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黔东南 walk 团已经成行,今天最后一天招募。
这次的贵州之行,有着特别的隆重的色彩。
在原有强大导师团队(黔东南文化研究者 + 非遗传承大师)的基础上,
我们特地又加码邀请了苗族音乐艺术家叠贵,为大家带来一场苗族的音乐艺术演出 + 文化分享会。
没错,我们贵州之行的第一天,
在贵阳,就会来抵达空兽书店,
来一场特别的苗族古歌音乐文化分享会,给我们的「人类学」之行,开个好头。
叠贵是谁?
他是音乐人,坚持用母语创作和歌唱;
他是诗人,写的歌词极富诗意,也将苗族的古歌和神话改编成绘本,读给小孩子听;
他是艺术家,参与当代艺术展;
他是演员,排演诗剧与舞剧;
他是策划人,组织跨界的文化论坛,还与各地的苗族青年一同发起 " 苗文翻译局 ",推动苗语的发展。
这一次邀请他一起参与我们的行走。
叠贵常常引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过去的文化将变成一堆瓦砾,最后变成一堆泥土。但是,其精神将萦绕。
" 我承认这个文化正处于危机之中,大厦将倾,怎样在废墟上开出花来?"
所以,欢迎更多的小伙伴和我们一起走进九月的贵州。
这次的行走,真的非常值得。
来来来 先点击看凯里的视频
我们将从贵阳到凯里一路到丹寨再到雷公山深处。
看到女性的力量,看到山野的力量,在非遗艺术与民间传承之中,我们能汲取太多太多感动的瞬间,与面对未来的勇气。
从黔东南的织物文化到亲自上手体验苗绣;
从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到嬢嬢们手把手教你岁月中的手作;
绝美的老绣片看到热泪盈眶,顶配的红酸汤一百块吃四个人;
非遗蜡染美到天际,数不完的台阶走到脚断;
瀑布与梯田看到审美疲劳,好脾气的狗子撸到停不下来。
方才理解了些这片土地上人们自得其乐的精神状态,
没有什么内耗不是一顿红酸汤不能解决的,有的话,就再加一顿酸汤砂锅粉。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车(趔趄)」
说的是凯里人,也是我们这些去到贵州,被酸汤迷倒的外地迷妹。
作为黔东南的首府,凯里一直用自己的方法默默守护着这个西南小城最宝贵的部分。
虽然不及那些著名景区的浩瀚与雄伟,但凯里有自己的艺术桃花源。
让我们从凯里开始,和这里的在地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一起,将打开一本民族之书,人类之书。
这也是那一座城 · 传统器物大美之行的新一次出发
——
黔东南,从民族到山野
我们会带大家一起行走黔东南
9 月 11 日 --14 日
有哪些亮点
跟着数位资深导师与扎根于此的传承人
与去认识这片土地上古老的民族文化
从古老的绣片到贵州织物的变化与发展
从苗绣侗绣的历史到当代艺术家生命力的传承
东方蜡染第一村的她力量
非遗传承里的图腾与神话延续
当然,还有来自山野田间的乡村变革
与亲自体验当一天山里苗族人
完成自己的苗绣作品
亲手做一副非遗蜡染
有哪些导师
Tanya
资深媒体人、那一座城主理人
洪旦
抱朴品牌主理人
西南少数民族古董织物收藏家与创业者
十余年来扎根贵州凯里,深入田野
与手工艺传承人对话
收藏研究并挖掘少数民族织物的当代价值
通过社交媒体向海内外传播民族工艺之美
叠贵
苗族音乐人,大鬼师乐队主唱
被称为民谣鬼师
长期关注苗族文化的当代意义及其呈现
是贵州当地苗族文化保育的先行者
杨再美
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国际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宁曼丽
宁航蜡染创始人
致力于苗族非遗蜡染技艺传承与推广
带动近 200 名苗族妇女就业
具体行程如何
day1
抵达贵阳,贵阳省博导赏 walk
