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被海量信息包围的时代中,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表达方式、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成长路径等。然而,不同平台、不同创作者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那些看似用来打发时间的轻松内容,可以带来短暂的兴奋,却难以沉淀为真正的收获。而那些深度的内容,有的却能带来持久的冲击和感悟,甚至改变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
因此,学会 " 有意识地筛选信息 " 很重要。信息深度和长度本身就是一种门槛,优质内容的诞生离不开创作者的时间、精力和深度思考,而我们对内容的吸收也需要相应的投入。
以下是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01. 改变信息获取的场景
改变信息源,最快的方式是改变信息获取的 " 场景 "。很多时候我们试图靠 " 自律 " 来改变信息习惯,结果发现往往以失败告终。因为很多时候环境的力量大于个人的意志力。我们的大脑是 " 懒惰 " 且习惯于走捷径的,如果获取娱乐信息的路径过于便捷,那么它自然会选择阻力最小的方式。
因此,与其和人性对抗,不如顺应人性,从源头上调整我们的环境。如果想多读书,就把书放在床头、沙发、工位上;如果你想减少刷短视频的时间,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卸载那些让你沉迷的 APP,或者利用手机自带的功能设置使用时间限制。
当获取信息的 " 场景 " 被有意识地调整后,你会发现那些更有价值、需要付出更多专注度的信息,反而更容易进入你的生活,成为习惯的一部分。
/02. 学会高效筛选信息源
我们要学会筛选信息,从根本上提升信息质量。这就像是为大脑建立一个高质量的 " 信息精选集 ",确保每一条进入你视野的信息都能为你所用。
首先,关注创作者,而不是平台算法。找到那些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的创作者,关注他们的动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平台算法根据你的点击历史和偏好推荐的内容。
其次,设定信息优先级。把你常看的内容分为三类,并有意识地分配时间比重:必看(对你的工作、成长有直接帮助的)、选看(拓展视野,但并非紧急的)、可不看(纯娱乐或低信息密度的)。
最后,定期清理信息环境,就像定期整理房间一样,清理那些不再对你有价值的订阅号、博主和 APP。打造一个干净、精简的信息环境,不要让过时的、低质的信息瓜分注意力。
/03. 汲取源头活水,不止于支流
把最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优先分配给那些经过时间验证的经典著作、专业领域的权威论述,以及真正有深度的经典电影、纪录片吧。
这些内容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知识密度高,阅读它们需要更多耐心,但每一次深入的理解,都是一次认知升级。有时我们会突然发现:原来社交媒体上许多被热传的 " 高见 ",早在经典中已被深刻讨论过,而它们只是对原始思想的零散截取或片面解读。
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更坚实、更系统的知识框架,更能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那种通过慢慢研读、逐渐领悟所带来的成就感,是刷再多短内容都无法达到的。
总而言之,意识到信息源对我们的深远影响,并有意识地为信息设置门槛,主动进行筛选是很重要的。把注意力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才能让我们持续成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