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婉秋
美编丨李成蹊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又到 A 股上市公司半年报 " 交卷时刻 ",不同行业板块公司的经营轮廓逐渐清晰。
大部分企业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中期答卷,展现出上市公司稳健运营的态势。
最近,九号公司披露了 2025 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 117.42 亿元,同比增长 76.1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达 12.42 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108.45%。
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九号公司就已经成功突破去年全年的盈利规模,拿到了非常亮眼的业绩。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两轮车生产与消费国,在市场容量渐趋饱和及新国标政策全面落地的双重压力下,行业已步入激烈的白热化竞争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九号公司是如何成功突围,成为逆袭典范?
01
借势 " 新国标 ",领跑两轮电动车
在两轮电动车行业,2012 年才成立的九号公司,绝对算是新玩家。
在此之前,行业内便已经存在雅迪、爱玛、新日、台铃等多家实力强劲的两轮电动车企业,尤其雅迪和爱玛更是行业内的领头羊。
但九号公司能够杀出重围,成为强势黑马,与 " 新国标 " 的推出密不可分。
2018 年 5 月,我国正式发布《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内普遍称为 " 新国标 "),该标准自 2019 年 4 月 15 日起正式进入强制执行阶段,标志着电动两轮车行业迈入规范化管理的新阶段。
在新国标的具体条款中,明确将此前范畴较广的电动两轮车进行了精准分类,具体划分为三大类:电动自行车、电动轻便摩托车以及电动摩托车。值得注意的是,为确保产品安全性能符合统一标准,新国标明确要求这三类电动两轮车产品均必须完成并取得 "3C 认证 ",未通过该认证的产品不得进入市场交易与使用。
九号公司抓住了这个时间窗口,果断进入市场,携首款搭载真智能 1.0 系统的智能电动车入局,该系统创新推出无钥匙解锁、精准防盗和智能续航管理等功能。
九号公司将自家电动两轮车产品定义为 " 智能两轮电动车 ",一度成功引领了当时行业智能化的浪潮。
时隔六年,为了解决两轮电动车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工信部再次推出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并于 9 月 1 日正式实施。
与之前相比,这一版被称作史上最严的 " 新国标 ",对车辆提出多项明确要求:塑料件占比需低于整车质量 5.5%,铅酸电池车型重量上限放宽至 63kg 以增续航,经营性用车要装北斗定位,取消脚踏骑行强制要求,最高车速不超 25km/h。按规定,2025 年 12 月 1 日后在售车型须符合新标,大量 " 旧标车 " 进入退场倒计时,以至于不少车企无奈选择打折促销。
对于整个两轮电动车行业而言," 新国标 " 落地实施,肯定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毕竟,大多数企业不但亟须承担清库存的压力,还需要承担合规所需要的高昂成本。
然而,由于九号公司很早就已经将 " 新国标 " 相关要求落实到产品研发中,因此其不仅没有因为 " 新国标 " 实施而受到冲击,反而因此吃尽了红利,在两轮电动车行业内成为中坚力量。
据奥维云网的统计数据,在电动两轮车头部品牌中,九号公司的销量增速一骑绝尘,高达 99.5%。
2025 年上半年,其中国区销量高达 239 万台。市场份额方面,九号公司实现了飞跃式增长,从 2020 年的 0.2% 稳步攀升至 2024 年的 4.4% 。截至 7 月,九号公司累计出货量成功突破 800 万台大关,值得一提的是,从 700 万台增长到 800 万台,九号公司仅仅耗时 64 天。
显然,在最近半年时间里,九号公司无论市场扩张速度还是产品受欢迎程度,表现都非常突出。
02
行业存量时代,股东大规模减持
正当九号公司业绩表现备受业内外关注时,公司实际控制人却启动了大规模减持计划,通过套现获取资金。
根据九号公司 8 月 2 日发布的公告显示,5 家由实控人掌控的外资股东,计划转让 1438.89 万份存托凭证,这部分存托凭证占公司总股本的 2%,转让价格定为 54.79 元 / 份,据此计算,此次套现金额将超过 7.88 亿元。
这 5 家境外企业由九号公司创始人高禄峰、CEO 王野实际控制。具体而言,二人通过其控股企业实现对这些境外子公司的直接管理。
这也意味着,倘若此次存托凭证减持成功,那么减持后获得的资金将全部进入两位实控人的 " 腰包 "。
显然,实控人在公司业绩向好时的减持举动,与其亮眼的业绩表现形成了鲜明反差。
这种 " 业绩创新高,股东加速走 " 的现象,归根结底,其实折射出的是资本对于九号公司单一业务结构存在深度担忧,以及对其业务增长可持续性的不安。
众所周知,九号公司目前业绩增长的核心业务是智能电动两轮车。
