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9 月 1 日是世界慢淋日,2025 年世界慢淋日的主题是 "Understand, Decide, Thrive"(认知,抉择,新生),旨在加强公众与患者的健康素养及疾病认知,推动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决策,提升治疗选择能力,构建全球性的支持与倡导社群。
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简称 " 慢淋 ")是血液科关注的重要疾病。目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已完成国内最大系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队列研究,在治疗理念上引领策略更新,其探索的联合治疗可使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处于 " 无药假日 " 缓解期,助力患者延长生存、改善生活质量。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医师易树华介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 " 慢淋 ")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老年白血病,中位发病年龄为 70 至 72 岁,发病率达 10 万分之 4 至 5;而中国慢淋病的发病率不足欧美国家的十分之一,中位发病年龄为 62 至 65 岁。
慢淋具有慢性、惰性的特点。" 在欧美国家,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终身无需治疗,仅需监测;三分之一的患者确诊时即需治疗;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病情进展到某一阶段时才需介入治疗。而中国患者发病时晚期病例较多,因此约一半患者确诊时需要治疗,另一半可观察随诊。" 易树华教授表示,慢淋具有不可治愈性,一旦需要治疗,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会伴随患者终身,且治疗后可能复发,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接受治疗。
易树华教授指出,多数慢淋病患者发病时无明显不适症状和体征,多在查体时发现,主要表现为抽血时白细胞增高,且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比例或绝对值升高。部分患者发病后会出现系统性症状,如多发生在下午或傍晚的无感染原因低烧、体重减轻、盗汗等;此外,还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会有皮肤瘙痒、乏力、牙龈出血等表现。
慢淋病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延长生存期,同时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国外治疗慢淋病多采用口服药物持续治疗,患者需服药至不能耐受或药物无效后再换药。而我们中心开展了多项创新研究,如有限周期治疗或固定周期治疗——通过 1 至 1.5 年的联合治疗,可使病情缓解 5 至 6 年,缓解期无需服药,也不必频繁就医,我们称之为‘无药假日’。从临床效果来看,这种疗法非常成功,目前已成为国际慢淋病治疗的大趋势。" 易树华教授说。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王婷玉介绍,目前针对有治疗指征的患者启动治疗时,通常会结合患者年龄、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及患者意愿等多方面因素,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可以说,本中心在治疗理念上引领了全球慢淋病治疗的策略更新。
由于慢淋病进展较慢,且在我国的发病率远低于急性白血病,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关注。2003 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开始牵头开展多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有限疗程研究,总结国内病例报道后发现,我国慢淋病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我们在慢淋病的生物学特点、临床方案探索及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已完成国内最大系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队列研究。在即将开展的国际慢淋大会上,我们也会有 1 篇大会报道,4 篇壁报交流的展出。
王婷玉教授补充:"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最早开展慢淋有限疗程探索研究,汉堡包方案使超过 70% 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40% 的患者达到残留阴性的完全缓解后实现停药。目前还有更多的如刹车方案、ZGR 方案、BTK 抑制剂联合 BCL2 抑制剂方案等慢淋有限疗程的研究在开展中。
" 目前慢淋患者的生存期已接近正常人群,真正进入慢性病管理阶段。未来,慢淋病的治疗将更注重灵活使用新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意愿及经济状况选择合适方案。" 易树华教授认为,目前治疗慢淋病的可选药物仍较少。 我们正在研究为这部分难治患者增加更多治疗选择,探索更多方案,以延长他们的生命。"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不可怕,王婷玉教授表示,在新药时代,患者应树立信心,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遵从专业意见、配合医生,同时及时监测药物副作用、按时回访,做好疾病的全程管理,以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和更好的生活质量。(津云新闻记者赵颖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