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弹琴 09-06
站在卢浮宫前不再茫然?让 4 万年西方艺术史变简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挤在卢浮宫《蒙娜丽莎》的人群里,举着手机拍了张模糊的照片,却连她嘴角那抹 " 永恒的笑意 " 为何被世人追捧都不懂;

翻到艺术史文章里的   " 文艺复兴 "" 巴洛克 ",刚读两行就被复杂的年代、流派绕得头疼,最后只能默默合上页面,叹一句 " 艺术这东西,果然是门槛太高 ";

带孩子去美术馆,孩子指着一幅色彩扭曲的画问 " 这画的是什么呀 ",你张了张嘴,只能含糊地说 " 可能…… 是艺术家的想象力吧 "。

我们总觉得艺术离生活很远,是美术馆里高高挂起的名作,是拗口的专业术语,是只有 " 懂行的人 " 才能谈论的话题。

但其实,不是艺术太难,而是我们没找对打开它的方式   —— 就像你不会让一个孩子直接读《红楼梦》,也不该让自己一上来就啃厚重的艺术史巨著一样。

小编今天想给大家推荐的这本《拉鲁斯艺术启蒙课》,就像一位温柔的艺术向导,把 4 万年西方艺术史拆成 7 堂轻松的课,从人文故事讲到艺术杰作,让你不用背年代、不用记流派,也能读懂那些震撼世界的美。

别被 " 艺术史 " 吓住:7 堂课,

把 4 万年时光拆成 " 易消化 " 的故事

提起 " 西方艺术史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 厚重 " —— 从史前洞穴壁画到当代装置艺术,跨度 4 万年,流派几十种,大师多到记不住,光想想就觉得压力山大。

《拉鲁斯艺术启蒙课》这本书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把这份 " 厚重 "   拆成了 7 个清晰的时期,每一个时期都对应一个 " 人文关键词 ",就像给漫长的艺术史安上了 7 个 " 路标 ",你顺着路标走,就不会迷路。

这 7 堂课,不是按 " 公元前多少年 - 公元多少年 " 生硬划分,而是从 " 人类文明的关键节点 " 切入,让艺术史和我们熟悉的历史故事绑在一起:

第一堂:公元前 40000 — 前 400 年," 文字的发明 "

这是艺术的 " 童年时代 "。

没有文字,人类就用画画、雕刻记录生活 ——   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刻下楔形文字,既是最早的文字,也是最早的 " 书法艺术 ";

埃及人把法老的生平画在金字塔壁画上,色彩鲜艳得像刚画完,连人物的发丝都清晰可见;

希腊人雕出《断臂的维纳斯》,不是故意 " 断臂 ",而是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 " 人体的美 ",哪怕少了手臂,依然让人觉得优雅。

你突然明白:原来最早的艺术,不是为了 " 好看 ",而是为了 " 记录 " —— 记录生活、记录信仰、记录人类对世界的好奇。

第二堂:400 — 1450 年," 一部属于所有人的《圣经》"

中世纪的欧洲,大多数人不识字,《圣经》是神职人员的 " 专属读物 "。那普通人怎么了解宗教故事呢?

答案是   " 艺术 "。

哥特式大教堂的彩绘玻璃,阳光透进来时,会把 " 圣母诞生 "" 耶稣受难 " 的故事映在墙上,就像一本 " 彩色的圣经 ";契马布埃画的《怀抱耶稣的圣母》,虽然圣母的脸还带着中世纪的 " 僵硬 ",但眼神里已经有了温柔的光 —— 这是艺术从 " 神的工具 " 向 " 人的情感 " 过渡的开始

《怀抱耶稣的圣母与簇拥在周围的六天使》,契马布埃

约 1280 年,木板画,4.27 厘米 × 2.80 厘米

卢浮宫博物馆,巴黎

你会发现,那时的艺术不是 " 高高在上 " 的,而是贴近平民的 " 视觉课本 ",哪怕不识字,也能从画里读懂信仰的温度。

第三堂:1450 — 1600 年," 印刷术蓬勃发展的时代 "

很多人知道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的大师," 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出现 " ?

