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09-05
三天亏完1600万,电池上下游比卖车还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作者   /   吴     静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张     萌

从身家千万,到穿仓破产,仅用了三个交易日。

2025 年 8 月 8 日,周五,华南一家期货公司客户手中持有碳酸锂主力合约 1750 手,账户权益为 1620 万元。

周六周日平安无事,但是周一,8 月 11 日,开盘后,碳酸锂期货突然直接封死涨停,账户权益骤降至 700 余万元,保证金使用率升至 240%。

8 月 12 日,期货公司以涨停价 88840 元 / 吨挂单集合竞价平仓,导致该客户每手净亏损 11880 元,总亏损不仅耗尽本金 1600 万元,还导致穿仓损失 464 万元。

随后," 投资人做空碳酸锂期货穿仓亏完 1600 万本金倒欠 464 万 " 的消息就登上热搜。这一惨剧的导火索正是一则宁德时代矿产停产消息。

8 月 11 日,宁德时代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在宜春项目采矿许可证 8 月 9 日到期后已暂停了开采作业,正按相关规定尽快办理采矿证延续申请,待获得批复后将尽早恢复生产。

虽然宁德时代表示 " 该事项对公司整体经营影响不大 ",但是这则声明迅速引发资本市场的强烈反应,锂板块集体大涨。锂矿双雄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纷纷涨停,融捷股份等企业跟涨。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更是封死涨停,价格超过 8 万元 / 吨。

市场风向已然突变,一场 " 反内卷 " 的风暴同样席卷锂业。显然,碳酸锂期货市场上的这名投资人,因为后知后觉,直接酿成眼前的大亏损。

政策出手整治过剩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内卷已众所周知,而上游锂矿竞争的惨烈程度,实则更甚。

2022 年底,随着国内外锂矿新项目陆续投产,下游电动汽车销量增速开始放缓,锂供需关系发生根本性逆转,碳酸锂价从 2022 年近 60 万 / 吨的历史高点一路暴跌至 2025 年中的 6 万元 / 吨的关口,直接击穿锂矿企业的成本线。

锂业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2025 年 1 — 6 月,中国碳酸锂产量同比增长 32%,而表观消费量仅增长 25%,供给过剩量达 2.8 万吨。

7 月 3 日,工信部就召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 14 家锂电企业进行会谈,明确要求依法依规治理无序竞争,杜绝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行为,并带领 33 家头部企业签署《行业自律公约》,签字起即开始阶段性减产控产,以缓解碳酸锂产能过剩问题。

监管部门同时也在加快治理锂资源违规开发乱象。

7 月 14 日,宜春市自然资源局下发通知,要求当地 8 家涉锂矿山企业编制储量核实报告,并在 9 月 30 日前完成报告编制,因这些矿权存在 " 规避审批权限、越权办理手续 " 等问题。

《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早期这些矿权以 " 陶瓷土矿 " 或 " 瓷土矿 " 名义申报,审批仅需市级部门,实际上这些矿产富含锂资源。根据国家规定,锂矿作为战略性矿产需上报至省级以上自然资源部门审批。

7 月 17 日,因违规开采问题,藏格矿业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藏格锂业已被责令停产、整改。其背后的问题在于其依托的察尔汗盐湖钾镁矿采矿权仅登记钾盐开采,未包含锂资源开采许可。

8 月 11 日,宁德时代宜春项目的停产公告犹如一声惊雷,终于将锂矿行业惨烈的 " 反内卷 " 战况推向台前。

第二天,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向全行业发出一封倡议书,呼吁锂产业链企业共同防止 " 内卷式恶性竞争 ",共同营造公平公正、平稳有序的市场环境。

锂价是否真的见底

2024 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整体呈现先涨后跌再反弹的走势,全年均价约为 9.1 万元 / 吨,较 2023 年的均价下跌约 65%。中国锂业普遍进入亏损通道。

天齐锂业实现营业收入 130.63 亿元,同比下降 67.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79.05 亿元,同比下降 208.32%,这是公司自 2013 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年度亏损。

