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桔子 09-05
再过几年,日本人或许只能购买中国电视机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快刀财经 Author 快刀财经编辑部

作者 |   唐纳德   来源 | 快刀财经

图片|快刀财经资料图  

9.3 阅兵以其震撼之势影响全球,尤其是一些日本网友通过海信电视直播,目睹了中国大国风采。不过,今天笔者想谈的,并非两国之间冰与火的历史,而是上述提到的一个不显眼的词语:电视机。

可以先看一个例子。

在今年东京秋叶原的家电卖场里,一位日本主妇对着两台电视机反复比对——左边是索尼 XR 系列,右边是海信 E8K,两者画质参数相差无几,但后者价格少了 3 万日元。

最终她选择了海信,这个十年前在日本还鲜少有人问津的中国品牌,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日本随处可见,而二十年前,这里还是松下、索尼、东芝的 " 主场 "。

从 " 日本制造 " 垄断全球电视市场,到中国品牌占据日本近半份额,这场产业更迭的背后,藏着日本电视机产业从巅峰跌落的无奈,更折射出全球制造业格局的深层变革。

借以电视机,最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制造业与日本制造业,谁强谁弱?

  日渐衰落  

回溯日本电视机的黄金时代,足以用 " 统治级 " 来形容,因为日本在家电领域拥有一个庞大商业帝国。

20 世纪 50 年代,松下推出首款黑白电视,开启日本电视产业征程;到了 60 年代,索尼又研发出特丽珑显像管技术,让日本彩电在画质上实现代际领先,1970 年大阪世博会上,松下展出的 49 英寸超大屏彩电,更是让全球惊叹 " 日本制造 " 的实力。

时间走向 80-90 年代,已经处于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期的日本,其电视企业凭借技术壁垒和品牌优势,垄断了全球高端市场—— 1990 年,索尼、松下、东芝三家企业的全球电视出货量占比超过 40%,在欧美市场,日本品牌几乎等同于 " 高品质电视 " 的代名词。

对比之下,那时,中国尚处于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电视企业还在靠组装代工生存,核心部件如显像管、芯片全部依赖进口。

日本电视此时领先并不奇怪,整个制造业处于上升期,如日本造汽车逐渐占据全球近三分之一份额,工业产业每年按高于 10% 以上的速度递增。

资本,往往是逐利的,在此大背景下,日本家电产业也就整整处于行业顶尖位置。

但转折点在 21 世纪初悄然到来,日本企业好似开始落伍了。

比如,当全球电视产业向液晶技术转型时,日本企业却陷入了 " 技术路径误判 " 的陷阱。松下坚持押注等离子技术,认为其在对比度、响应速度上的优势能碾压液晶,甚至在 2009 年豪掷 6000 亿日元收购日立、先锋的等离子业务,试图打造 " 等离子帝国 "。

索尼虽然是制造业大牌,也在固守 CRT 技术的优势,迟迟不愿放弃特丽珑生产线。这与当前日本丰田车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上的慢节奏如出一辙。

反观韩国三星、LG,果断 all in 液晶技术,快速抢占市场。等日本企业意识到错误时,已经错失了关键窗口期—— 2013 年,松下宣布退出等离子业务,此时液晶电视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 80%;索尼的电视业务从 2005 年开始连续 13 年亏损,不得不出售海外工厂缩减规模。

不妨通过一些数据,可能更能直观体现日本电视的衰落。据 Omdia 统计,2010 年日本品牌全球电视出货量占比还有 28%,2024 年已跌至 9%;在本土市场,松下的份额从 2018 年的 16.8% 暴跌至 2024 年的 8.8%,东芝更是退出了消费级电视市场。

曾经的 " 技术王者 ",如今只能在高端小众市场艰难求生,而这一切,本质上是日本企业在产业变革中 " 路径依赖 " 和 " 决策迟缓 " 的必然结果。

因此,过度迷信既有技术优势,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被时代甩在身后。

  国产机征服日本市场  

谈及现今的全球家电市场,与日本电视产业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品牌的强势崛起,而征服日本市场,成为中国电视产业全球竞争力的一个鲜明的产业现象

如今的中国,早已是全球电视产业的 " 核心玩家 "。

以 2024 年为例,中国电视企业全球出货量占比达 30.2%,首次突破 30% 大关,其中海信、TCL、小米三家合计份额达 31.3%,超过三星、LG 的 28.4% 总和,在 75 英寸及以上的大屏市场,TCL、海信的份额分别达 15.0%、14.6%,逼近 LG 的 15.1%,打破了韩企对大屏市场的垄断。

具体方面,据海外网报道,2024 年中国主要电视机品牌出货量份额首次超过韩国企业。

英国市场调研机构奥姆迪亚(Omdia)发布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电视机品牌 TCL、海信、小米的合计出货量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达到 31.3%,首次超过韩国三星和 LG 电子(28.4%)。

其中,海信长期以接近 15% 的市场份额稳居世界前二。

其实也正是这样的全球优势,最终转化为对日本市场的 " 渗透力 "。《日本经济新闻》与 BCN 的联合数据显示,2024 年 1 — 9 月,中国品牌在日本电视市场的份额达 49.9%,7 月后更是连续单月超过 50%。

如果拉通全年来看,海信以 25.4% 的份额登顶日本市场,成为首个在日本拿下电视销量冠军的中国品牌,TCL 也以 9.7% 的份额跻身第四,超过了松下、夏普等本土品牌。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品牌的征服并非靠 " 低价策略 ",而是靠 " 技术 + 本地化 " 的双重优势。

