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 09-08
主动求变激发消费潜力 智慧融合推进城市升级 兰州以商业+为钥启发展新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当地铁 1 号线的列车穿梭于兰州城区,将西站十字与东方红广场的商业集群紧密相连;当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内汉服礼仪、雅乐诗赋、市井百态等元素融入文旅场景,非遗手作与西北特色餐饮相映成趣;当商圈里的影城与餐饮、零售联动,让看电影变成一场沉浸式消费体验——兰州正以 " 商业 +" 为钥匙,打开城市消费升级与经济发展的新空间。这种打破业态边界的融合模式,不仅是兰州应对商业同质化、激发消费潜力的主动求变,更折射出西部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探索特色发展路径的智慧与实践。

" 商业 + 交通 " 的深度联动,是兰州重塑城市消费格局的 " 先手棋 "。交通是商业的命脉,对地形呈带状分布的兰州而言,地铁 1 号线的贯通意义尤为特殊。它不仅解决了市民跨区域通勤的痛点,更像一条 " 消费动脉 ",将分散的商业资源串联成网。从西站十字站的兰州中心,到东方红广场站的国芳百货、万象城,沿线商圈客流量的显著增长,印证了交通对商业的乘数效应。商场根据地铁客流特点调整业态,增加餐饮、亲子等体验项目;商户依托便捷交通扩大客群,通勤族借地铁实现下班即消费——这种交通赋能商业、商业反哺交通的良性循环,让城市消费资源流动更高效,也让市民的生活便利性显著提升。

如果说 " 商业 + 交通 " 解决了消费的可达性问题,那么 " 商业 + 文旅 " 则回答了消费的 " 吸引力 " 命题。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动力,曾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难题。兰州中心与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的融合实践,给出了极具特色的答案。" 风起大汉 " 把汉文化、陇原文化与丝路文化融入商业空间,消费者在购物之余感受了文化魅力;打造非遗手作店、民俗表演、西北特色餐饮等业态,构建可逛、可玩、可消费的文化场景。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 " 商业搭台,文化唱戏 ",而是让文化成为商业的核心竞争力——当游客为了体验非遗技艺走进商铺,为了观看民俗表演停留街区,文化 IP 便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力,既擦亮了金城的文化名片,也为商业注入了持久活力。

此外," 商业 + 影院 "" 商业 + 体育 " 等细分领域的融合,进一步丰富了兰州消费场景的层次感。影城与商圈的联动,让观影从单一行为延伸为 " 看电影 + 吃饭 + 购物 " 的消费链条;七里河区万达茂乐享水世界、奥体中心的赛后商业运营,通过 " 娱乐 + 购物 + 赛事 " 的模式,吸引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带动区域消费升级。这些细分领域的创新,本质上是对消费者 " 一站式 " 需求的精准回应——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一个空间内完成多重消费行为,而 " 商业 +" 模式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通过业态的叠加与互补,提升消费效率与体验感。

当然,要推动 " 商业 +" 模式持续升级,兰州还需在特色化、深度化、精细化上下功夫。一方面,应进一步挖掘本土文化与资源优势,避免盲目跟风复制,打造更多具有辨识度的商业 IP;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融合业态的统筹规划,建立交通与商业的数据共享机制,优化接驳服务,让 " 商业 + 交通 " 的联动更紧密;同时,鼓励商业体与文化机构、体育场馆等深度合作,推动业态融合从 " 表面叠加 " 走向 " 内在共生 "。

从交通到文旅,从影院到体育,兰州的 " 商业 +" 融合实践,不仅是城市商业自身的升级,更是城市功能与品质的提升。它让商业不再是孤立的消费场所,而是成为连接交通、文化、生活的 " 城市客厅 ",既拉动了经济增长,也改善了民生体验。对于兰州而言," 商业 +" 模式既是应对当前消费市场竞争的有效策略,也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随着融合的不断深入,相信这座西部城市将持续释放消费潜力,为更多西部城市探索商业升级提供有益借鉴。

□本报记者 郑丽君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兰州 地铁 消费升级 西北 体育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