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9 月 4 日,A 股科技板块迎来显著调整,成为当日市场焦点。主要指数中,科创 50 指数以 6.09% 的跌幅领跌市场,创业板指也同步下跌 4.25%;个股层面调整更为剧烈,寒武纪跌幅超 14%,被市场称为 " 易中天 " 的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跌幅均突破 13%。受科技股大幅下挫拖累,沪指与深成指也分别出现 1.25% 和 2.83% 的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近 3 个交易日 A 股虽持续调整且幅度逐步加大,但这一调整更多由结构性因素驱动,市场整体向好的走势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以 9 月 4 日盘面表现为例,消费板块展现出强劲的抗跌性,乳业、预制菜、水产、宠物经济等细分领域涨幅均超 2%;红利指数同样逆势上涨 0.5%,其中农业银行股价大涨 5.17%,成为市场稳定器。从个股普跌情况来看,当日股价跌幅达到或超过 5% 的个股仅 467 只,占全市场个股总数的比例约为 10%,并未出现全市场范围内的非理性抛售,进一步印证了当前调整的结构性特征。
当前市场的调整压力,主要集中在科技板块,而科技股此番调整的核心动因,又源于交易层面的短期博弈。回溯 8 月 12 日至 9 月初的市场行情,科技股曾经历一波连续大幅拉升,期间科创 50、创业板指累计涨幅均超 20%,还涌现出多项标志性事件:寒武纪股价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成为 A 股第一高价股;电子板块市值反超银行板块,跃升为 A 股市值第一大板块;中际旭创总市值超越东方财富,刷新市场对科技板块的估值认知。然而,如此大幅度的持续上涨,也导致板块调整压力不断积累,对于前期获利丰厚的投资者而言,落袋为安的操作需求逐步释放,成为触发此次调整的重要推手。
这一阶段同时也是科技股交易异常拥挤的时期。8 月 11 日,科创 50 指数成交总额为 303.4 亿元,仅占 A 股整体成交额(1.85 万亿元)的 1.64%;但到 8 月 27 日,这一占比已攀升至 4.5%,资金向科技板块集中的趋势极为明显,市场博弈色彩浓厚。一旦出现短期不利信号,前期集中买入的力量便可能迅速转向卖出,进而引发股价剧烈震荡。类似的交易驱动型调整在 A 股历史上并不鲜见,2020 年末至 2021 年初白酒板块的调整,便是典型案例。
尽管近三日 A 股调整幅度较大,但此前 " 科技牛 " 行情已为投资者带来了极为可观的财富增值,因此市场普遍期待 " 科技牛 " 具备更强的可持续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科技牛 " 必须锚定 " 业绩牛 ",成为与业绩增长匹配的慢牛、健康牛,而非脱离基本面的 " 疯牛 "。从 2025 年上半年业绩数据来看,科创 50 成分股中,36 家公司实现营收增长,其中 15 家营收增幅超 30%;17 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 30%,尤其是中芯国际、寒武纪等芯片企业业绩大幅增长,有效调动了市场对科技板块的投资热情。但投资者也需清醒认识到,股价增长与业绩增长的匹配是 " 科技牛 " 可持续的核心前提,若股价脱离业绩独自冲高,调整便难以避免。
寒武纪的案例更能清晰说明这一逻辑。8 月 29 日,寒武纪发布风险提示公告,不仅给出了全年营收指引、对市场盛传的 " 小作文 " 进行辟谣,更明确指出公司当前股价存在脱离基本面的风险。巧合的是,当日科创 50 指数样本调整方案同步公布,调整将于 9 月 12 日收市后生效。由于科创 50 指数规定单个样本权重不超过 10%,而经过前期大涨后,寒武纪在指数中的权重约为 15%,据此估算,被动跟踪科创 50 指数的基金需卖出寒武纪的规模约为 100 亿元。综合这些明确信号,市场本应能对寒武纪的估值作出客观准确评判,此后该股的调整并非意外。作为科技板块的风向标,寒武纪的调整逻辑同样适用于整个芯片产业链乃至科技板块,此次调整本质上是资本市场运行过程中股价向业绩回归的正常环节,而当股价与业绩重新匹配后," 科技牛 " 才能拥有更为坚实的运行基础。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