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洋
编辑丨韩成功、王东
继抽水蓄能、煤电之后,风电光伏也要有容量电价了。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 hxny3060)获悉,8 月 20 日,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山西省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下称 " 通知 ")。
通知提出,要健全发电侧容量补偿机制。发电侧容量补偿适用范围适时由煤电拓展至天然气发电、风电、光伏、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能提供有效容量的各类发电主体(不含已纳入机制的新能源)。
通知表示,容量补偿实行统一的电价标准,容量补偿费用由容量补偿标准、有效容量、供需系数共同确定。探索建立市场化容量补偿机制,推动由补偿传统机组固定成本缺额向市场保障系统长期容量充裕度转变,通过市场发现容量价格,在发电侧逐步形成 " 电能量 + 容量 " 的两部制市场价格体系。
简单来说,山西在探索将容量电价向风电、光伏、储能扩围。这在全国范围内,是继甘肃征求意见给予电网侧新型储能容量电价之后,又一个补偿范围更大的省级容量电价机制,具有开创性意义。
今年以来,在极速市场化下,风电光伏储能经历着异常艰难时刻,迫切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性收益来支撑行业走过关键期。山西的率先探索,为新能源容量电价推向全国做了有益尝试。
抽蓄、煤电容量电价率先落地
电价分成两部分,容量电价和电度电价。容量电价代表电力企业成本中的容量成本,即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在计算客户电费时,根据客户设备量或客户最大负荷需求量来计费。电度电价,代表电力企业成本中的电能成本,在计算客户电费时,以客户的实际用电量来计费。
两部制电价,是指将上网电价分为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两部分。其中,容量电价主要反映发电厂的固定成本,与发电厂类型、投资费用、还贷利率和折旧方式等密切相关;电量电价主要反映发电厂的变动成本,与燃料费用和材料费用等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单一制电价,简单来说就是根据用电量收费,用电量乘以固定费率计算电费。对于是否要实行两部制电价,业界争论很久,直到在抽水蓄能行业率先破冰。
2021 年 5 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明确要给予抽水蓄能以 " 两部制 " 电价政策,以逐步推动抽水蓄能电站进入电力市场。2023 年 5 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 48 座抽水蓄能电站的容量电价,自当年 6 月 1 日起正式执行。
2023 年,容量电价改革再进一步。当年 11 月 10 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决定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执行煤电容量电价机制。
其中,用于计算容量电价的煤电机组固定成本实行全国统一标准,为每年每千瓦 330 元;2024-2025 年,多数地方通过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的比例为 30% 左右,部分煤电功能转型较快的地方适当高一些;2026 年起,各地通过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的比例提升至不低于 50%。
每年每千瓦 330 元是什么概念?以火电巨头华能国际为例,其拥有近 1.3 亿千瓦的煤电装机,容量电价一项每年可获得近 430 亿元的稳定收益。
2024 年是中国煤电容量电价政策实施的第一年。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 2025》,全国煤电机组在该年度累计获得的容量电费约为 950 亿元,这笔费用可以折合为当年度电容量电价约 2.07 分 / 千瓦时。
抽水蓄能是重要的灵活调节性电源,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意义重大,实行容量电价很有必要。煤电体量巨大,与双碳战略要求的清洁化、低碳化方向有悖,为何也能获得容量电价支持?华夏能源网分析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有三:
一是彼时煤电刚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亏损。
在煤价疯涨的 2021 年和 2022 年,电力央企煤电业务分别亏损超千亿元和 660 亿元。2021 年,仅五大发电集团下属的旗舰上市公司,集体巨亏就接近 300 亿元。其中,华能国际的亏损最为严重,2021 年和 2022 年先后亏损 102 亿元和 74 亿元。
二是电力保供、能源安全的政治大局要求。
2021 年,大规模电荒在全国多地蔓延。第一轮拉闸限电自 2021 年 5 月始,出现在云南、广东等部分省份,引发工业企业限产;第二轮限电于 2021 年 9 月始,波及全国大量省市,规模更大、影响更严重。
接下来的 2022 年、2023 年,受极端气候影响,干旱少雨、来水偏枯,致使西南水电大省经受了多年未遇的缺电之苦。2021 年,四川 8000 万千瓦水电竟直接腰斩。川渝缺电、云贵缺电,为避免大面积拉闸限电,无奈之下只能对辖区高耗能企业限电停产。受此影响,靠西南水电供电的东部省份,也出现了电力缺口。
