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圈的 " 爱恨情仇 " 真是说不尽道不完
小扎可能也没想到,一觉睡醒
自己花九位数的年薪挖来的 AI 大牛们
又集体 " 出逃 " 了
而这场硅谷抢人大战的硝烟中
竟然还暗藏着全体华人工程师的求职新机遇……
AI 大牛集体 " 叛逃 "
小扎这波伤太深……
没想到前段时间还在 OpenAI 手中狠狠挖角的 Meta CEO 扎克伯格,迎来了 2025 年第一波背刺——挖来的人,又回到 OpenAI 去了……
纷争的起点还要回到今年 7 月。当时,小扎高调宣布投入数十亿美元组建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并亲自下场通过邮件和 WhatsApp 高密度挖角,不惜开出九位数年薪从竞对处招揽人才。(WST 也在往期推文中详细盘点过,戳)
cr.straitstimes
短时间内,Meta 从 OpenAI、xAI、谷歌、Anthropic 等处招揽了 50 余名核心成员(至少包括 13 名谷歌 AI 专家、3 名苹果工程师、3 名 xAI 员工、2 名 Anthropic 科学家),年薪总包高达 1 亿美元。
但据外媒报道,仅成立两个月的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已开始出现人才流失,至少 8 名员工离职,其中包括刚入职几周的新员工和工作多年的资深员工
曾在 OpenAI、马斯克的 xAI 工作过的机器学习科学家Ethan Knight,在加入 Meta 几周后就选择了离开。
去年六月加入 OpenAI 的Avi Verma,在被 Meta 挖走后不足一个月就宣布辞职,并大概率将回到 OpenAI。
今年 4 月从谷歌 DeepMind 跳槽 , 以百万美元年薪加入 Meta 的研究科学家Rishabh Agarwal,也在五个月后宣布离职。
包括在 Meta 工作近 9 年的生成式 AI 产品管理总监 Chaya Nayak在内的超过 6 名资深员工也相继宣布离职。Nayak 已确认将加入 OpenAI 的特别项目团队。
祸不单行,隔壁 xAI 也没有放过小扎,从 Meta 挖走了 14 名 AI 工程师,
cr.yahoo
嘴上从不饶人的马斯克还嘲讽拉满地表示:
欢迎扎克伯格也加入 xAI 哈 ~
在前线吃瓜的小编也浅浅总结了一下这波 " 回头跳槽 " 的原因:一些 AI 部门的新员工接受不了Meta 内部的官僚作风和资源竞争,部分员工吐槽,招聘时 Meta 承诺他们的资源在入职后却并没有提供。
同时,OpenAI 和 xAI 提供了比天价总包更吸引人的东西——使命感。相比之下,Meta 更像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而努力,而对这些早已实现财富自由的天才 AI 选手来说,创造人类的未来可比耀眼的 Offer 来的更有价值。
硅谷,大换血!
这场 " 挖角大战 " 谁能笑到最后可能还需静观其变,但其中有一个我们不可忽略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华人工程师正在被重用。
这就不得不提到 7 月 19 日,风投公司 Menlo Ventures 的投资者 Deedy Das 曾晒出一张来自 Meta 内部匿名人士提供的名单。名单中展示了当时 Meta 超能实验室的 44 名成员,其中就有 26 名华人。
cr.X
其中,ChatGPT 联合创建者赵晟佳(Shengjia Zhao)更是在 7 月 25 日被扎克伯格官宣任命为超级智能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未来,赵晟佳将直接与小扎以及 Meta 新任首席 AI 官、前 Scale AI 首席执行官 Alexandr Wang 合作。
此处有一个小:赵晟佳此前也曾威胁离开 Meta,并试图在正式就职前重返 OpenAI,甚至已签署雇佣文件。此次 " 授衔 ",很有可能是小扎的留人之举。
除了赵晟佳外,团队内部还有不少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Jiahui Yu:中科大少年班、UIUC 博士,OpenAI 感知研究负责人,曾主导 GPT ‑ 4.1 的研发
Shengjia Zhao:清华本科、斯坦福博士,参与了 GPT ‑ 4、o1 等核心项目的研发
Shuchao Bi:浙大本科、UCB 博士,负责多模态后训练团队
Pei Sun:清华本科、CMU 硕士,曾担任谷歌 Deepmind Gemini 的团队负责人
Hongyu Ren:北大本科、斯坦福博士,是 o3 ‑ mini、o1 ‑ mini 等模型的创建者和核心贡献者
Ji Lin:清华本科、MIT 博士,参与构建 o3/o4-mini、GPT-4o、GPT-4.1、GPT-4.5、4o-imagegen 和 Operator 推理堆栈
Huiwen Chang:清华 " 姚班 " 本科、普林斯顿博士,GPT-4o 图像生成的共同创建者
Xiaohua Zhai:北大博士,前 OpenAI 瑞士技术人员,曾任 Google DeepMind 苏黎世高级研究科学家。主导多模态系统、开放权重模型等。
......
