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Youthology 09-08
29岁,得癌之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 Youthology,作者:oscar,编辑:oi,题图来自:AI 生成

" 你看最近的综艺了吗?" 魏梁的母亲给他发来信息," 咱们东北孩子李雪琴说自己体检癌症筛查指标异常高,是正常的 5 倍!" 这是魏梁确诊甲状腺癌后,母亲第一次和他如此自然地提起这件事。

拿到 " 甲状腺肿瘤,恶性,4A 级 " 报告的前一天,29 岁的魏梁还在跟母亲抱怨收入低,想托关系换份工作。31 岁的科级领导刘娴,则在乳腺癌手术前还盼望自己提拔为副处级。那时的他们都没意识到,像自己这样 "30 岁左右得癌 " 的年轻人,每年有近 20 万——这是国家癌症中心统计的 "15~39 岁以下癌症患者 " 数量。而 " 还年轻,能扛住 ",是他们听得最多,却最无力的安慰。

魏梁患的甲状腺癌,是年轻人群里 " 涨得最快 " 的癌种之一。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了 " 癌症年轻化加速 " 的趋势:消化道癌症中,结直肠癌年轻患者占比从 2010 年的 3.8% 激增至 2023 年的 12.7%,增速全癌种第一;19~35 岁人群胃癌发病率 30 年涨 89%,70% 确诊时为中晚期。内分泌及女性相关癌症中,20~29 岁人群甲状腺癌发病率十年涨 187%;35 岁以下女性乳腺癌占比从 1999 年 11.4% 升至 2017 年 16.4%"。

现在回头看,魏梁说自己能从体检中发现早期指标,算 " 不幸中的万幸 "。年轻人癌症高发的冲击下," 如何早发现 " 的体检环节隐患,更让人心慌。女律师张晓玲的遭遇,就戳中了这一痛点:她连续十年在爱康国宾体检,从无癌症提示,可 2024 年 11 月确诊肾癌早期,2025 年 2 月就查出骨转移晚期。她控诉 " 假体检 ",却换来了爱康国宾的质控和起诉。这场纠纷并不是 " 漏检 " 那么简单,它戳中了一个更迫切的问题:当年轻人癌症高发,我们该怎么活、该怎么护着自己?

一、一个薯片就会想起癌症

口述:魏梁

患癌时年龄:29 岁;工作:国企行政管理人员

患癌时长:2 年;患癌种类:甲状腺癌

我第一次真真切切觉得 " 自己得了癌 ",是母亲在北京找到微创手术医生的那天。穿刺检查后,我只在脖子上贴了两块创可贴,还跟同事开玩笑 " 跟蚊子叮似的 ",那时我总觉得 " 癌症离年轻人很远 "。

最初,沈阳的医生建议 " 刀口要开大些,切得干净 "。因为术后得有人全天照顾,我才敢把病情告诉家人。也直到那一刻," 癌症 " 才从一个模糊的词,变成了一个我挂在身上的炸弹。

最后我决定选用腔镜微创手术:射频消融肿瘤,也包括甲状腺,再注胶填补空位。医生反复叮嘱:术后每月复查,五年无复发和转移才算痊愈,而且要吃一辈子药。生理上的 " 麻烦 " 我能接受,可医生接下来的话,彻底推翻了我以前的生活:" 必须改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

(接受治疗过程中的魏梁)

(魏梁治疗时的腕带,他戴着妈妈送给他、寓意保佑的金戒指)

为了让我更明白 " 病从口入 " 的道理,医生问了我的生活习惯后,给我看了一些有关 " 红肉 " 的研究," 每日 50 克加工肉会让肠癌风险增 18%"。这让我猛然想起自己以前顿顿外卖的习惯,后来自己查数据才发现,中国年轻人日均膳食纤维仅为推荐值 1/3,加工肉却吃超 2.8 倍。我以为的 " 方便 ",其实是在 " 喂癌细胞 "。