背后的 " 推手 "   是印刷术。

文艺复兴之所以诞生,是因为人们不再愚昧,不再被宗教神权所蒙蔽。之所以能够觉醒,是因为德国人古腾堡改进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带来了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圣经不再是掌握在神职人员手中的奢饰品,人人都可以买来读。

正因为这样,欧洲才催生了一系列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展开。

《天使报喜》,弗拉 · 安杰利科

1442 年,壁画,2.30 米 × 3.21 米

圣马可博物馆,佛罗伦萨

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站在中心,周围是各个时代的哲学家、科学家,没有神,只有 " 人 " 的智慧;

达・芬奇画《最后的晚餐》,不只是画宗教场景,更是用透视法让画面有了 " 空间感 ",每个门徒的表情都不一样,藏着各自的心思 —— 这就是文艺复兴的灵魂:艺术不再只为神服务,而是为了展现 " 人的伟大 "。

《雅典学院》,签字厅壁画

拉斐尔作,1509 — 1911 年

梵蒂冈

后面的 4 堂课,从 " 艺术黄金时代 "(1600 — 1793 年)讲到 " 第七艺术出现 "(1902 — 1945 年),

再到 "1945 年至今:第一部电脑的面世 ",每一堂课都跟着一个文明节点:

卢浮宫成为博物馆,意味着艺术从 " 皇室专属 " 变成 " 大众共享 ";

电影(第七艺术)的出现,让艺术有了新的表达形式;

电脑的诞生,则催生了数字艺术……

没有枯燥的年代罗列,没有复杂的理论堆砌,每一堂课都是一个 " 故事线 ",你跟着故事走,不知不觉就把 4 万年艺术史的脉络摸清了。

就像作者文森特・布罗克维尔说的:" 艺术不是孤立的,它是历史的镜子,是人类情感的脚印。"

《热雷米、丹尼尔、以赛亚和摩西》

天福大门,约 1168 年

圣地亚哥 - 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

不只是 " 看画 ":

先懂 " 人文 ",再懂 " 艺术 "

很多艺术书是只讲 " 画本身 " ——  

这幅画用了什么色彩,用了什么技法,这位大师生于哪年、死于哪年。

你读完还是不懂:为什么这幅画能成为名作?为什么这个流派会在这个时代出现?

《拉鲁斯艺术启蒙课》最难得的地方,是先讲 " 人文 ",再谈 " 艺术 "。

它会告诉你:一幅画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的思想、一个社会的变革,甚至是一个艺术家的人生。

讲凡・高的《星夜》,书里没有只说 " 这幅画用了旋转的笔触,色彩很浓烈 ",而是先讲凡・高的处境:

1889 年,他因为精神问题住进圣雷米精神病院,夜晚睡不着时,就站在窗边看星空。那片旋转的星空,不是他 " 画错了 ",而是他内心的写照   —— 孤独、焦虑,却又对生命充满渴望。

同时,书里还会提到   " 印象派 " 的背景:那时摄影术已经出现,画家们不再追求 " 画得像照片 ",而是开始捕捉 " 光和色彩的瞬间变化 "。

凡・高的笔触,其实是印象派 " 捕捉瞬间 " 的延续,只是他把自己的情感放进了色彩里。

当你知道这些,再看《星夜》时,就不会只觉得 " 画面很乱 ",而是能读懂凡・高藏在笔触里的心跳 —— 原来艺术不是 " 看不懂的怪东西 ",而是艺术家在和你 " 对话 "。

讲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会先讲 1937 年西班牙内战,纳粹德国轰炸了格尔尼卡小镇,无数平民死伤。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后,放弃了原本的创作,用黑白灰三种颜色画了这幅画:扭曲的身体、尖叫的面孔、破碎的房屋,没有任何鲜艳的色彩,因为 " 战争里没有美 "。