高薪招募华人工程师 & 科学家,也并非 Meta 一人之战。
OpenAI先前发布的 GPT-5,通过公开信息至少可以发现 6 位华人;
xAI在 2023 年成立时,公布了包含 11 人的 " 创始团队 " 中,就有 4 位华人科学家;
作为华人之光的英伟达老总黄仁勋,也在不久前直聘了朱邦华、焦剑涛两位年轻的华人 AI 领域大牛。
黄仁勋与 95 后清华校友朱邦华
Banghua Zhu:清华本科,UCB 博士,研究生成式 AI 与多模态模型,进入英伟达后将直接担任首席研究科学家。
Jiantao Jiao:清华本科、斯坦福博士,现为 UCB 的助理教授及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成员。
根据美国保尔森基金会旗下智库 MacroPolo 发布的一份追踪全球顶级人工智能人才的研究报告显示,2019 年,在美国顶级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中,拥有本科中国国籍背景的研究人员占比为 29%;仅仅三年后的 2022 年,这个数字飙升至 47%。
该报告的预测模型显示,到 2025 年,这一比例将会超过 50%。这意味着,在美国最前沿、最具颠覆性的人工智能领域,超过一半的顶尖智力贡献,源自那些在中国完成基础教育的头脑。
同样,华人不仅仅在 AI 行业熠熠生辉,在原本挤满印度裔的硅谷大厂工程师队伍中,你也能看到越来越多华人工程师的身影。
传统的 IT 时代(2000-2010 年),软件工程的核心任务是 " 实现 ",得益于语言、成熟的 IT 培训体系和成本优势,印度成为了这波浪潮下最大的人才输出国,也使得印度工程师成为硅谷大厂中最受欢迎的 " 技术工人 "。
但如今,伴随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华人群体扎实的理工素养被更多地看见和重视。
越来越多的硅谷大厂将橄榄枝伸向了华人工程师 / 科学家,这一积极信号也传递给了想要进入科技行业的中国留学生们:" 硅谷科技圈进入华人的时代,不再是说说而已。"
留学生如何提升求职竞争力
成为硅谷 pick 的下一个 TA?
如今,印度工程师在广大的软件工程领域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而在硬实力上强劲的中国留学生想要突破竞争拿下 Offer,就更需要关注相对薄弱的环节:软实力。
前段时间 WST 创始人 Jerry 在直播中就聊到过这个话题,也分享了他的看法:
对于科技求职来说,Tech 是重要的地基,但如今 CS 专业学生井喷式增加,想要突破层层竞争上岸心仪大厂,能让你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 " 软技能 " 就显得尤为重要。
渣打银行 CEO Winters 在采访中被问到会给年轻人什么学习建议时,他坦言:
本科时期学到的 " 如何思考 " 的能力,才是我之后 40 年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财富。尽管这种能力在过去几十年里被逐渐削弱,但随着 AI 的兴起,它正在重新回归职场核心。
cr. Business Insider
Winters 认为,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技术技能正逐渐被机器或全球其他地区的低成本高效技术人才或者 AI 所取代。而真正具有价值的,是作为人类独有的软技能,比如好奇心和同理心。
你需要真正理解你的客户和受众,提前预判他们的需求,这种能力会比单纯的技术更重要。
他还提到,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有效沟通,才是未来职场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
同样,扎克伯格 Bloomberg 的一次采访中也提到,他认为最重要的技能是" 学习如何批判性思考和学习价值观 "。
这些声音无一不是在告诉那些曾经认为学好硬技能就能高枕无忧的人们:技术已经不是唯一核心竞争力,软技能才是真正制胜的关键。
中国留学生的硬技能从来不是短板,但很多中国留学生或者家长,往往都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软技能的重要性。为什么很多中国学生在校成绩很好、实习经历也多、技术性的问题都会答,但就是总拿不到 offer?很有可能就是在面试中,TA 的沟通技能或是谈吐表现不佳,让面试官对你的个人发展力(包括但不限于沟通能力、领导力等等)持否定态度。
因此在准备科技公司面试时,behavioral 上也不能松懈,一方面要多去参加面试,另一方面要结合个人经历和常见的面试题去做 mock。
在专业团队的全面规划帮助下,WST 有不少优秀学员顺利斩获包括 Google、Amazon 等知名硅谷大厂的 Offers 以下仅展示部分 ~
……
也想像上方学长学姐一样进入硅谷高薪名企?
不同公司对 technical 的考察重点有何不同?
拿到了面试邀请,却搞不懂面试题的套路?
科技行业面试中的 BQ 该如何准备?
不经过正规化和魔鬼式的训练,何谈年薪百万?
备战 2026 求职季
联系 WST 团队咨询项目 ~~
声明:所有学员斩获的高薪岗位实习 / 全职 offer,均是通过 WST 的求职项目达到自身实力过硬,符合公司录用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官方校招渠道,自行申请所获得。
▼点击这里,更多求职资讯尽在 WST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