饮食埋的雷还不止这些:30 岁以下肥胖人群(BMI≥30)十年涨了 3 倍,而肝癌、结直肠癌这些 " 肥胖相关癌 ",发病率每年增 3.6%,00 后的发病率更是爷爷辈的 25 倍;《Cell》子刊还说,青少年时吃太多高脂食物,会通过 DNA 改变让肝癌风险增 2.3 倍。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总缠着妈妈买炸鸡薯条,那些当时觉得 " 解馋 " 的食物,可能早埋下了健康隐患。

以前我从没想过 " 吃饭 " 是件大事,动动手指、点点手机就解决了,可现在下班回家做饭要到八九点。术后第一个月,母亲坐两个小时高铁来给我包饺子,冻在冰箱里像一排排没表情的月亮。母亲给我热好,还端来一碟醋,并不忘叮嘱我少吃点调料。

我吃着吃着就火了:" 妈,别把我当病人!" 母亲愣了愣,把刚包好的饺子往冷冻层塞,塑料盒碰撞的声音在厨房响了好久——我怕的不是饺子,是 " 被区别对待 " 的标签。

后来我开始自己煮面:清水煮,加个蛋,再放把青菜。医生说 " 戒外卖、戒零食 ",我真的把薯片可乐都停了,连盐和糖都放的少。慢慢发现,我的生活被分成了 " 熟人世界 " 和 " 陌生人世界 ",而这两个世界里的我,完全不一样。

在单位,同事都知道我患癌。有次评先进,我的票少得可怜,同科室大姐拍我肩膀:" 小魏,你这身体,别争了。" 自从生病,重要项目再也没我的份。我试过想冲一把,领导怕我扛不住,同事说我 " 爱表现 ",次数多了,我才懂:在熟人眼里,我早被贴上了 " 病人 " 的标签,再努力也没用。

可在陌生人面前,我能做个 " 健康人 "。医生说我要 " 代谢情绪 ",单位同事年龄差太大没法交朋友,我就去凑 " 陌生饭搭子 " 的局:一把一利索,嘻嘻哈哈吃顿饭,没人知道我脖子上的疤。只是偶尔会露馅:剧本杀局上,有人递薯片、推沙琪玛,我只能说 " 有洁癖 ",结果被踢出群——我怕说 " 患癌 " 被疏远,却没想到 " 洁癖 " 更让人反感。

后来去爬山,队里有个戴假肢的中年人,主动说 " 我走得慢,别等我 "。我迟疑了几秒,没说自己患癌——在我看来," 没腿 " 是看得见的难," 可能没命 " 是藏在心里的怕。那天在山顶喝了半杯啤酒,想解解渴解解乏。刚咽下去,我突然蹲在石头边吐了,风卷着树叶擦过鞋,我才懂:癌症像颗怪味糖,甜的是 " 还活着 ",苦的是 " 总怕下一秒就没了 "。

但我也慢慢变了:以前怕被说 " 不上进 ",主任给新任务就硬撑;现在我直接说 " 这个不会做 ",他瞥见我脖子的疤,没再勉强。科室聚餐领导灌酒,我举起茶杯:" 医生不让喝。" 没人再劝,我夹着青菜,第一次觉得 " 不用勉强 " 这么轻松。

加班到六点,主任让我 " 弄完总结再走 ",我抬头看了看黑下来的天:" 明天吧,今天药还没吃。" 第二天我七点半到办公室,阳光照在键盘上。我不是不拼了,是学会了把 " 拼 " 掰成小块,慢慢挪。就像我养了只猫,以前总怕照顾不好,现在才懂:它能自己照顾自己,我也能慢慢照顾好自己。

复查没问题那天,母亲说要给我买房子,用我的公积金,她还贷款:" 我来照顾你,也有个落脚的地方。" 我没戳破 " 照顾 " 背后的担心,只是点了头。生病后我才懂,有些 " 怕 " 不用躲,有些 " 温柔 " 也不用推。

