贴买量、前景讲故事 " 的阶段,它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例外。
二、估值百亿背后,仍是难落地的 " 伪市场想象力 "
宇树科技已经交出了一份盈利闭环的商业答卷,但这份答卷的背面,还有不少资本市场必须直面的空白:人形机器人产品如何真正落地?消费级市场到底在哪?投资人给出的估值,能否被现实商业兑现?
这些问题,是宇树科技必须在上市前后拿出答案的真正 " 考题 "。
从融资节奏来看,宇树科技是过去两年中最受资本青睐的机器人公司之一。2024 年 2 月,公司完成近 10 亿元 B2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深创投、中网投、源码资本、经纬创投、美团战略投资部等;2025 年 6 月,再完成由中国移动基金、腾讯、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吉利资本等联合领投的 C 轮融资,募资 7 亿元,估值直接从 80 亿元抬升至 120 亿元,不到半年增长 50%。至 7 月,首程控股再次追加投资,公司估值进一步推高至 130 亿元人民币。
这样的融资强度与估值上浮,背后是市场对人形机器人叙事的高预期。但现实远没有预期热烈。
媒体报道称:2025 年开年以来,宇树 G1 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亮相后一度成为现象级产品,甚至出现 " 一机难求 " 的局面。但几个月后,转折开始出现。在多个二手交易平台,G1 的出租价格从高峰期的每日万元,跌至 3000 元以内;同时,不少用户开始以折扣价转让设备,消费热潮肉眼可见地退潮。
这并非偶然。
企事界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睿认为: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目前的全部收入,依然来自科研、教育和消费领域,尚未进入工业市场或标准化 B 端场景。换句话说,G1、H1 等人形机器人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商业应用场景,更多仍处于 " 秀肌肉、打品牌 " 的示范阶段。
更严苛的质疑来自一级市场投资人。
今年 3 月,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在公开场合表示质疑,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并不明确。他提到:" 我问过几位相关企业的 CEO,可能的客户到底在哪里?他们所说的需求方,听起来更像是自己设想出来的场景——究竟有谁愿意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来完成这些工作?"
这也是目前整个赛道的典型困境——叫好不叫座,热度高但需求弱。消费者愿意买一台 10 万元的机器人回家做什么?跳舞?举哑铃?社交话题的留存周期远低于产品折旧周期。
战略定位专家吴玉兴也表示:在工业端,情况也不乐观。虽然宇树科技强调 H1 具备多自由度、复杂动作能力,可适配巡检、服务、展示等场景,但受限于单价、续航、复杂任务执行能力等硬性指标,其距离 " 替代劳动力 " 的目标仍有技术代差。以 H1 售价 65 万元为例,远高于多数工厂设定的 20 万元以内盈亏临界点,在 "ROI 优先 " 的工业市场,依旧难以真正铺开。
归根结底,宇树科技现在面对的,是一条 " 非典型硬科技企业的估值挑战路径 ":
• 它的产品已商品化,但大多仍停留在 " 教育与展示 " 阶段;
• 它的技术确实领先,但所瞄准的 C 端市场尚未成型;
• 它的盈利闭环已建立,但增长曲线的后段,缺乏确定性驱动。
这种不确定性,也体现在 IPO 路径的选择中。
不同于智元机器人以 " 借壳上纬新材 " 方式绕道 A 股,宇树科技走的是完全的 IPO 正途——这一点被业内解读为 " 更愿意用业绩和数据说话 ",但也意味着,它必须向市场证明,高估值不是烧钱砸出来的增长,而是技术和场景的正向回报。
这种证明,并不容易。
从股权结构看,天眼查数据显示,王兴兴通过直接持股 26.97% 和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控制 6.61%,合计掌握 33.58% 的表决权,稳居第一大股东。;美团旗下汉海信息持股 8%,红杉中国通过宁波红杉科盛持股 6.92%,雷军的顺为资本持股 4.93%。这套 " 产业资本 + 财务投资人 " 的股东阵容,意味着每一轮融资背后都有业务协同的期望,也有退出周期的隐性时钟。
而时间,正是宇树科技最紧缺的资源。
资本市场已经不再买 " 无限远未来 " 的账。能否在一年、两年内,让人形机器人从秀场回归工地、从展厅走进家庭,将决定它能否撑得起这份 IPO 招股书背后的 130 亿估值。