电荒让各界重新认识到,煤电的兜底保供价值不可或缺。要想马儿跑,就得给马儿吃草,煤电容量电价是重要的托底政策。
三是激励煤电转型灵活性调节资源的需要。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新能源将逐步发展成为主力电源,煤电将转型为调节性资源。在新能源发不出来电的时候,煤电要满发;在新能源弱发的时候,煤电要减少出力;在新能源大发的时候,煤电要停机备用。
这将带来煤电利用小时数的下降,度电煤耗升高,推高煤电经营成本。容量电价是很好的补偿机制,可推动煤电角色转换,服务能源转型大局。
全国推开风光容量电价很有必要
煤电行业推行容量电价政策殊为不易,这是在完善电价机制改革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对于鼓励竞争、全面市场化的新能源,出台容量电价政策更难,但现在从各方面情况来看,推出新能源容量电价政策很有必要。
首先,新能源电价正在 " 兵败如山倒 " 般持续下跌。
数据显示,2025 年 1-6 月,全国省间交易电量为 7311 亿千瓦时。其中,省间新能源交易电量 1544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42.9%。
与此同时,新能源交易电价正在大幅下跌。2025 年上半年,除了东北、内蒙古、河北南网等少数地方,多数省区市的风电结算均价已经滑向了 0.2 元 / 千瓦时附近,而光伏结算均价已经滑向了 0.15 元 / 千瓦时附近,山西的光伏结算均价更是滑向了 0.1 元 / 千瓦时附近。
其次,弃风弃光率大幅上升,新能源利用率持续下滑。
风电方面,有业内人士表示," 现在在‘三北地区’,风电央企测算项目收益率时,首先要考虑至少 10% 以上的限电。" 例如东北某省,2023 年底前弃风弃光问题尚不突出,2024 年弃风弃光率上升至 7-8%,而今年以来,限电已经接近 20%。
光伏的限电弃电问题更加严重。中广核新能源 2024 年年报披露,由于 "2024 年的限电同比增加 ",光伏平均利用小时数减少了 16.8%,光伏加权平均电价同比大幅下降 12.5%。某电力央企 2025 年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 ,其持有的存量新能源电站平均限电率达到 17%。
再次,新能源业主方正在陷入亏损,严重影响了新项目开发的积极性。
无论是分布式光伏,还是集中式电站,目前都出现了大面积亏损。例如,2025 年上半年,湖北省新能源平均结算电价不足 0.3 元 / 千瓦时(某企业的光伏平均结算电价约 0.28 元 / 千瓦时),相比于去年全年保障性收购的 0.37-0.38 元 / 千瓦时,降幅超过 20%,这导致湖北省集中式光伏电站普遍陷入亏损。
新能源收益率下滑、项目亏损的结果是,新能源项目开发失去动能。2025 年上半年接连两波抢装潮,1-5 月份光伏装机猛增了近 200GW,仅 5 月就暴涨了 93GW。抢装潮过后,新能源装机就断崖式下跌。6 月份,光伏新增装机仅 14GW;7 月,光伏新增装机进一步下探到了 10GW 左右。
上述三点现状,将风电光伏行业当前面临的困境暴露无遗。中国要如期实现 " 双碳 " 目标,主要力量还得靠新能源,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新能源理论装机要达到 60-80 亿千瓦。可是,收益无保障、弃风弃光严重,靠什么去推动新能源项目建设呢?
在 "136 号文 " 中,为新能源设置了机制电量与机制电价,但保障力度远远不够。以新能源大省甘肃为例,存量项目的机制电量规模只有 154 亿千瓦时,保障规模尚不足十分之一。增量项目,到 2026 年底的两批项目合计纳入机制电量的总规模,也只有 23.5 亿千瓦时;且增量项目纳入机制电量的机制电价,竞价上限 0.2447 元 / 千瓦时、竞价下限 0.1954 元 / 千瓦时,价格也偏低。
机制电价、机制电量之外,新能源行业急切呼唤新的 " 白衣骑士 ",目前看只有容量电价机制能担此重任。从容量建设上给出确定性收益,能很好激发各类资本的投资开发热情。
从抽水蓄能的容量电价执行情况看,效果非常明显。截至 2024 年底,中国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容量为 5850 万千瓦,同比增长 14.84%。截至 2024 年底,中国在运及在建抽水蓄能装机容量 20008 万千瓦,其中在运规模 4995 万千瓦,在建规模 15013 万千瓦。抽水蓄能容量电价政策,有效激活了各投资主体的建设热情。
当然,出台新能源容量电价政策,现实中还存在着诸多难点。
例如,补偿对象的确定。并非所有新能源项目都要自动获得全额补偿,补偿应倾向于那些能证明其拥有有效容量,或为系统容量充裕性做出实质性贡献的新能源项目。对新能源有效容量的认定,需要科学评估不同时段、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实际发电能力。
同时,新能源的容量补贴,要从 " 补偿成本 " 向 " 激励绩效 " 转型。更加注重激励新能源提高可用率和可靠性,而不仅仅是补偿其固定成本。对那些未能履行容量承诺的新能源项目,还要有惩罚机制。
总之,伴随着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的狂飙突进,要化解风电光伏目前面临的电价下行、利用率下跌的大难题,容量电价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山西率先迈出第一步,为新能源容量电价全国铺开开了好头,期待有更多省份跟进。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