围炉夜话黔东南文化沙龙
贵阳酸汤初体验 + 夜郎初印象
day2
抵达凯里
黔东南织物文化分享
绣里淘老绣片讲解 walk
当代艺术家展览赏析
苗绣非遗传承人亲授苗绣技巧
拥有自己的一幅苗绣作品
day3
做一天山里的画娘
前往丹寨体验国家非遗蜡染
全程体验非遗蜡染
前往雷公山
白岩村乡村 walk 体验
苗寨长桌宴
day4
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徒步
响水岩瀑布
乌东苗寨非遗酒坊 walk(自选)
送行贵阳高铁站和机场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点击先报个早鸟票
四天三夜
费用:3499 元 / 人
单房差:570 元 / 人
具体咨询城城(chengchengblue)
我们去感受女性力量与民族力量
跟艺术大师走进非遗深处
在黔东南,有人留在天地之间,也有人带着蝴蝶妈妈一起走出大山。
我们的旅程,从贵阳省博物馆的初印象开始,到黔东南的首府凯里抵达第一个小高潮。
凯里人年均要过 135 个节日,堪称 " 行走的节庆百科全书 "。
而这里人们心目中神的开始,则是蝴蝶妈妈。
蝴蝶妈妈,是苗族的图腾,与远古之神的象征。
《苗族古歌》有唱:「还有枫树干,还有枫树心,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古时老妈妈。」
意思是说,枫树干和枫树心生出了「妹榜妹留」。「妹榜妹留」是苗语,即「蝴蝶妈妈」。
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要深入蝴蝶妈妈的神话宇宙之中,并向探索。
苗族没有文字,绣片和老布上的图案纹饰就是他们的语言与表达。
相传蝴蝶妈妈生了十二个蛋,有龙有虎有雷公,有姜央。
姜央就是第一个苗族人,而蝴蝶妈妈就是苗族人的始祖,从凯里开始,我们就能看到不少绣片和蜡染的纹样上,都是不同形态的蝴蝶妈妈。
当然,这些是神话,但神话是现实的映照,日常就是神话与土地交融的延续。
在黔东南,苗族的女性们终日劳作,田间和地头有她们的身影,而除此之外,绣片与蜡染,就是更为独特而深沉的表达。
之前,嬢嬢们都深藏于大山,那些古老而美丽的图案与我们山水相隔,她们没有机会发声,有没有人看到她们。
直到现在。
Walk 最开始的两天,我们在凯里,在丹寨。
前者是黔东南的首府,文艺片导演最爱的西南小城。
湿润的空气,蜿蜒的街巷,高高低低的马路,早上的市场与夜晚的霓虹。
毕赣在这里拍了《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
这里有文艺至极的气质,也有日常烟火的吸引力。
黔东南文化研究者洪旦老师会给大家讲关于传统织物文化的鉴别与研究。
将黔东南的民族肌理先一网打尽。
有了文化的沉淀和铺陈,我们再前往非遗绣片市场——「绣里淘」。
那些绝美的老绣片们,不再只是好看,而是有了更美好的回忆。
挑起绣片,你更有眼光,也更有与嬢嬢们聊天的底气。
以前,这个市集老城区的草坪新村,去年搬到了这边,虽然没有了那边老城的地气,但依旧值得成为来到黔东南的第一眼高光。
每到周五,山里寨子的嬢嬢们会带着自己的老绣片来市场摆摊,诸多漂亮的绣法与图案,让人沉沦,也让人挪不开眼。
破线绣、叠绣、绕针绣…
苗绣的种类和技艺繁多, 一张老绣片需要制作的天数比我们想象中要久。
繁复、美丽。
那一天,我看中了一张叠绣的绣片,兴冲冲问价,嬢嬢告诉我,这一张绣了半年多。
也亲眼看过一个老嬢嬢绣叠秀,一个小三角一个小三角叠起来,容不得半点错误, 又需要足够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想法。
图案在心中,不画稿,不走回头路。
价格无法估量,只是这绝美手艺的传承同样无法预计,愿意投入半生来制作美丽苗衣的年轻人,已经太少太少。
我们的 walk,也因此将更深入地沉淀下来。
先了解古老的,再欣赏当代的,最后自己体验。
