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教育厅出台《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若干措施》,要求自 2025 年秋季学期开始,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 144 学时(专科学生不少于 108 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 2 学时;为三、四年级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并计入选修课学分;为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或体育俱乐部课程,适时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在优化课程内容上,根据大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情况分类开设体育课程,开设不少于 15 门的体育项目,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 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 30%。在创新课程形式上,积极鼓励高校组建体育俱乐部,创新打破年级界限、以体育项目授课的集体教学模式,逐步以体育俱乐部替代传统行政班。
该措施提出,各高校要探索构建 " 基础模块 + 兴趣模块 + 进阶模块 + 实用模块 " 的分层体系,积极协调校内校外资源满足学生需求,通过教学评比、赛事化教学等方式,持续提升体育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把体育课打造成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程之一。
同时,积极实施 " 阳光体育 1 小时 " 计划,采用 " 运动打卡 "" 体育积分 " 等方式,引导学生每天参与不少于 1 小时的中高强度体育锻炼。鼓励高校实施 " 半天无课日 ",在日常教学日中,每周或每两周安排半天不排课程,让不同年级学生有充足时间共同参与体育活动。
此外,加强师资保障,要按照生师比 300:1 的要求配备体育教师,鼓励补充冰雪、武术、匹克球等新兴体育项目教师。鼓励支持高校聘请优秀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担任高校兼职体育教师,系统规划对体育教师分层分类培训。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