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科技(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追觅正处在外界愈发聚焦地审视之下!
9 月 4 日,追觅科技在上海召开全品类发布会,发布了 30 余款新产品。除了传统业务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清洁电器品类外,冰箱、厨电、空调、电视等大家电产品也悉数亮相。
这场发布会仿佛是追觅科技向外界宣告 " 全面扩张 " 的宣言,将其跨界布局的野心彻底发布出来。
事实上,进入 2025 年,这家以清洁电器起家的科技企业,已相继官宣进军大家电、无人机、甚至造车等多个领域,追觅科技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打破业务边界,不断吸引着行业的目光。
为何作为清洁电器龙头的追觅科技,要主动跳出 " 舒适圈 " 开启跨界新征程?在巨头环伺的新领域,追觅又能否复制清洁赛道的成功?追觅的跨界探索,既是自身的 " 破局之战 ",也成为外界观察科技企业转型的一个样本。
清洁电器赛道 " 龙头 ",开启全面扩张
在清洁电器赛道,追觅科技早已凭借过硬的产品力站稳脚跟,成长为行业 " 领头羊 "。据奥维云网数据统计,2024 年 1-12 月,追觅科技产品零售额份额占比达 16.2%,成为中国线上市场清洁电器市场份额最高的品牌,显示出向超级巨头发展的趋势。
当清洁电器业务进入稳定增长期,追觅科技的野心并未止步。在巩固现有优势赛道的同时,其目光开始投向更广阔的市场。
进入 2025 年,追觅科技动作不断,从进入大家电,到组建无人机团队,再到后来的造车……这家扫地机龙头企业,已然按下了全面扩张的加速键。
今年 3 月,追觅科技宣布进军大家电领域,推出空调、冰箱、洗衣机、智能厨电等智能化产品,向全屋智能生态战略迈进。
8 月 20 日,追觅科技宣布进军无人机业务,组建专业研发团队,试图在中国的低空经济市场中分一杯羹。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该项目已有来自大疆、美团等多人加入。不同于大疆,追觅科技无人机项目的前期运作模式偏向于电商,会选择 " 贴牌 " 抢市场,后续再走技术自研。
就在宣布无人机业务启动的数天后,8 月 28 日,追觅科技又正式官宣造车。公司还称计划在 2027 年推出首款车型,定位为超豪华纯电产品。其称将持续长期投入汽车领域,目前已经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且在持续扩张。
对于追觅密集的跨界动作,舆论场上的声音呈现明显分化。有网友认为:" 追觅做电机、算法、智能感应这些技术确实厉害,听说高速数字马达和智能感知算法跟智能汽车的电机控制、环境感知挺相通的,跨界说不定真能‘取长补短’。"
也有网友提出质疑:" 追觅选择造车的时机,恰好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存量厮杀的转折点,这么竞争激烈、重资产的行业还有新人进入,真是头铁。"
跨界背后:增长焦虑与多重挑战
频繁地扩张动作背后,或许是追觅科技对新增长点的迫切需求。
尽管从当前业绩来看,追觅的清洁电器业务表现依旧亮眼,2024 年 1-5 月全球销售额同比激增 178%,但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已是不争事实,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中国清洁电器市场增速已从 2020 年的 28.9% 放缓至 2024 年的 15.6%。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若想继续维持此前的高速增长态势,追觅必须为自身寻找新的增长曲线。而向大家电、无人机、汽车等领域跨界布局,无疑是其探索新增长点、突破增长瓶颈的重要尝试。
然而,跨界并非是一个轻松地命题。从清洁电器延伸至大家电、无人机领域,尚可看作是核心技术的 " 平行迁移 " ——毕竟三者在智能算法等底层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但造车这件事,对追觅而言堪称一次 " 量级跨越 ",无论是技术难度、资金投入还是行业门槛,都远高于此前的业务领域。即便仅看无人机与整车制造两大新领域,追觅也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不同行业的技术体系存在巨大差异,虽然追觅在部分核心技术上具有优势,但要将这些技术成功适配到无人机、汽车等产品中,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与调试工作,这对其技术整合能力与研发投入提出了极高要求。
其次在市场竞争方面,无人机与汽车领域早已是巨头林立。无人机市场有大疆这样的绝对领导者,其在技术、品牌、市场渠道等方面都具有压倒性优势;汽车市场更是竞争激烈,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能源车企,都在积极布局高端市场,追觅作为行业新入局者,要想在市场中脱颖而出,难度较大。
此外,品牌认知度也是追觅跨界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难题。长期以来,在消费者心中,追觅的品牌形象始终与 " 清洁电器 " 深度绑定,形成了固定的认知标签。如今要推出无人机、汽车等与原有业务差异极大的产品,如何打破消费者的固有认知,建立起新领域的品牌信任,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品牌建设与市场教育,这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资源。
追觅科技从清洁电器龙头到多元跨界,每一步都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未来,追觅能否在新领域复制其在清洁电器赛道的成功,构建起覆盖多场景的多元化科技企业生态,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追觅此次主动跳出 " 舒适区 " 的跨界探索,都为中国科技企业的增长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借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