在看完嬢嬢们的老绣片和当代艺术家的新思考之后,苗绣传承人杨再美将带大家亲手做一幅属于自己的苗绣作品。
让这些代替文字,去表达我们心中的欢喜。
同样让人觉得美轮美奂的,还有蜡染。
丹寨的排莫村被称为东方蜡染第一村,而丹寨本身亦是非遗最多的小城之一。
全城有七项非遗,而其中,蜡染就是最瞩目的那一个国家非遗。
在凯里,图腾是蝴蝶,而在丹寨,图腾是鸟。
离凯里一个小时,这里也是唯一以鸟为图腾的小城。
我们第三天就将前往丹寨,当一天山里的画娘。
排莫村被称为东方蜡染第一村,非常偏远,宁航蜡染的创始人被大家称为宁妈妈,从 2008 年开始,她开始上排莫村请画娘们下山画蜡染。
走出来,走出去。
画娘们的蜡刀与蜂蜡,在画布上发出细响,胸中的图案缓缓流出。
蜡刀走过的是她们的梦境,染缸就是生活的海洋。
丹寨很小,人很少,上坡,下坡,看起来不起眼,直到看见这片蓝色森林,被惊艳,被疗愈。
我们观察画娘们工作,并参与了进来,蜡刀在手上比钢笔困难很多,温热的蜂蜡顺着刀锋流出来,时光就停住了。
画娘们和我们聊天,宁妈妈让她们下山后,她们有了自己的工作。
心中的梦境和古老的纹样被自己画出,画出了收入,画出了家庭地位,也画出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现场,我还看到了不少画娘的下一代。
有的从小在这里耳濡目染,长大了和妈妈成为了母子档,对,你没看错,是母子档。
有的还是宝宝,小小个就被带到这里来,这里可以带娃工作,没有内卷,没有慌张。
我们将在这里度过最惬意的大半天。
宁妈妈和画娘们带我们从认识植物染料开始,到亲手画一幅蜡染,亲手设计,亲手染制。
让那些神话和图腾,变成我们自己笔下的生生不息。
上一次离开丹寨时,我们去旁边的小店吃了一碗酸汤砂锅粉。
毕竟刚刚画了半日,吃得特别香,旁边是一家麻辣烫的夫妻店,温温和和不紧不慢,和我们聊天,我们索性也点了一大碗。
砂锅粉的老板娘看起来淡漠,其实热心,锅内一应俱全,一口价十元,再加点蘸水,吃到我们嗷嗷叫差点成为「韩国财阀吃早餐」。
后来,下起雨来。
我们在雨中离开了这座小城。
一旁的小巷,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好长。
把我们的念念不舍,也拉得好长。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先报个早鸟票
我们去感受山野的力量
寻本地寨子走进人间秘境
感受了民族力量与女性的智慧,我们要去看看是如何的一片山野和水土,滋养了这个群落。
离凯里四十多分钟的雷公山里,有个避世村落——白岩村。
白岩村的苗语名字,其实叫做「怎留」,意思就是宽宽大大的梯田。
从凯里开车过来的路上,会路过郎德苗寨、西江苗寨,特别是后者,巨大的路牌指向那些人声鼎沸的欢乐场。
若是避开这些弯道,径直往雷公山里行进,就能抵达更为幽静之处。
深入黔东南,山野应是这里最坚实的力量。
绕过缭绕的云雾,看到一个简陋的写着白岩村的牌子。
这个小小苗寨啊,就到了。
白岩村不大,和很多苗寨一样,深红浅红的吊脚楼,错落而至,可以看见雷公山的峰峦,也可以感受风吹过梯田的辽阔。
是典型的苗族聚居地。
屋子下面是鱼稻共生的田地们,屋子与屋子之间,是几百年的古树,和人们的生活日常。
住在白岩村,很快就能村民们混个脸熟,也很快可以和这里的狗子们、鸟子们,混个脸熟。
都,不认生。
见第一面就冲我腻歪,第二天大清早还 duangduang 砸我房门。
因为海拔 800 到 1200 米左右,我们六月抵达的时候,天气异常清爽,早晚因为山风和水汽,甚至需要穿毛衣和外套。
想来若是盛夏来避暑,也是顶级体验。
村子里,超级适合散步,没有商业, 只有走不完的田埂路和石头台阶。
餐厅只有一两间,都是村民自己的家,我们去的时候老板一个人忙碌得很。
兼顾炒菜、上菜、收银等所有工作。
两三桌客人,闲闲散散,室外是稻田,随着日落天气渐凉,室内则炕着金灿灿的小土豆,香气扑鼻。
半山腰有个李大爷的木工工作室,还有一个从苏州过来的年轻艺术家的陶艺作坊。
