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 6小时前
最快女护士,还敢跑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作者 | 永舟

编辑 | 苏米

8 月 31 日,在 2025 哈尔滨马拉松比赛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士张水华以 2 小时 35 分 27 秒的成绩刷新个人记录,获得国内女子组冠军。

赛后,张水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前来参赛很不容易,出发前申请调休时领导不同意,认为 " 参加比赛只是个人爱好 "。对着镜头,张水华情绪激动地说:" 我不需要领导给我特别的假期,我只希望领导能够支持我周末调休,这次来参加比赛特别不容易,因为大家都知道医护工作者特别忙特别累,希望医院领导、希望护士长能够同意我来参加比赛 ……"

这段采访引发大面积传播和关注。初期,它是作为一个跨行跑马拉松的励志叙事来宣传的,张水华也被称为 " 最快女护士 "。此外,关于护士的调班困境等讨论,也跻身公共视野。

张水华

但很快,负面舆论接踵而至。在张水华接受采访的视频下,有曾与张水华在同一科室实习的护士留言评论道:" 她马拉松成绩亮眼,起初医院、科室还是很配合的,有些赛程和工作冲突,时常有科室同事帮忙完成。" 有医护从业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家都和张水华一样,在轮休和调班上处于被动位置,在科室、同事为了她的马拉松梦想积极迁就的情况下,她的此番发言实有背刺嫌疑。

网友甚至到张水华此前签约的运动品牌 361° 直播间,要求与张水华解约。361° 的回应和切割也相当迅速,9 月 3 日,品牌方就宣称," 基于双方发展路径的调整 ",与签约跑者张水华的合作关系暂告一段落。

这又是一个短期内风评骤转的新闻人物,近来,我们见过太多因为一段话、一张图、一句发言,成为某种道德追捧和批判对象的主人公。他们自己的命运变更之迅速,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来不及察觉。

一个马拉松夺冠的女护士,喊出自己渴望得到调休以支持马拉松梦想的心声。这不是什么过分的愿望和要求,更重要的是,她的诉求看起来并不涉及他人,只关于她自己。

难道这一次,公众对 " 牛马 " 的普遍共情失效了吗?

相反,对张水华的同情短期内迅速切换成不满和怨声,恰恰是普通打工人日常积累的压抑爆发。

医护从业者向来经历着众所周知的苦和累,护士、医生这种职业基本都需要 24 小时运转。至少,对于与张水华职业特性相似的护士而言,调休机制是相同的,但张水华的心声只能代表她自己。

她呼吁调休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继续跑马拉松,而非呼吁改变整体机制,以供更多同行能有时间追求梦想和生活。

有人说,这是情商和说话水平的问题。也许,在身心都处于高亢状态下的当时,张水华并不能太全面地顾及所有人的情绪和立场,也许,她在生活中就是一个有话直说、不拐弯抹角的人。

张水华的丈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这么替妻子解释:" 她是一个思维比较简单,说话比较直白的人,在那种环境下,心情非常激动,言语可能有不当的情况。"

但一种普遍情绪的产生,必然基于一种共通的处境和困局。

借着张水华看似励志的 " 索要特权 " 表现,无数网友纷纷表达自己在职场上遇见的特权占据者。个别同事出于利己或投机心态,从自己本该完成的那部分工作中脱身,加重了既定规则下分摊到其他人身上的压力,必然会引发不满。

职场关系有着相对清晰的边界,不仅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边界,还有一个专业领域的小范围生态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边界。在没有违法违规的情况下,中国的职场文化,其实有些像家庭,倾向于 " 关起门来谈 "。但张水华利用马拉松夺冠的高光刹那向领导喊话,本质上就不仅是在向领导喊话,同时也是在向全世界曝光自己的诉求。

结合前文,对于张水华的调休请求,领导的态度一直是让她去和其他同事调休。一种规定和机制,往往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进行较大变动。于是,张水华最终的喊话对象,变成了可以为她提供调休便利的同事们。

我们的社会对体育冠军有着天然的敬意与爱护之心,一个业余跑马拉松也能取得好成绩的选手,满足她的要求,是大部分外行观众和网友最可能持有的第一反应。但这番喊话过后,下一次,张水华还想利用工作时间调休去跑马拉松,同事的帮忙便少了几分照顾和支持的意味,而是多了一丝理所当然。同事之间的迁就和体恤,因此变了味。

从其他同行的角度,张水华已经拥有了比许多人所没有的光环和可能性。冠军、代言,这些都让她事实上可以不再局限于依赖护士这份工作,拥有了更广阔的职业选择。这个时候,她表达对调休的不满,首先很难引发同行共情和外部同情。

