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华社,作者 | 毛婷
纳斯达克交易所最近出台了一波新规,主要针对公司 IPO 和后续的上市维持条件。简单来说就三点:提高了新公司上市的门槛;加快了不合格企业的退市速度;并且这次特别明确了对中概股的募资要求——注意,是公开发行的募资额,不是总融资。
具体包括:
上市门槛抬高:以后按 " 盈利标准 "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公众持股市值不能低于 1,500 万美元。
退市更快了:要是公司出问题、市值还低于 500 万美元,会直接被加速停牌甚至退市。
专门针对中概股:主要业务在中国的公司,来纳斯达克 IPO 的话,最低募资金额必须达到 2500 万美元——而且这次明确定义是 " 公开发行募资 ",不是总的募资。
为啥突然搞这些?说白了,纳斯达克这几年被一些 " 拉高抛售 " 的操纵手法搞怕了——尤其是一些中国小公司 IPO 融资额很低,一上市股价却疯涨几十倍,没过几天又暴跌,坑了不少投资者。所以交易所这几年一直在调查,这次新规算是直接回应。
其实像中概股那 2500 万美元募资要求,2020 年他们就提过,不过当时没说清楚是总融资还是公开发行募资,只说 " 受限市场 "(其实就是 PCAOB 审查不了审计底稿的地区,包括中国)的公司要满足这个数。2021 年证监会批准了,但一直没明确。这次不一样,直接写明是针对中概股,并且强调是 IPO 募资额,还定了执行时间。
新规现在已经报给美国证监会审批了。一旦通过:
新的上市标准立即生效,正在 IPO 流程的公司有 30 天过渡期,之后全部按新规来;
加速退市的部分预计批准后 60 天正式实施。
还有一条挺狠:如果公司股价连续 10 天低于 0.1 美元,哪怕没进入整改期,也会直接停牌 + 加速退市。
所以这次纳斯达克明显是进一步收紧了规则,尤其是对中概股——门槛更高、退市更快、说退就退,一点不含糊,目前还不知道其他交易所例如纽交所会不会也跟进操作。
哪些中概股会受影响?
Wind 的数据显示,当前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有 411 家,其中有 338 家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占了 80% 以上,包括拼多多(PDD.US)、网易(NTES.US)、京东(JD.US)、百度集团(BIDU.US)、理想(LI.US)、哔哩哔哩(BILI.US)等。市值低于 500 万美元的中概股或有 36 家,市值约有 500 万美元而不超过 1,000 万美元的中概股约有 46 家。从这个标准来看,退市的将是一些低市值和成交不活跃的中概股。
不过,影响最大的将是未来赴美 IPO 的中概股。我们留意到,今年以来在美股市场上市的中概股有 21 只,而首发募资总额超过 2,500 万美元的只有元保(YB.US)、霸王茶姬(CHA.US)和亚盛医药(AAPG.US)三家公司,其他的募资总额均低于 2,500 万美元,这将提高中概股赴美上市的门槛。
对港交所是机遇吗?
纳斯达克这波新规落地后,市场目光自然转向了同样是中概股重要上市地的港交所(00388.HK)——在美股上市门槛显著抬高的背景下,港交所大概率将成为部分受阻于纳斯达克新规的中概股 " 备选方案 ",迎来潜在的上市资源红利,但机遇背后," 企业良莠不齐 " 的隐忧也需重点关注。
从适配性来看,港交所近年来一直在优化中概股上市机制:一方面,针对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新经济企业推出 "18A 章 "、"18C 章 " 等特殊上市通道,降低了创新企业的上市盈利门槛;另一方面,2023 年以来持续推动 " 双重主要上市 " 流程简化,不少中概股已通过该模式回流港股,形成 " 美股 + 港股 " 双重上市格局。
如今,纳斯达克对中概股 IPO 设定 2500 万美元(约合 1.95 亿港元)的 " 公开发行募资 " 硬门槛,叠加加速退市规则,那些募资规模不足、但具备一定业务基础的中概股,或会更倾向于选择港交所——毕竟港股对部分企业的首发募资额要求更灵活,且对中概股的监管环境更贴合其运营背景。
从市场需求端看,港股投资者对中概股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过去几年,回流港股的京东(09618.HK)、网易(09999.HK)、百度(09888.HK)等企业,均在港股市场获得了稳定的流动性支撑;而港股通机制的开通和不断优化,也让内地资金成为中概股的重要 " 撑盘力量 ",进一步增强了港股市场的吸引力。对于那些因纳斯达克新规 " 卡壳 " 的中概股而言,港交所不仅能提供上市通道,更能对接庞大的内地资本市场,这一点是其他海外交易所难以替代的。
不过,港交所若想真正承接这波潜在的上市潮,还需应对 " 企业质量分化 " 的挑战——随着赴港上市企业数量增多," 良莠不齐 " 的问题可能会逐渐凸显。
一方面,部分原本瞄准纳斯达克的小型中概股,本身存在盈利不稳定、业务模式不清晰等问题,若港交所为了吸引企业而放松审核标准,可能会导致 " 带病上市 " 企业增多,进而损害港股市场的整体声誉;另一方面,即便企业顺利上市,若后续经营不善,也可能面临股价低迷、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最终沦为 " 仙股 ",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对投资者而言,在港交所可能迎来中概股上市热潮的背景下,更需擦亮眼睛警惕风险。
首先,要重点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对于新赴港上市的中概股,需深入分析其营收结构、盈利前景、核心竞争力,避免被 " 概念炒作 " 裹挟,尤其要警惕那些业绩波动大、依赖单一业务的小型企业。
其次,要留意企业的上市模式和合规情况,比如是否存在股权架构瑕疵、信息披露是否充分,以及是否符合港交所的持续上市要求——毕竟纳斯达克 " 加速退市 " 的逻辑也给市场敲响了警钟,合规性不足的企业即便在港股上市,也可能面临后续的监管压力。
最后,需理性看待 " 中概股回流 " 的热度,不要盲目跟风投资,而是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估值合理、质地优良的标的。
此外,港交所自身也需主动作为,在吸引上市资源的同时守住 " 质量底线 "。比如,可以进一步优化上市审核流程,加强对企业盈利能力、合规性的核查,从源头筛选优质企业;同时,完善退市机制,对长期经营不善、不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及时启动退市程序,避免 " 僵尸企业 " 占用市场资源,维护港股市场的健康生态。只有做到 " 宽进严管 ",港交所才能真正承接纳斯达克新规带来的机遇,成为中概股更可靠的上市地,也为投资者提供更安全的投资环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