财报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智能电动两轮车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68.23 亿元,同比增长 101.70%,约占公司营收的 58%,中国区销量达 239 万台,同比增长 99.5%,增速远超行业平均的 29.5%。
主营业务强劲自然有助于企业在市场上快速成长,但其背后却也隐藏着严重的结构性风险。过度依赖单一业务线,一旦其出现问题,那么对于公司的打击可能会是致命的。
当前,中国电动两轮车市场的保有量已突破 4 亿台,行业发展阶段正逐步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竞争,市场饱和态势持续加剧。
从具体数据来看,据艾瑞咨询统计,2025 年电动两轮车行业销量预计将达到 5000 万台规模,但增速表现已明显放缓:不仅同比增速从 2020 年近 30% 的高位回落至不足 5%,与 2024 年的增速相比,也呈现出断崖式下降的态势,市场增长动力逐步减弱。
随着国内电动两轮车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产品的红利在未来可能会日渐稀释。
尤其雅迪、爱玛等传统巨头正通过 " 智能化下放 " 策略,将高端功能渗透至中低价位产品挤压市场空间。
在激烈的价格战竞争下,虽然九号公司凭借智能化的产品定位和年轻化的营销策略,目前业务增速表现很亮眼,但其要承担的增长压力其实并不小。要想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其难度也可想而知。
03
产品质量陷争议,亟须建立品牌信任
一直以来,九号公司能先后借助两波 " 新国标 " 的红利,在电动两轮市场脱颖而出,与其在研发上持续投入密不可分。
2025 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码,以 49.5% 的同比增幅将研发资金提升至 5.22 亿元,同时组建了 1786 人的研发团队,这支核心力量占公司总员工数的比例高达 31.55%。在技术成果积累上,截至上半年结束,公司已手握 5982 项全球性知识产权,还在行业标准制定中占据重要地位,主导或参与了 110 余项国内外技术标准的构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上年同期相比,公司研发投入在总营收中所占的比例出现了下滑。
更令九号公司忧虑的是,其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等方面却逐渐暴露诸多问题。
近期,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对外公布了电动自行车抽检结果,在 54 批次不合格产品名单里," 九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九号 TDT115Z" 等型号产品被明确列出。这一抽检结果直接反映出,九号公司在产品出厂前的质量管控环节存在疏漏,导致部分产品未能达到相关质量标准要求。
此外,九号电动车因 " 非法改装 " 问题引发了不少公共安全隐患。
此外,银川交警发布的宣教视频指出,九号电摩已成私自改装典型,电池、控制器、电机 " 三大件 " 及减震等部件常被改动,导致 ABS 和 TCS 电控系统失效,雨天刹车易打滑,安全隐患极大。
在电动自行车领域,情况同样严重。虽新国标要求最高车速不超 25km/h,但九号旗下多款电动自行车到门店便可解除限速,门店还提供加装座椅、换电池及协助办白牌等服务。
因改装门槛极低,青少年群体对九号电动车的非法改装行为格外狂热,这使得经过改装的九号电动车在多地沦为 " 鬼火少年 2.0" 手中的 " 马路凶器 ",不少地方交警因此出动,针对此类违法现象开展专项打击。
同时,由于消费者服务长期被诟病,其品牌形象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截至 9 月 5 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 " 九号电动车 " 商家的投诉高达 4278 条,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售后没保障、销售库存车辆、服务态度差、产品质量差、电池损坏等问题。
如此大量的投诉,反馈出来的是消费者对于品牌越来越不信任。长此以往,对企业的发展会很不利。
九号公司一次次善于抓住风口,并不断崛起,证明其是非常有潜力的公司。
但两轮电动车市场竞争一直非常激烈,尤其当传统巨头完成智能化转型后,留给九号公司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
倘若九号公司不能完善售后服务、遏制改装乱象,那么一旦有更好的选择,九号未必还能守住自己的江湖地位。
- END -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931394256@qq.com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 ( 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 ) 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 ; 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牛刀财经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