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时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没有出现过以下 " 症状 ":
在学校看到别家孩子成绩进步飞快,就觉得 " 他一定是报补习班了,我们家娃也得报这个补习班 ";
在公司看到同事业绩好,就觉得 " 他一定是天天加班卷出来的 ";
网上和人争论的时候,看到对方着急反驳,就觉得对方一定是理亏破防了,于是继续猛攻;
看到有人抬头对你笑了一下,就马上脑补了一出感情戏:"TA 一定是喜欢我!"
……
如果你中了不止一条,那得当心了。虽然这些想法非常普遍,很多人都不认为有什么问题,觉得对生活毫无影响。但这些想法背后都隐藏着同一个逻辑硬伤——肯定后件谬误。
估计大家刚看到 " 肯定后件 " 这几个字,都会觉得一头雾水,这真的不是打错字了吗?
其实," 肯定后件 " 是逻辑学中常见的一个名词。
简单来说,就是从结果反推出原因,把结果当作原因的必然条件。
如果放在一个命题中,就是因为后件(命题的结论)成立,就想当然地倒推出前件(命题的条件)也自动成立。
举个例子:
" 如果出国留学,就要学外语 ",这是一个真命题,因为它符合我们普遍的认知。
但是,我们可不可以从这个命题倒推," 如果学外语,就是为了出国留学 " 呢?这当然就行不通了。
因为,一个人学外语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是为了应对考试升学,可能是为了去外企工作,也可能是想要无障碍看美剧、读外国小说等等,出国只是其中一个选项。
客观来讲,我们人类的大脑喜欢简单归因,这种遵循直觉、由果溯因的推理确实省时省力。
但它往往忽略了其他可能性,导致我们判断失误、沟通受阻,甚至引发不必要的误会。
那怎么才能规避这类逻辑错误呢?尤其是,怎么让孩子避免形成这种错误的认知呢?
那就要从命题之间的关系下手了。
这里先给大家卖卖关子,想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不妨和孩子报名我的思辨小课吧。
每两周,我都会更新一节视频课,从孩子熟悉的日常话题出发,一起攻克一个新的逻辑难关。总计 20 节课,目前已经更新到第 14 课了。
每两个月,我还会举行一次思辨直播互动课,和孩子们在线深度互动。
如果大家想考察孩子对数理逻辑的兴趣,但又苦于没有合适的学习内容,这门思辨小课一定是你的不二之选。
当然,大朋友也建议听一听。逻辑思维不是数学家的专利,而是每个想要清醒思考、理性表达的人,都必须具备的技能。
如果你也想:
看清别人观点中的漏洞,不被轻易带节奏
判断事情更冷静、全面
表达观点更清晰、更有说服力
那还等什么呢 ? 这门思辨小课正是你需要的。
如果你对思辨小课还有疑问,欢迎先添加助教详细了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