突破不仅仅是市场占有方面,技术层面,中国企业实际上也摆脱 " 组装代工 " 的标签。

海信自研的信芯 X 画质芯片,能针对日本用户喜爱的 " 电影模式 " 优化色彩还原,其推出的 Mini LED 电视在日本专业评测机构的画质评分中,超过了索尼 XR 系列;TCL 华星光电的 ADS Pro 硬屏技术,解决了液晶电视视角偏色的问题,契合日本家庭 " 多人围坐看电视 " 的场景需求。

当然,进军日本市场,得到消费者认可是第一前提,在本地化运营上,中国品牌更是精准踩中日本用户的痛点,针对日本住房空间小的特点,推出超薄机身、可壁挂的小尺寸电视;联合日本本土内容平台,预装 NHK、富士电视台的流媒体应用。

甚至在售后上,提供日语 24 小时客服和上门安装服务,这些细节让中国品牌逐渐打破了日本用户对 " 本土品牌更靠谱 " 的固有认知。

中国电视能征服日本,往深入地讲,是目前 " 全球产业链整合能力 " 与 " 本地化需求响应 " 的结合。从上游的京东方、华星光电面板制造,到中游的芯片研发、整机设计,再到下游的渠道铺设、售后服务,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电视产业链,这不仅降低了成本,更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简单地看,当日本用户开始关注 " 低功耗 " 时,中国企业能在 3 个月内推出符合日本能效标准的新品,而日本企业往往需要 6 个月以上。这种 " 快速迭代 + 技术对标 " 的能力,其实也就是中国品牌撕开日本市场的关键。

透过电视产业的此消彼长,我们看到的是中日制造业之间日益扩大的 " 鸿沟 ",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差距,而是产业生态、创新模式、市场响应能力的全方位差距。

  中日制造业两面相  

日本制造业的问题,在电视产业上暴露得非常立体。

第一个是 " 技术封闭性 "。

我们拆解下来并不难发现一个现象,日本企业习惯在内部搞技术研发,不愿与外部合作,比如松下在等离子技术上拒绝开放专利,导致上下游产业链无法协同,最终被开放的液晶生态淘汰。

这在汽车领域也是如此,你几乎可以看到中国车企与大众等德国企业合作的各种消息,相比之下,中日车企的合作声量和动静,是不是小得多?

第二个,可以算作是 " 战略保守性 ",终身雇佣制和层级文化导致决策缓慢,2010 年前后,当中国企业开始布局智能电视时,索尼、松下还在纠结 " 是否要加入互联网功能 ",担心影响传统画质优势。

在此之前,日本帝国诞生了包括阿米巴经营在内众多企业管理哲学思想,一度成为中国企业学习的楷模,随着时代产业红利日渐稀释,这些思想逐步被新的观点取代,并非说原有的企业管理方法失效,而是时代,今非昔比。

三是 " 资源分散化 ",比如说,日本企业普遍存在 " 多元化陷阱 ",松下把大量资金投入核电、电池业务,东芝涉足半导体、医疗设备,导致电视业务的研发投入被严重挤压。

而中国企业如海信、TCL 虽然亦在推动多元化转型,但好歹在电视上也还能通过成立独立上市公司或者子公司以求坚持 " 聚焦家电主业 ",每年将营收的 5% 以上投入研发,2024 年海信研发投入达 120 亿元,远超索尼电视业务的研发费用。

进一步看,两国制造业的效率也日渐拉开差距。

谈及如今的中国制造业,人们不再用密集型、劳动力等词语,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制造业正在以 " 智能工业 " 为核心实现弯道超车。

国家层面政府推动的 " 智能制造 2025" 战略,让 5G、AI、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TCL 的惠州工厂,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将电视生产周期从 15 天缩短至 5 天,不良率下降至 0.3%;海信的青岛研发中心,利用 AI 模拟测试,将新品画质优化时间从 3 个月压缩至 1 个月。

这种 " 智能化 + 规模化 " 的优势,让中国企业既能保证品质,又能快速满足全球不同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形成了 " 产业链协同创新 " 的生态。

我们以京东方为例,一家工厂在研发出柔性 OLED 面板后,能快速与 TCL、小米共享技术,推动中国电视企业在折叠屏、卷曲屏等新形态产品上领先全球;华为的鸿蒙系统与电视企业合作,让智能电视融入 " 万物互联 " 生态,提升用户黏性。

这种制造业生态的差距,正在影响更多产业。除了电视,中国的空调、冰箱在日本市场的份额也在快速增长,2024 年中国空调品牌在日本的份额达 22%,较 2020 年翻了一番。

而日本制造业的困境还在蔓延,汽车产业面临电动化转型的压力,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 2000 年的 20% 跌至 2024 年的 6%。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在全球化竞争中,制造业的胜负不再取决于单一技术的领先,而是取决于 " 产业链效率 + 创新速度 + 市场响应能力 " 的综合实力,而这正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所在。

从日本电视的衰落,到中国电视的崛起,从这场产业变革可以获取到的经验是,没有永远的 " 机械工业技术的王者 ",只有永远的 " 时代创新追随者 "。

对于日本企业而言,若不能打破 " 路径依赖 ",加快决策效率,未来在更多产业中可能失去竞争力;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征服日本市场只是起点,如何在高端技术上实现更大突破,避免陷入 " 价格战 " 陷阱,才是长久之计。

再过几年,日本人是否只能买中国电视,或许还需时间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制造业的重心正在向中国转移,而这场转移的背后,是产业生态、创新模式和市场逻辑的全方位重构。

更多文章

名创优品孵化出一家独角兽;字节大模型核心中层离职创业

微信又双叒调整推送规则啦~ 如果没给我们标星,新鲜内容很容易被信息流 " 埋 " 掉!

赶紧点击右上角「⭐」标星,每篇推文都会优先出现在你的列表,新内容一更新就能第一时间找到,咱们再也不缺席~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松下 索尼 海信 日本 制造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