除了轮班的苦和累,护士这份职业还有一个特点,即职业周期和生命的相对短暂。护理不是像医生那样可以在资历、年龄上获得复利的职业,相反,衰老会某种程度降低服务质量和所需的体力能量,导致她们在同一岗位上的竞争力下降。

如今,在国内大部分医院门诊或住院部能看见的护士,几乎都是年轻女性。而她们之中,大部分到了一定年龄后,都会因为身体等多方面因素,选择退居后勤或行政等部门就职,最终能留在护理行做管理岗的更是屈指可数。

2021 年,某省人社厅发布的《关于调整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结构比例控制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 护理专业正高设置在三级医疗机构,其中三级甲等医院占正高比例的 10% 以内,三级其他医院占正高比例的 5% 以内。" 也就是说,只有三级医院才能设置护理专业的正高职称,且指标只能占正高比例的 10% 以内,远低于医生的晋升概率。

《急诊室故事》剧照

回到张水华,在这次夺冠之前,张水华其实就已经在马拉松领域小有成就。比如 2023 年 8 月,她曾以 2 小时 38 分 12 秒的成绩获得 "2023 哈尔滨马拉松 " 比赛女子国内第一,达到国家马拉松女子运动员健将级别水准。

这则获奖消息被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刊登在官网上,并自豪地宣称,张水华是 " 福州历史上达标马拉松健将级别的第一人 "。这说明在医院和福州当地眼里,张水华的成绩本是被持以骄傲和自豪态度的。

可这种自豪感是有一定条件的,就像同事们对张水华的体恤和支持,他们愿意对一个业内的马拉松爱好者、佼佼者提供帮助的条件,是自己的边界不能被冒犯到,无论有意还是无意。

而更大的问题也许我们都不曾意识到,当一种争议产生、一种人设 " 立 " 住了——即便它往往是十分草率、粗暴地立起来的,道德审判便可以如同脱缰的野马,代替人们内心某一领域的压抑和情绪,在舆论的草原上恣意狂奔。

即便张水华是一个不会说话、暴露出不太讨喜的自私心的护士,取消代言、被行业揭短甚至是霸凌,难道就可以让道德杆秤维持在多数人的水平线上?

这其实与近期不少热点的逻辑是一样的。从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到河南面馆,公众的反应,都可以说是略微过激的。短期内,大面积、迅速发酵的公共情绪和价值判断,超越了事实认定,更强势且猛烈地占据了话语高地。

《开端》剧照

而这些口水战的最终目的,也许是无意识的:将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批倒在地,再无翻身之时。

河南郑州,一家面馆打出可以免费续面的招牌,可当一个食客带着三个孩子前来用餐,并在已消费 140 余元后要求续面时,老板却颇有微词,并拍摄了孩子的视频发到网上。经第三方调解过后,老板删掉了视频。然而,在下一次直播时,他依然提到了那几个孩子,并用带有侮辱性的言论称他们是 " 七匹狼 "。

这是做生意的格局问题。老板气量不够,行为不厚道,应当谴责。但事情的发展,很快来到了物理性围攻的阶段:网友纷纷前去围堵面馆大门,在男装品牌 " 七匹狼 " 的直播间要求商家回应。

无论哪一种负面新闻,反映了人性里怎样幽微但尚可解释的暗面,道德审判的误伤面越大,似乎就越能突出公众对这件事的愤怒浓度。

但同时,也掩盖了我们应该在洪荒中保持的一份头脑的清醒,压缩了我们应追求的真相的立体度。

AI 制图

十几二十年前,在论坛、贴吧和报纸的时代,一起民间小事可能引发网友和读者的嬉笑怒骂,这四种情绪的分量,互相之间不会偏离太远。因为不法自有司法惩处之,不德亦有熟人社会作用之,不忿、不甘,等等能够引发人们产生 " 代入 " 的情绪,则更要谨守真相,忌讳扩大化中伤。

在网格化的信息社区里,这种谨慎和克制,同样是一种自保的方法。前阵子,学者项飙提出一个新概念,叫 " 透明但陌生 "。时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由于分工、技术与互联网的成熟变得极为透明,但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你我他,彼此之间很有可能是长期陌生的。

而在符号化的人际关系和价值判断中,把冒出头的个人从道德维度打下去,是一种最低成本的情绪宣泄方法。舆论审判完全跳过了 " 道德教育 " 这一步骤,直接来到批斗环节,任何事都可能演变成,人们代入得过于快速,过于猛烈,像一颗巨石沉入水中,来不及激起涟漪就被吞没下去。

河面死气沉沉,偶尔泛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也一起消失在无声的深水漩涡中。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论道 马拉松 哈尔滨 福建医科大学 夺冠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