二、" 生死过山车 " 没有刹车

口述:刘娴

患癌时年龄:31 岁;工作:军工厂中层干部

患癌时长:3 年;患癌种类:乳腺癌

我摸到右乳肿块那天,刚通宵改完给大领导的汇报方案。对着镜子捏了捏,我安慰自己 " 就是加班熬的结节 " ——其实我早该去检查的,可大领导总说 " 再撑撑,晋升副处的机会就来了 "。我怕查出不好的结果,更怕丢了晋升,可最后晋升没来,"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Ⅰ期 " 的报告来了。看到结果时,我突然想起上周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手都在抖。

那三年我像个陀螺:天天加班到夜里九十点,午餐晚餐基本是外卖,压力大到偷偷哭或者在车里发泄地喊,却总觉得 " 年轻就要拼 "。现在才知道,熬夜、外卖、高压这些 " 奋斗标签 ",早就在身体里埋了雷。单位给我们开展过情绪疏导,心理咨询老师说,长期高压会导致皮质醇升高、抑制免疫系统。我的理解是,压力不会随着工作结束而消失,而是埋在身体里。以前总觉得 " 年轻能扛 ",却没发现身体早就在抗议。

手术前,我没跟丈夫商量,用自己的存款给孩子全款买了套学区房。签完合同的那天,我才同意上手术台。我怕自己走得早,总得给孩子留个保障。

保乳手术后要放疗,我怕的不是疼,是 " 被看出来 "。我担心掉头发,尽管医生让我别担心。我还是在网上看假发,五六十的便宜款我没看,直接选了二百块的栗色大波浪——那是我以前最喜欢的发型。可假发到了,我又后悔了,戴在头上就好像换了个人。和我的人设相比,太假了!于是我换了款和自己一贯的发型相似的短发:我不想装,更不想让别人觉得 " 我是个病人 "。

(刘娴第一次购买的假发,她为此还搭配了一个人偶)

放疗后,右乳的皮肤变得像晒硬的纸,潮热天又痒又出汗。开会时我只能用大臂夹着、蹭着,连头都不敢抬,后来学会垫超软纸巾,却还是要偷偷在桌下擦汗。有次被下属撞见,他眼神飘了飘没说话,我却吓出一身冷汗——我怕被当成 " 异类 "。

再后来,团队聚餐没叫我,我从别人那儿听说:" 刘姐那身体,哪能熬夜?我们吃完还要去唱歌呢!" 我没难过,真正让我慌的是,我被调到了档案部,搭班子的两个领导一个 49 岁、一个 53 岁。我认为我被边缘化了。

生病后我的生活,就像 " 一趟没刹车的过山车 ":夜里总醒,再也睡不着,能感觉到刀口上像有个小钟表,一下下跳。我不敢吃安眠药,怕吃完再也醒不了,丈夫笑话我 " 别人吃都没事 "" 就你想太多 "" 你不得病谁得病 ",可我还是去问医生。医生说 " 没复发,就是压力太大 "。我以前总觉得自己扛压能力强,现在才懂,我不怕压力,可身体怕了。

我也没逃过焦虑的控制。我就诊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有过这方面的研究。我和医生聊过后,医生给了我一些数据,乳房重建患者的术后焦虑筛出率为 66.7%。这让我略略安心,原来这种 " 怕陪不到孩子长大 " 的慌,是很多病友的共同困境。手术那一年,我在婚后第一次回娘家过春节,母亲盯着我吃药,突然说:" 早知道你这么拼,当初就该拦着你。" 我剥橘子的手顿了顿,橘子汁滴在裤腿上,像块淡色的疤。那一刻我才哭出来,原来我一直怕的不是癌症,是 " 我拼到最后,却没机会陪孩子长大 "。

丈夫不让我看恐怖片,说 " 不吉利 ",可《死神来了》我术后看了两遍,里面 " 生死不由己 " 的感觉,太像我了。他让我 " 做个正常人 ",我觉得好笑:是因为我成不了 " 健康人 ",才要退而求其次做 " 正常人 " 吗?