赣锋锂业,营业收入为 189.06 亿元,同比下降 42.66%;归母净利润为 - 20.74 亿元,同比下降 141.93%,同样为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

2025 年上半年,尽管锂产品销售价格同比下降,但天齐锂业通过定价机制优化、投资收益以及汇兑收益增加,归母净利润为 8441.06 万元,上年同期亏损 52.06 亿元。

而赣锋锂业通过全产业链协同效应、锂电池业务增长,以及随着自有矿山比例的提升,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亏损 5.31 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 7.6 亿元,同比大幅减亏。

尽管如此,整体锂业盈利情况还是岌岌可危。业内普遍认为," 反内卷 " 政策的执行力度将成为决定锂价的关键,也是锂业市场状况好转的关键。

2025 年 7 月下旬,在政策压力下,碳酸锂市场呈现了短暂的拉涨。期货主力合约从 6 月下旬的 5.84 万元 / 吨飙升至 7.71 万元 / 吨,30 天内暴涨 32%;现货市场电池级碳酸锂报价突破 7 万元 / 吨,半个月内累计上涨超 20%。

宁德时代停产后,市场情绪再度升温。8 月 18 日,碳酸锂期货市场主力期货的价格强势逼近 9 万元 / 吨大关。

8 月上旬,瑞银上调了对锂价格的预期,认为 " 锂价格下行周期最糟糕的阶段已经过去 "。在国内供应收紧的预期下,瑞银将 2025 — 2028 年锂辉石的价格预测上调了 16%~27%,锂化工品(含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价格预测上调了 5%~14%。

高盛则持谨慎态度,认为中国锂市场这种扰动是局部的、可逆的,且全球锂供应本质上是灵活且充裕的。在全球固有的过剩产能面前,锂价的反弹是脆弱的,下行风险依然存在。

电池回收,比锂业更卷

如果说锂矿业还在叫苦不迭,那相关的电池回收行业早已是雪上加霜。

电池回收行业目前主要包含三种业态:梯次利用、湿法回收以及正极材料再生。然而,这三类业务均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压力。

梯次利用方面,由于安全法规日趋严格,加之碳酸锂价格持续走低,使用旧电池的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甚至已高于新电池,导致该模式发展困难重重。

湿法回收的终端产品主要为碳酸锂。受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除少数头部企业凭借渠道与规模优势尚可维持外,绝大多数企业已陷入亏损状态。

正极材料再生领域则面临技术迭代快的挑战。现有产线需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资金压力巨大,行业整体盈利困难。

和锂业类似,电池回收行业的内卷也源于产能过剩。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汽车商业评论》,电池回收行业 " 产能过剩 " 和 " 价格倒挂 " 的根源是政府的无序补贴和低门槛政策,大量民营资本涌入,无需过硬的技术和竞争力就能参与竞争,进一步刺激了远超出市场实际需求的产能扩张。

" 大部分进来的企业没什么手艺可言,技术含量低,业务模式初级,比如只做打粉这种物理破碎的初步加工。市场参与者众多但规模小,是小的各种资本涌入,而非大资本主导,导致行业集中度低,导致竞争无序。" 这位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 18 日,国内电池回收相关企业现存量达 18.83 万家。从注册量角度来看,近十年来相关企业年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 2.77 万家相关企业,其中前七月注册量达 2.6 万家,同比增长 7.51%。

尽管退役电池总量增加,但回收企业数量和产能扩张速度远高于电池退役增速。僧多粥少局面日益加剧。

" 就像报废车从 100 万辆涨到 1000 万辆,涨 10 倍,但回收厂从 1 万家暴增到 100 万家,涨 100 倍。每个厂都觉得市场变小了,因为分蛋糕的人多了上百倍。" 这名人士透露," 武汉周边电池回收企业开工率不到 30%,这在全国都很普遍。"

阅兵中的中国车,争夺长安街一号位

全球汽车盗窃产业的一次革命?

或许,创纪录订单的回旋镖已在路上

上汽 " 八连涨 " 背后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期货 宁德时代 涨停 投资人 宜春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