《格尔尼卡》帕勃洛 · 鲁伊斯毕加索   1937 年

巨型油画,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毕加索的 " 立体主义 " 不是为了 " 标新立异 ",而是用破碎的画面,表现战争对人的摧残。

如果没有这段历史,你可能会觉得《格尔尼卡》" 怪异 ",知道了背后的故事,你会被那份对和平的渴望震撼 —— 原来艺术可以成为 " 呐喊 ",成为对时代的反思。

这本书里的每一幅名作,都不是孤立的 " 艺术品 ",而是和历史、社会、人性绑在一起的 " 故事 "。

你读的不是 " 艺术史 ",而是 " 人类用艺术写就的文明史 " —— 从苏美尔人的泥板到毕加索的画布,从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到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每一种艺术风格的出现,都是人类对世界、对自己的一次新的思考。

《巴别塔》,老彼得 · 勃鲁盖尔

1563 年,布面油画,114 厘米 × 155 厘米

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

90 位大师 + 600 幅插图:

把美术馆 " 搬 " 到你手边

《拉鲁斯艺术启蒙课》的插图一定会让你惊喜 —— 全书收录了   600 幅精美插图,200 余幅艺术杰作的完整呈现,大到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小到苏美尔的陶俑,每一幅都色彩清晰,细节饱满。

更重要的是,这些插图不是 " 随便放的 ",而是和文字一一对应,帮你 " 看懂 " 细节:

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书里会放一张清晰的局部图,告诉你 " 看她的眼睛,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觉得她在看你 —— 这是达・芬奇用‘晕涂法’(sfumato)造成的效果,让色彩过渡得像烟雾一样柔和,没有明显的边界 ";

讲米开朗琪罗的《大卫》,会放一张全身图,标注出 " 大卫的右手比左手大,这是米开朗琪罗为了突出‘力量感’故意设计的,因为大卫是战胜歌利亚的英雄,右手是他握石头的手 ";

讲莫奈的《睡莲》,会放不同时期的《睡莲》系列,让你看到 " 莫奈晚年视力下降,色彩变得更浓烈,笔触更奔放 —— 这些画不是‘画错了’,而是他眼中的世界,是他对光影最后的追逐 "。

除了插图,书里还介绍了   90 位 " 里程碑式 " 的大师   —— 不只是达・芬奇、毕加索这些 " 网红大师 ",还有很多容易被忽略但很重要的艺术家:

比如弗拉・安杰利科,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文艺复兴最早的探索者之一,他的《天使报喜》里,天使的翅膀像羽毛一样轻盈,圣母的表情温柔得像在发光,书里说 " 他的画里没有黑暗,只有信仰的纯净 ";

比如维米尔,他一辈子只画了 35 幅画,大多是 " 室内场景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他的代表作,书里会告诉你 " 维米尔很会用‘光’,少女脸上的光柔和得像自然光,珍珠耳环的反光更是画得逼真 —— 他就像一个‘光影魔术师’,把平凡的生活画成了诗 ";

约翰内斯 · 维米尔 1665 年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荷兰

比如霍普,他是 20 世纪的美国画家,《夜游者》是他最有名的作品:深夜的 diner(小餐馆),几个人坐着,没有交流,窗外是漆黑的街道。书里说 " 霍普的画里藏着现代人的孤独,哪怕在人群里,也会觉得孤单 —— 这是他对 20 世纪美国社会的观察 "。

这些大师,有的温柔,有的叛逆,有的一生清贫,有的享誉全球,但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为艺术史添了一笔独特的色彩。

你会发现:艺术家不是 " 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 ",而是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有迷茫困惑的普通人 —— 只是他们选择用画笔、用刻刀,把这些情感变成了永恒的美。

老牛精选

拉鲁斯艺术启蒙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艺术 红楼梦 蒙娜丽莎 美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