三、资本盛宴之后,中国机器人产业路在何方
宇树科技的 IPO 进程,早已不只是它自己的事。
这场 " 招股书之前的风暴 ",关乎整个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如何从舞台走进市场,从想象落到估值,从资本进入退出通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既是一家公司上市的节点,更是一个产业试图证明自己 " 不是炒概念 " 的关键一跃。
纵观整个赛道,2025 年已成为人形机器人企业集体冲刺 IPO 的 " 窗口期 "。
优必选选择赴港上市,以 Walker 系列构建 " 工业 + 服务 " 场景布局;智元机器人则以协议转让加要约收购的方式计划借壳上纬新材,冲刺 "A 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卧安机器人、斯坦德机器人也在接连启动递表准备。而在这批公司之中,宇树科技的路径尤为特别。
它没有走借壳捷径,也没有以 " 政府项目驱动 " 拉动营收,而是选择用实际销量和盈利结构构建上市通道,辅导备案已完成。
这一选择背后,是王兴兴多次强调的态度:" 把上市当作一次高考,是过去 9 年努力的阶段性交代。"
但这份交代,显然不止于财务。
相关数据显示:整个行业已经从 2020 年的 15.8 亿元融资总额,跃升至 2024 年的 72.3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 35%。而根据产业研究机构预测,2025~2029 年期间,该赛道仍将保持超过 45% 的年均增长水平。庞大的预期之下,市场渴望的不只是想象力,更是结果。
问题在于,结果在哪里?
无论是 G1 价格跳水,还是 H1 高价难落地;无论是 C 端需求不明,还是 B 端 ROI 难算,人形机器人行业始终游走在 " 看起来很近,用起来很远 " 的尴尬中。
有专家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分为三阶段:
1. 专用机器人:解决危险场景下的人类不可替代;
2. 通用机器人:替代高频重复性岗位;
3. 大模型驱动机器人:拥有复杂认知能力与交互能力。
宇树科技当前的产品,大致还处在第一阶段的早期,最多部分进入第二阶段的边缘,而离 " 第三阶段 " 所需的认知与数据理解能力,还有不短的距离。
彭德宇指出:" 当前的机器人 AI 模型水平,大约相当于 ChatGPT 发布前一两年的程度。" 这意味着,无论是成本、语义理解、动作生成,还是任务协同能力,人形机器人距离 " 可落地 " 的那一刻仍需时日。
李睿则认为:这种现实感的存在,使得宇树科技的上市,带有某种 " 破圈验证 " 的意义。
吴玉兴则表示:如果宇树科技能够顺利上市、稳定运营、并在 1~2 年内打开人形机器人场景的实用入口,它将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真正意义上的 " 转折点式样本 ":
• 它告诉投资人:这个行业可以不靠持续融资,也能活;
• 它告诉监管层:AI 硬科技不是只有芯片,还有具身智能;
• 它告诉创业者:技术自研 + 产品低价 + 场景下沉,是一条可走的路径。
但如果它在上市之后,无法打开 C 端消费、B 端量产、技术模型,也有可能成为另一个 " 早熟但未果 " 的资本案例,进一步加剧市场对人形机器人 " 噱头型科技 " 的疑虑。
在春晚的聚光灯下,宇树科技用机器人完成了一场精准的 " 国家级出圈 ";但在即将递交的招股书里,它必须用实实在在的财务数据、订单结构、场景落地能力,完成一场更艰难的穿越:从科技叙事,穿越到商业现实。
这是所有人形机器人企业迟早要走的路,只不过,宇树科技走得最早,也最直接。
尾声:一个能站得住的样本,胜过千万次发布会
在发布会、融资新闻、样机演示频率高得惊人的机器人行业里,宇树科技做了一件相对稀有的事:把机器人卖出去、把营收做上来、把招股书提上日程。
它不是最火的那一家,不是话题最多的那一家,也不是拿到融资最多的那一家,但它可能是第一个真正走完商业化 " 前半场 " 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IPO 不只是终点,更是下一个阶段的起点。从研发到场景,从秀场到市场,宇树科技必须继续证明,它不是偶然成功的个案,而是产业可以规模化的样本。
对于整个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来说,真正的转折点,不在 Demo 和热搜里,而在有一个企业,把机器人卖出去、用起来、活下去。
如果宇树科技能做到,那就是一个值得写进产业史的拐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