李大爷是村子本地人,除了田土,就是手里的木工活儿,不紧不慢,穿过这木工坊,户外就是辽阔的山谷。
年轻的陶艺艺术家,叫做「风」,从苏州过来,因为喜欢这个村子,随即把家也搬了过来,住在这,做陶,看山,教学生。
来学陶艺的人少,风就自己做。
有蝴蝶飞进来,风就留下作伴,说它们是意外访客。
和村民们聊天,往前追溯七八年,这个村子还不是现在的模样,贫困、闭塞、寂寥。
因为「分享乡村」的项目,白岩村从 2018 年开始被看见,被改变,有了声响,也开始有了特色。
雷公山的天然资源滋养着这座村庄,国家森林公园里溪流瀑布遍地。
第四天清晨,我们要尝试山野徒步。
徒步四十分钟,可以抵达一个叫做 " 响水岩 " 的野生大瀑布。
森林古道拾阶而上,一路水声如雷鸣,是治愈人心的白噪音。
保持心灵澄净一路走上去,水声越来越响,到达最大声,就能看见飞流直下的响水岩,
扑面而来。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水是水,看水又不是水。
大自然的静默不语与壮丽的生命力,可以疗愈每一个自以为是的城里人。
大瀑布一共有三个层级,我们只上了第一层,户外爱好者可以继续,越向上,越迷人。
一路上还有小小的分支溪流,有人溯溪而去,有人兴奋归来。
贪婪地呼吸山里的氧离子的我们,久久不愿离去。
那几天,感觉村子里的人更少了。
问起来,得知苗寨的居民们要去过一个名为 " 吃新 " 的节日。
什么叫吃新?
吃新节又名 " 新禾节 ",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传说是一只狗子帮忙取稻谷的故事,现在则是为了期待丰收,也是为了感恩天地。
天地是山野的根,山野是文化坚实的土地。
那天湿气大,雷公山的山雾顺着梯田流淌,
在白岩村,真正的苏醒,绝不是逃离土地。
我们去感受食物与自然的力量
各种红酸汤的日与夜
必须感受的,还有黔东南的美食。
说个数据吧,踩线时在黔东南四天,我吃了四天的各种红酸汤,回来后依然存在了严重的戒断反应,无比想念。
半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黔东南的炸裂美食,牛瘪、牛血……不计其数。(点击可戳)
这一次我们避开了这些看起来有点猎奇的「贵州特色」,而是在日常的美食,吃了个大腹便便。
毕竟是这里的酸汤,也是非遗。
贵州自古不产盐,又因群山阻隔,食盐获取困难。千百年前,苗族先民无奈之下,创造了以发酵酸汤 " 以酸代盐 " 的生存智慧。
木姜子让人上头,加了折耳根的蘸水则是灵魂。
酸汤分白酸与红酸两派:白酸汤以大米、糯米米汤为基底,静静发酵;
红酸汤则以黔东南特有的小西红柿和红辣椒为原料,辅以生姜、木姜子等辅料,在土坛中经历数月时光的酝酿。
其中,红酸汤牛肉,白酸汤鱼,是一定要吃的。
酸汤麻辣烫,则又是另一种朴素的日常享受。
酸汤一边翻滚,我们一边煮菜,香气扑鼻。
而若是早晨或者快餐,则适合来一顿砂锅酸汤粉。
细嫩软糯的粉丝卧在纯正鲜美的酸汤中,配上葱香肉丸、鹌鹑蛋、香菜、火腿片、猪肝、莲花白,再添一小碗辣椒蘸水,酸爽开胃。
凯里的豆腐,也是我的最爱。
小火慢烤的豆腐干,配上辣椒面。
和极其上头的烙锅臭豆腐,发酵的臭味,一边深入灵魂一边锁住肉体。
是的, 有谁能不被发酵征服,吃下一这一口臭豆腐,才是黔东南的人。
本地人小兰带我们去吃的冰粉。
深藏在中博美食天堂深处。
糯米糍粑融在冰粉之中,各种味道一应俱全。
甜而不腻,8 元一碗,成为我们第二天还会再来寻觅的心中所爱。
黔东南的好,和这里的美食一样,来了才知道。
从民族到山野,从山野到街巷,从街巷到舌尖,从舌尖到灵魂。
显然,我们对黔东南的发掘,才刚刚开始。
亲手做一幅非遗蜡染
抵达贵阳,叠贵音乐演出文化分享会
送行高铁站
如果你有兴趣
可以先报个早鸟票
(不含大交通)
费用:3499 元 / 人
单房差:570 元 / 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