最尴尬的是亲子游泳课,同组妈妈盯着我胸口问:" 你不是乳腺癌吗?咋还在?" 我笑着摆手,转身进了泳池。水波漫过胸口时,我摸了摸那道疤,突然轻松了。不用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我就是我,不是 " 患癌的刘娴 "。

调到档案部后,手下小姑娘做错报表找我 " 救火 ",我把文件推回去:" 这是你的活,你做不了,我也扛不住——我吃着药,熬不了夜。" 以前我总觉得 " 领导就得兜底 ",现在才懂:放过自己,比硬撑着体面重要多了。

孩子放暑假,我没带他去挤 5A 级景点,反而去了个人少的小城:清晨逛早市,傍晚在河边散步,看着孩子追着蝴蝶跑,我才懂:生病不是终点,是让我重新活一次。不用急,不用拼到透支。

可焦虑还是会时不时冒出来:我怕景区安检门查出身体里的钛夹,怕孩子觉得 " 我妈妈和别人不一样 "。但我也慢慢学会了跟自己和解:怕就怕吧,只要还能陪孩子多走一段,这些 " 怕 " 也没那么可怕了。

三、人生比赛,比什么

魏梁今年早早预约了医院体检,比往年多花了心思核对检查项目。就像此前女律师张晓玲的遭遇 —— 她连续十年在爱康国宾体检未收到癌症提示,确诊肾癌并发展至骨转移后,换来的却是机构的质控图与起诉,对方虽反复强调 " 体检不等于诊疗 ",但魏梁如今更懂:体检只是守护健康的第一步,自己盯着异常结果、主动调整生活习惯,才是对身体真正的负责。所以即便每次复查都没问题,他捏着化验单的手还是会出汗 —— 怕 " 下一次就不好了 " 的担忧还在,但他不再迷信 " 几百块体检能查出所有病 ",而是学会了把健康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刘娴拿到理想的体检结果后,特意去买了杯冰咖啡 —— 以前她总顾虑 " 喝冰的对身体不好 ",连生冷食物都不敢碰,如今却忽然想通:" 现在 " 就是最好的时候,不用等 " 以后有空再尝 ",也不用揪着 " 万一不舒服 " 的担忧不放。那些曾被 " 病人身份 " 困住的顾虑,慢慢在 " 好好活着 " 的实感里消散了。

数据来源:

中国百万癌症青年生存启示录:从个体突围到群体觉醒的生命重构实验(https://m.sohu.com/a/862393278_122066675/)

2022 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7005424000061)

澎湃新闻《30 岁确诊肠癌?年轻人肠道警报的 5 个早期信号》(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30597002)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胃癌为何 " 偏爱 " 年轻人?》(http://www.zy120.com/ggws/jkjy/content_11581)

搜狐网《甲状腺癌筛查警报:五大人群患病风险倍增》(https://m.sohu.com/a/877395701_122066681)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2022)》(https://caivd-org.cn/webfile/file/20230213/20230213175623862386.pdf)

红肉和加工肉摄入与结直肠癌风险的关联:综合性荟萃分析 —— 揭示饮食与癌症的紧密联系(https://www.ebiotrade.com/newsf/2025-4/20250411042821614.htm)

《柳叶刀・公共卫生》2024 年报告:《X 世代和千禧一代患癌风险高于前代》(https://pressroom.cancer.org/higherriskGenXandMillennials)

《柳叶刀》发布全球肥胖数据,中国超重 / 肥胖成年人数量最多,超过 4 亿!(https://zhuanlan.zhihu.com/p/28071817925)

2024 年中国超重与肥胖发生率(https://www.chyxx.com/industry/1196206.html)

Worldwide trends in underweight and obesity from 1990 to 2022: a pooled analysis of 3663 population-representative studies with 222 millio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 ( 23 ) 02750-2/fulltext)

Obesity Shapes Metabolism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o Suppress Anti-Tumor Immunity(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301708/)

乳房重建患者术后焦虑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https://med.wanfangdata.com.cn/Paper/Detail/PeriodicalPaper_zgxkx202003043)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体检 甲状腺癌 癌症 医生 国家癌症中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