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压力和困扰。
有些人能够轻松应对,而有些人则感到痛苦不堪。
有些人会把此归咎于 " 任务重、领导严、同事难相处 ",但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
其实,许多工作上的难受,并非完全由外部环境造成,而是源自于性格。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性格是一种心理态度,反映了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所生活的环境。
下面这 4 种性格倾向,会成为你在职场痛苦的源头。
01 责任心过剩
在职场中,负责是一个特别好的品质,但责任心过剩,就会变成自我折磨。
所谓的责任心过剩,就是凡事都以 " 我应该 " 为出发点,给自己设定过高标准,认为所有工作都必须完美完成,所有责任都必须由自己承担。
他们内心有一个严厉的 " 内在父母 ",不断告诫自己 " 你必须 "" 你应该 ",导致自己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比如,明明是别人的活,你也忍不住帮着做;别人的情绪不对,你立马去安抚;别人工作没做好,哪怕和你无关,也会觉得 " 我该多提醒一句 "。
最后,你心力交瘁,状态越来越差。
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斯 · 贝克指出:" 不合理的责任感会导致焦虑和抑郁,因为它建立在‘我必须控制一切’的错误信念上。"
责任心过剩的本质,是边界感模糊,过度自我归因。
你分不清 " 我的责任 " 和 " 别人的责任 ",把团队里的事都当成了自己的事;你习惯性自我归因,哪怕和你无关,也会自我批判。
那么,如何避免责任心过剩的情形呢?
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责任边界。你可以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1)这真的是我的责任吗?
2)如果我不做,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3)这个结果真的那么可怕吗?
通过这种现实检验,逐渐学会区分哪些是自己的责任,哪些是别人的责任。对别人的不合理要求,要拒绝,划分清楚边界。
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要事事自我归因,觉得都是自己的责任。
不要为别人的错误买单,别把压力都扛在自己身上。
02 善于取悦,讨好别人
在职场上,有些人是讨好型人格,重视别人的感受,多过自己。
这类人在工作中往往有两种表现:
第一个,与人交往中,总把 " 让别人满意 " 放在第一位;
第二个,没有原则和底线,从来不会拒绝别人,表达不满。
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迎合所有人,完全不管自己的处境。
看上去是合群的表现,但是时间久了,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卑微,越来越心累。
更严重的是,因为没有自我,也就意味着没有人会考虑到你的感受。
你会变成团队里可有可无的存在,逐渐被边缘化。
心理学家哈丽特 · 布雷克在《取悦症》一书中指出,取悦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的恐惧:
害怕不被喜欢、害怕被拒绝、害怕冲突。
这些恐惧驱使人们不断满足他人的期待,却忽视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那么,怎么办呢?给你 3 个建议:
①自我察觉。遇到请求时,先别着急答应,花 10 秒问自己:" 我真的想做这件事吗?"
②用 " 非暴力沟通 " 拒绝。不要直接拒绝他,而是说出自己的困难,让对方理解你的处境。
比如:" 我现在有一个重要的活儿,deadline 快到了,帮你做的话,我自己的就赶不上了,你自己做可以吗?"。
③提升自我价值感。每天写下自己做得好的 3 件事,重新连接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
不需要是特别大的事情,小事就可以。比如,按时完成了报表,清洁、整理了办公桌。
切记,认可自己,比他人的认可更重要。
03 过分追求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是一种优点,但过分追求完美主义,就是一种阻碍。
有些人一味苛求完美,在细节上雕花。
比如,一个 PPT 的字体、颜色,他反复调整半小时;一份报告的标点符号,他逐字检查;一份简单的报表,也要做到零误差,最后耽误了提交时间,影响整个项目进度。
你看,困在细节里,丢了更重要的 " 结果 "。
加拿大心理学家保罗 · L · 休伊特曾经把完美主义性格分为三种类型:
①要求自我型,给自己设下高标准,并追求极致;
②要求他人型,为别人设下高标准,不允许别人犯错误;
③被人要求型,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时刻都要保持完美。
在职场中,要求自我型完美主义者常常陷入拖延,因为害怕做不到完美而迟迟不开始;他们过度关注细节而失去大局观。
过分追求完美主义的本质,是一种 " 非黑即白 " 的二元思维。
在他们眼里,要么做到 100 分,要么就是失败,不存在 80 分的选项。
但这么做的后果是,他们极度恐惧犯错,因此经常拖延重要任务;不相信别人,不敢授权,因为担心结果不符合标准;常感到时间不足,处于匆忙焦虑状态。
那么,怎么办呢?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些方法可以帮到你。
比如,接受不完美,调整 " 必须 " 和 " 应该 " 这样的陈述。
不要用 " 我必须做到完美,不出一丝一毫的纰漏 " 这样的说法,而是问自己:" 任务真的需要 100 分吗?80 分是否已经足够?"。
在做事的方法上,要先上场,再调整。
比如,做 PPT,不要想着一次就做到尽善尽美,而是先开始,用 1 个小时完成初稿,然后再对细节进行优化,避免在细节上无限拖延。
先去完成一件事,比去做一件完美的事更重要。
04 过度敏感内耗
有些人是高敏感性格,经常对一些微不足道的信息过度解读,引起情绪的波动。
比如,事情没有做好,领导说了两句,你就觉得这是对自己的全面否定。
会议上主管的一个皱眉,你会整日思索 " 是不是对我失望 "。
同事没有及时地回复你的邮件,你会想东想西,觉得对方 " 可能讨厌我 "。
这种持续的情绪解读和内心戏,会耗尽了你的心理能量,让你的工作效率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事实上,这是一种认知扭曲。
心理学上,有一种 " 读心术思维 ":是指一个人会对另一个人的行为妄加揣测,从而得出不符合事实的消极定论。
过度敏感内耗的人,往往把 " 中性信息 " 解读成 " 负面信息 ",把 " 别人的建议 " 当成 " 否定 ",这种的认知不是事实,是被扭曲的。
那么,如何减少敏感带来的内耗呢?
①你要做事实核对。遇到让你敏感的事,将假设与现实检验,问自己 " 有什么证据支持这个解读?" 区分事实和解读,别自己吓自己。
②建立情绪缓冲期。不立即对感知到的信号做出反应,你可以物理隔离,去喝杯茶,上个厕所,或者给自己几分钟的冷静期。
③通过正念冥想训练,避免情绪上的过度反应。
最后,我想说,工作上的难受不是要消除的信号,而是要解读的信息。它们告诉我们哪里需要调整,哪里需要成长。什么是成长?就是把工作当成修行,借假修真,借事修人,不断提升、完善自己。
作者:杨怡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 杨博士说心理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